江淮大地,春风和煦,万物向阳拔节。3月1日,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暨紫云山(包河)文化产业园揭牌仪式在合肥举行。
在希望的春天里,埋下的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自己的特殊使命。在安徽,文化产业之“种”一直被精心孕育,因为这事关文化强省大计。推进会上,除了发布相关措施、规划外,2025首批入驻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的12个重大项目进行签约。
乘着春风,向阳拔节。3月份的第一天,安徽合肥主城区包河区,播下了一粒粒文化产业的“新种子”,此刻正蓄势待发。一系列重大项目在此落户,旨在共促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以文惠民,带动做强全省文化产业“森林”,为江淮经济社会发展厚植文化软实力。
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谈起安徽,“徽风皖韵”扬名在外、内植人心,是安徽文化强省的力量之源。迎着春风,把“徽风皖韵”根植到产业生长的土壤之中,有助于提升产业能级,为江淮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与科技融合展示地、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增添“一臂之力”。
市场中,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如今,文化产业愈发变成“全民”所需。今天的文化场景,深度嵌入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娱”各领域,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多样,迫切需要全省各地立足自身、挖掘特色,激活文化产业链,让历经岁月流逝萃取的精华流淌在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当中,让更多的文化新兴企业“破层”“出圈”,实现产业化、集群化发展,形成独具“地域辨识度”的文化品牌、文化“磁场”。
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工建设,打开了安徽文化创意的“未来感”。可以预料,随着产业园的落成,必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汇聚更强文创力量,在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中提升安徽文化磁场,形成新的市场效应,激活文化产业发展“一滩春水”。
细细想来,一座城何以吸引人,又如何能够成为“人人心之所向”的港湾?文化是关键汤剂。“文化味”浓,认同感强,精神厚重,就会为吸引投资、企业“回流”、产业发展“加分”。反之,再多的高楼大厦、现代化建筑,如果没有文化的养分,就缺少灵魂、没有灵动,少了人气。
包河区作为“安徽第一城区”,谋动的方向往往具有风向标意义。
细数包河的主攻项,当地在大抓项目、布局新质产业的同时,一个信号清晰浮现——瞄准“创意文化”的靶心。去年,包河区文化产业主营收入突破500亿元,各类文化产业法人单位6000多家,规上文化企业180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获得“国字号”品牌。
文化变现驱动当地旅游增值的同时,文化产业也在从细节处增进着普通人的幸福指数。大圩葡萄节、徽风皖韵灯会、泡泡岛音乐节等大型文旅活动让“诗和远方”在身边绽放,“皖美金牌民宿”、网红打卡点等让美好生活更有质感。去年超过1900万游客踏入包河,文化创意产业为这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人气与流量,乘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东风”,包河区迎来了生气勃勃的“春天”。
从新的春天出发,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隆重召开,就是要引导全省上下把文化产业发展牢牢抓住手上,激活文化活力,磨砺响亮品牌,让徽风皖韵流光溢彩。
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备受市场青睐,兴文化、强产业有了新的“风口”。抓住了,就能把“好点子”变成“好产品”,并借势互联网带火一个地区、带旺一方旅游。
事实上,包河区也在开启“探路”之旅,也不乏成功经验——“文化+科技”,成为激活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落子。
包河区充分用活创新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逐步向文化产业渗透,“一轴、两核、三圈、四片”的发展格局全新出炉。视频直播、网络表演、动漫游戏、数字出版不断涌现,一条条文创产业链被科技激活;直播经济“高歌猛进”,一栋栋“亿元楼宇”产值快速增长;推动文旅场景从“开眼界”“看风景”向细分内容、个性化创意、沉浸式体验迭代,一个个文旅融合产品“吸睛”又“吸金”。
这些“新意”,无不提示着全省各地,在文化创意产业赛道上“竞速”,既要以“特”见长、以“质”取胜,还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让文化的DNA融入产业链各场景,用好资源禀赋,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打开属于本土的文化创意IP。(作者 周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