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提醒
世界卫生组织在 2021 年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全球约有 11 亿年轻人由于长时间大声听音乐,正面临着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巨大风险,其中约 2 亿人还深受慢性耳部感染的折磨。
听力衰退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
它正侵袭着年轻人的生活!
那么,我们的听力
是怎样被耳机 " 偷走 " 的?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为你揭秘
当代青年 " 危险用耳图鉴 "
沉浸式用耳,音量超标
1
场景: 为了营造沉浸式氛围,耳机音量直逼 85 分贝(≈ 闹市车流声),超过安全阈值。
伤害: 听毛细胞在强声波的冲击下,就像 " 被反复践踏的草坪 ",逐渐凋亡。
而且听毛细胞数量固定,不具备再生能力,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不可逆,将导致高频听力永久丧失。
正常听毛细胞与受损听毛细胞对比图
噪音冲击,声压超标
2
场景: Livehouse、剧本杀密室、健身房动感单车的音乐震耳欲聋,噪音超 100 分贝。
伤害: 突然暴露于强噪声环境下,可能导致急性耳鸣,长期引发噪声性耳聋。
耳机成瘾,长期佩戴
3
场景: 耳机日均佩戴时间超 6 小时,甚至睡觉时也不摘,比如依赖白噪音助眠。
伤害: 压迫耳道 + 持续刺激 = 双重伤害!
听毛细胞长期 " 过劳 " 后死亡,且无法再生。耳道长期受压引发炎症,听觉系统持续疲劳加速老化。
图源:好奇博士
此外,耳道密闭会滋生更多细菌、真菌,佩戴时间长更易诱发一系列问题。
点击查看耳朵里的霉菌
所以说,咱的耳朵
不是金刚不坏的 " 钢铁侠 "
它需要温柔以待
且用且珍惜
为了保持耳朵的 " 声 " 命力
我们建议你做好这几点
科学用耳,听力自救指南
使用耳机遵循 " 三阶防护法 "
初级防护:遵循 "60-60 原则 ",即音量 ≤60%,使用时长 ≤60 分钟 / 次;
进阶防护:选主动降噪耳机,隔绝背景噪声,避免被迫调高音量;
终极防护:可使用开放式耳机或骨传导耳机,减少对耳道的物理刺激。
同时,积极调整用耳习惯,从 " 听个响 " 转变为 " 听得清 "。可下载 " 分贝检测 "APP,并给手机、耳机设置音量安全提醒。
不同噪音场景的 " 护耳法则 "
娱乐场所:随身携带防噪耳塞(降噪 15-30 分贝),每隔 1 小时离场给耳朵 " 透透气 ";
运动场所:在健身房听歌时,音量调至 " 能听清教练指令 " 即可,拒绝 " 震到心脏痛 " 的音量。
通勤路上:在地铁、公交上使用耳机,建议关闭降噪模式,利用环境音模式平衡内外音量。
保护听力不是拒绝喧嚣,而是学会与声音和谐共处。
给耳朵放假的 " 小心机 "
每日必做:每戴耳机 1 小时,摘下来静听环境声 5 分钟;
每周任务:安排一天 " 无耳机日 ",让耳朵回归自然声音;
年度任务:用手机 APP,如 " 分贝检测仪 ",自测环境噪音,及时规避高风险场景。
常见误区解读
" 我还年轻,听力损伤能自我修复 "
真相:听毛细胞无法再生,一旦死亡听力损害将会是永久性的!
" 耳鸣停了 = 没事了 "
真相:短暂耳鸣是耳朵的 " 报警信号 ",忽视可能拖成慢性耳疾。
" 听力下降戴助听器就行 "
真相:助听器 ≠ 治愈,且越早损伤,语言识别能力下降越难补偿。
来源 / 陕西省人民医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