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AI来了,大学老师这碗饭不好吃了!

詹国枢 码字工匠老詹
2025年03月03日 22:55

有朋友在大学教书,那天发来一消息,

说是如今AI来了,大学老师不好当了!

我问,咋就不好当了呢?

难道AI对大学老师也有冲击吗?

嗨,不但有冲击,而且冲击大着呢!

朋友回复,还带了一个哭泣的表情。

咦,这是咋回事呢?

打开手机,找来AI,与它商量,

这位兄弟倒也痛快,很快找出答案,还给出了对策。

当然,这位兄弟文字不咋的,还得老詹给拾掇拾掇。

一个来自采购人员的苦恼


一、新情况:课堂的"透明化"危机  

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

学生在台下低头刷手机。

这场景,原本是"学生摸鱼"老问题,

如今,却成了AI时代带来的新挑战。 

想想也是,此时的大学老师,站在台上,确实够尴尬的!

好嘛,你正讲着,学生随手打开AI工具,输入关键词,

一家伙,老师黑板上那些东西,立马跳出十几种解读版本!

老师案例分析还没讲完,AI已经生成了一套更详实的行业报告;

连老师引以为傲的学术观点,也被AI扒出,

并且注明,十年前,此观点就被某篇论文反驳过了……  

你说尴尬不尴尬,难受不难受?

过去:老师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只能通过课堂和教材获取信息。  

现在:AI成了"超级学霸",知识储备秒杀讲课者,而且更生动具体。

一位哲学系学生非常感慨,老师讲康德三大批判,用了三周时间

好嘛,我让AI总结出核心逻辑,再配上电影《盗梦空间》生动案例,

哈哈,只消20分钟,统统搞定!


二、大学老师还能干些什么?  

当知识如此不再稀缺,教师的传统角色,正在崩塌,

那么,老师还能干些什么呢?

 1. 从"复读机"变身"思维教练"  

AI能全文背诵《理想国》,但它无法带学生辩论"柏拉图在元宇宙时代会怎么想";

AI能够解微分方程,但不会启发学生用数学模型分析当今社会各种现象。  

老师新任务:

设计开放式讨论、跨学科项目、现实难题攻关,把课堂变成思维训练场。  

 2. 从"教书匠"变身"情感连接器"

学生需要的,不再是正确答案,而是能共情的成长导师。  

教学新场景:  

——启发学生发现AI论文背后的认知误区  

——带领学生在计划里辨别AI的"纸上谈兵"  

——用人生经历解读AI无法模拟的职场困境  

3. 从"知识权威"变为"价值观向导" 

当AI能写出满分论文,教师的核心价值转向:  

——带领学生讨论"AI医疗该不该让算法决定生死"  

——在DeepSeet生成的小说中,辨析人性的温度  

——用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学生对抗技术至上主义  

4. 从"单兵作战"到"学习设计师" 

清华有位教授,曾经也碰到AI难题,他是如此操作的:  

——课前,让学生用AI预习基础概念  

——课上,专攻"AI回答不了的20个问题"  

——课后,布置"AI+人类"的协作任务  

一句话:把AI变成教学"杠杆",而非老师“对手”。  


三、前景与应对策略:人机共舞才有未来  

趋势判断:  

1. 基础理论课教师压力增大,但顶尖学者价值飙升(AI暂时无法突破学术前沿)  

2. 技能型课程加速转型为"AI工具实训课"  

3. 人文社科教师遇到的挑战最大,

不过,这也恰恰预示着迎来新机遇,

谁能熟悉AI并会预设各种选题,谁就能引领学生继续前行。  

生存指南:  

1. 接受"降维打击",才能"升维竞争"

复旦一位教授直言:"再单纯教授死知识,等于慢性自杀。"  

正因此,同济某建筑学老师已经把"画图纸"作业

改为"设计一个AI无法替代的人类空间"。 

2. 打造"人无我有"的核心能力

 如今,东北某高校已经推出了教师AI素养考核:  

 ——能否用AI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  

 ——能否识别AI生成内容的潜在偏见?  

3. 主动改写游戏规则  

时下,中国人民大学正在试点"能力图谱"评价体系:  

——20%知识记忆  

——30%AI工具运用  

 ——50%创新协作与复杂问题解决  


结语:讲台不会消失,但讲课者必须重生  

AI撕掉了"知识权威"的外衣,

却暴露出教育更本质的内核:

一、点燃思想火花,

二、塑造完整人格,

三、培育AI时代不可替代的"人性竞争力"。 

正如一位年轻教师所说:

当机器能够回答所有问题时,

教师要教会学生提出机器想不到的问题。  


编后小议:

当老詹编辑并修改以上文章时,突然有所感悟,

常言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AI危机,或许正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最佳契机呢!

坏事,难道不可以在AI时代变成好事吗?

我们且拭目以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码字工匠老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