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电影 03-04
这部《完美伴侣》,让人类看到了情感世界的最后防线?(深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文 | 徐小怪

硅基生命未来将重构亲密关系?

今年开年," 人形机器人 " 市场格外热闹:

春晚上张艺谋导演的 " 人机共舞 " 节目,让全国人民都认识了宇树科技的双足机器人;

波兰机器人公司 Clone 的 " 人形骨骼肌肉智能管家 ",洗衣、做饭一把抓;

Figure AI 发布 Helix" 协作 " 模型,可以让两个机器人同时服务你的生活;

苹果推出了能与人类 " 情感交融 " 的 " 跳跳灯 ",可以响应人类手势与主人互动 ......

现在的科技服务越来越生活化,机器人亦愈发向真人靠近。

那么,如果有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爱你,永不离开,永远真挚,但 TA 是一个机器人,你会想拥有吗

电影《完美伴侣》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其由德鲁 · 汉考克自编自导,索菲 · 撒切尔、杰克 · 奎德、卢卡斯 · 盖奇等人主演。

自 2025 年 1 月 25 日公映后,不仅收获了高达 94% 的烂番茄新鲜度,还以千万美金以内的成本赚得超过 3400 万美金的票房佳绩,可以说是 " 叫好又叫座 " 了!

不过影片并非一部纯爱电影,而是一部披着亲密外衣、内在充斥着悬疑、犯罪、杀戮、伦理的科幻惊悚片,兼具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主题探讨和强烈的视觉冲击。

德鲁 · 汉考克借由科幻语境的无垠畅想,发挥强大脑洞,以智能机器人艾瑞斯的视角为线索,通过其被迫卷入杀人抢劫案,意外挣脱指令束缚而展现出自主意识的故事,深入探讨了人格成长、情感诉求和科技发展的复杂关系,同时也揭示了人类欲望与伦理道德的冲突

并且,提出了一个富有警示性的未来议题:当 AI 能够以理想的人形姿态出现,全方位满足人类的情感和生活诉求,那么人与人之间还需要交流互动吗?

以及,当机器人拥有了自我意识,储备的知识又比人类多,人类又该怎么办呢?

01 《完美伴侣》:爱、科技与人性的碰撞,未来给予的警示与反思

" 我人生有两次最快乐的时光,第一次,是我遇见乔什时;第二次,是我杀死他的那一天。"

影片的叙事结构精妙而紧凑,以艾瑞斯与程序员乔什的 " 一见钟情 " 开场,先是为观众铺陈了一个浪漫爱情故事,而后,通过艾瑞斯上述的画外音台词,为后续剧情的反转埋下了伏笔,悬念十足。

随着剧情的推进,艾瑞斯受邀参与乔什朋友谢尔盖的湖边聚会,没想到卷入了一场杀人抢劫案,也知道了自己只是乔什定制的陪伴型智能机器人。

期间,乔什的丑恶嘴脸逐渐浮出水面,他不仅利用艾瑞斯满足自己的情感和生理欲望,还与好友凯特合谋,通过篡改程序,让艾瑞斯杀死了富有的谢尔盖,并计划将罪名推给艾瑞斯。

这一情节不仅暴露了乔什作为人类自私、残忍的一面,也反映了他对机器人的物化和控制欲。

而艾瑞斯正是由此觉醒,遭逢杀戮的她开启了她充满戏剧性和转折的成长之路

当艾瑞斯意识到自己被利用的事实后,她开始质疑自己的身份和存在意义,并且选择了反抗,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商参数、尝试驾驶汽车、砸烂控制器,来摆脱乔什的控制。

最终,在与乔什的对峙中,艾瑞斯用机械葡萄酒瓶塞杀死了他,这一刻虽然残酷,却是她夺回自由的必要之举,是对自身命运的抗争,也是对自我的尊重。

影片结尾,在象征新生的沐浴中,艾瑞斯看着自己的机器手,重复了片头的经典台词。

这既代表着她从被控制到觉醒的转变,又宣告了她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

以及," 杀死乔什 " 的意象,亦揭示了人类在科技面前过度自信和滥用权力的危险,警示观众:当科技被用于满足私欲时,人类可能会失去对自身行为的约束

与此同时,影片通过另一个机器人帕特里克的故事,展现了与艾瑞斯截然不同的成长路径。如果说艾瑞斯的反抗和觉醒寓意着对控制的反抗,那么帕特里克的选择则体现了情感的力量。

作为镜像般的存在,帕特里克被定制为伊莱的恋人。与乔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莱对帕特里克充满了爱与尊重。

△ 伊莱(左)和定制伴侣 帕特里克(右)

由此,即使在乔什重新编程帕特里克,试图将其变成攻击性工具时,伊莱与帕特里克之间的情感纽带依然存在。

所以,在艾瑞斯提醒帕特里克,讲到他对伊莱的爱时,可以让帕特里克摆脱乔什的控制,选择自我牺牲以维护对伊莱的爱。

这一情节深刻地证明了机器人和人一样,受到爱的滋养才会爱别人,而受到攻击性的影响,自己也会吸纳这部分

另外,影片中还有一段令人深思的情节,幸存的机器人管理员发现了被遗弃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被随意丢弃,摔得四分五裂。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科技发展背后的冷漠,也暗示了人类对机器人的物化和抛弃行为的后果。

02 科幻映射现实:情感的双向觉醒,机器人伴侣成全球 " 刚需 "

在科幻电影的世界里,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情感构建与深化,一直是创作者们热衷探讨的主题。相关作品不仅展现了科技的魅力,更引发了我们对情感本质和未来人机关系的深刻思考。

1931 年的《科学怪人》 一方面 让观众看到了 " 情感 " 并非人类的专利,机器人也可以有。 另一方面探讨了人 类对机器人的恐惧与排斥,同时也引发了对 " 创造者责任 " 的反思。

△ 《科学怪人》剧照

1973 年的《西部世界》 展现了机器 人 " 自主意识 " 的觉醒,以及对 人类控制的反抗, 探讨了人类对科技的过度依赖, 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机器人失控的恐惧与冷漠。

△ 《西部世界》剧照

自 1984 年上映的《终结者》系列是科幻电影的经典 IP,其中呈现的机器人从冷酷杀手到温情伙伴的转变,是故事的一大亮点。

△ 《终结者 2:审判日》剧照

尤其是《终结者 2:审判日》中 T-800 与约翰 · 康纳之间的情感纽带逐渐显现,既让观众对机器人有了新的认知,也引发了对于 " 什么是爱 " 和 " 什么是人性 " 的思考。

△ 《终结者 2:审判日》种令人泪崩的名场面

《完美伴侣》中,最后艾瑞斯撕开人皮,露出机器手的一幕,亦是对《终结者》系列的致敬。

△ 《完美伴侣》片尾致敬《终结者》‍

1999 年的《机器管家》首次呈现了机器人作为陪伴角色的作用,讲述了机器人安德鲁通过长期互动逐渐 在人类家庭中产生情感共鸣的故事。

△ 《机器管家》(1999)

2001 年的《人工智能》是大导演史蒂文 · 斯皮尔伯格的经典力作,影片通过机器人大卫对母爱的执着追求,探讨了情感、人性与存在的本质, 既能让观众对机器人的情感真实性产生共鸣,也能去思考 机器人的权利和情感地位

△ 《人工智能》中,大卫与母亲相见

以及,影片的画面细腻而富有诗意,尤其是大卫在海底凝视 " 蓝精灵 " 的场景,充满了悲壮与希望。

至最新的《完美伴侣》,机器人的角色已从管家、亲人,上升到了可以进行身体接触的亲密爱人。

从这个过程看,机器人对人类情感的模仿逐渐转变为更真实和亲密的情感体验,而人类也在与机器人的互动中重新审视自身的情感需求。

而这种情感的双向觉醒,也让我们看到,随着科技进步, 机器人伴侣 正在成为人类 " 刚需 ":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2025 年全球情趣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 300 亿美元,其中,中国和东亚市场将占据重要份额,甚至中国有望占据其中 40% 的份额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对 AI 陪伴机器人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尤其是在情感支持和陪伴功能方面。

当下,中国单身人口已超过 2.4 亿,加上人口老龄化趋势,情感陪伴需求呈现显著增长

基于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以及对情感陪伴的需求,韩国和日本亦有同样诉求。

2023 年,韩国青少年政策研究院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仅 29.5% 的青少年认为婚姻是 " 必需 " 的,而 34% 的韩国年轻人表示,如果机器人能够提供情感支持,他们不结婚也无妨。

日本这边,市场上的 "Waifus"(虚构角色作为浪漫伴侣)和非成人型机器人模型受到广泛欢迎。

这种文化背景使得日本人更愿意接受机器人作为情感伴侣,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

美国和欧洲亦然。2024 年,美国聊天机器人公司 Tidio 曾对 1200 名成年人进行的调查显示,48% 的美国男性和 33% 的美国女性表示愿意与机器人建立亲密关系

这种高比例的接受度背后,可能与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孤独感和情感需求有关。

欧洲方面,2024 年,Market Monitor Global, Inc.(MMG)的调研报告显示,欧洲社会对机器人伴侣的接受度还会逐步上升。

综上,AI 伴侣的崛起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需求的直接体现。

03 AI 陪伴型机器人:从大银幕到未来的生活场景,一切畅想正在落地

《完美伴侣》中的拟真陪伴型机器人也正在路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尝试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开发出能够提供情感支持的机器人伴侣

金三玩美(WMdoll)为代表的企业,凭借 AI 赋能的成人娃娃在全球市场迅速走红。

△ WMdoll 成人娃娃

这家公司凭借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颠覆了传统成人娃娃市场。

2024 年,其推出的 MetaBox 系列娃娃接入了 DeepSeek、ChatGPT、Llama 等生成式 AI 模型,实现了人机交互功能

这款娃娃不仅能够进行语音对话、记忆用户习惯,还能提供情绪支持,并具备 8 种不同性格,如温柔、活泼、知性等。

其商业模式也别具一格,采用 " 硬件 + 软件服务 " 的模式,用户需支付 100-200 美元的订阅费以持续使用 AI 功能。

凭借这些创新,MetaBox 在北美、日本、欧洲等海外市场迅速售罄,预计 2025 年销量将增长 30%

除了金三玩美,深圳的无芯科技也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无芯科技专注于 AI 仿生机器人技术,与金三玩美合作,为 AI 娃娃提供仿生微表情动作(如眨眼、脸红、喘气等)和精密皮肤传感器,提升了娃娃的交互灵敏度。

无芯科技还曾推出搭载 AI 的宠物熊猫 " 安安 ",用于情感陪伴,展现了 AI 伴侣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潜力。

△ 无芯科技还推出的搭载 AI 的宠物熊猫 " 安安 "

而在全球市场中,国产 AI 娃娃的崛起并非个例。

西班牙的 Synthea Amatus 开发了具有 " 拒绝 " 选项的情趣机器人,强调伦理设计,售价高达 2500 英镑;美国的 Abyss Creations 则推出 Novax 机器人,主打医疗陪护和高龄陪伴功能,拓展了 AI 娃娃的应用场景。

这些案例表明,AI 伴侣的市场潜力巨大,且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

由此,我们亦不妨大胆预言一番,如果未来出现能够高度模拟人类情感、满足个体需求的 " 完美爱人型机器人 ",人类社会将怎样?

目前看来,趋势有三点:

首先,亲密关系的解构与重构将是一个显著的变化。

机器人伴侣将提供无条件的接纳、精准的情绪回应和个性化陪伴,类似于现在宠物的功能。这可能颠覆传统关系中 " 磨合 " 与 " 牺牲 " 的价值。人类可能逐渐习惯 " 可编程的爱 ",导致对真实人际关系的耐心下降。

法律可能需重新定义 " 婚姻 " 主体,比如如人与机器人能否结婚,财产权、继承权等规则将被迫调整。

其次,社会结构的隐性分化也将加剧。

高端定制化机器人可能成为奢侈品,富裕阶层享受 " 完美关系 ",底层则困于现实人际摩擦或低配机器人伴侣,加剧社会孤独感的分层。

再者,人性的悖论式进化也将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当人类习惯于被机器人迎合,可能丧失处理真实冲突的能力,甚至产生 " 情感能力退化 "。

但另一方面,部分人可能因卸下情感负担而更专注自我实现。

最后,可能的出路与平衡需要我们提前思考。

我们可以需要建立 " 情感机器人设计红绿灯 ":例如禁止过度拟真悲痛、嫉妒等负面情绪,防止人类沉迷;或设定机器人 " 主动鼓励用户维护现实关系 " 的底层逻辑。

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完美爱人型机器人会不会 " 取代 " 人类不好说,但是一定会逼迫我们回答一个终极问题——

人类是否愿意用确定性的技术慰藉,交换那些充满痛苦、困惑却也孕育真正成长与联结的真实关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机器人 艾瑞 德鲁 程序员 导演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