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宇是后知后觉到 " 做 CT 对小朋友的影响可能更大 " 的。安宇的儿子还在读幼儿园,去年夏天与小伙伴玩耍时,后脑勺不小心撞了桌角,当即昏了过去。直到奔去医院做完 CT,听到医生说出 " 不用担心 " 后,安宇的心才放了下来。
" 当时,一心想的只是知道孩子怎么样了,完全没想到辐射的问题。" 安宇提到。直到最近无意间看到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分享儿童 CT 的副作用,她又开始担心起来。
这些分享中,经常会提到《Nature Medicine》杂志在 2023 年时发表的一篇题为《儿童和青少年 CT 辐射暴露导致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研究》的文章。这项研究称,研究者在追踪了超过 94 万名在 22 岁前进行 CT 检查的儿童和青年后发现,每 100mGy(毫戈瑞,辐射吸收剂量单位)的辐射剂量可能增加 1.96 倍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风险。这意味着,儿童接受 CT 检查时面临的伤害可能更大。
小红书上,不少引用这项研究的分享贴下,宝爸宝妈们甚至自责、焦虑于 " 自己带孩子去医院拍了 CT",或担心孩子长大后的患癌风险增加。
客观而言,风险虽并不完全等同于危害会发生,但有关儿童 CT 检查中 " 平衡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 " 的问题,的确正在被行业关注。这是因为,在临床上,凭借成像速度等方面的优势,CT 已经成为儿科疾病筛查时最常用的手段。但由于儿童生理结构特殊,对辐射敏感,如何在进行 CT 检查时减少辐射剂量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儿童影像学的重点问题之一。
为解决这个问题,近期,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总牵头的 " 儿童 CT 超低剂量临床应用解决方案的研发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旨在搭建起针对儿童 CT 超低剂量的全流程管理体系,通过精准控制辐射剂量、开发 AI 质控系统,以及临床路径标准化三个维度,让儿童 CT 辐射剂量的应用更加规范化。
36 氪从现场了解到,其实早在 2012 年,原卫生部就曾在颁布的国家标准 GBZ165 中对儿童 CT 检查的辐射剂量做出过要求。但国内外已开展的 CT 低剂量研究,大多停留于单中心或单层面的参数调节优化,或新技术成像。
究其原因,近年来,CT 设备更新、成像新技术发展虽在不断发展,但具体辐射剂量的选择往往还涉及儿童伦理、疾病谱,儿童年龄体型变化以及生理特点等多样化因素,这就导致儿童低剂量 CT 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评价体系始终未能完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科主任彭芸解释,儿童 CT 低剂量研究的推进之所以缓慢,首先是因为它直接涉及到儿童伦理的问题。其次,缺少图像辐射的评价标准;以及在没有标准化方案指标下,技师只能沿用成人扫描方案;区县级医院水平不齐、应用难开展;国产设备应用刚起步、国产难普及等原因同样存在影响。
本次项目的支持方联影医疗,也从具体技术实践的角度,解释了为何评价体系迟迟难以建立。" 比如,在重建 AI 算法时,可供使用的成人数据训练集非常丰富,但儿童数据却十分稀少,以头部算法为例,头部的骨头结构比较复杂,所以各 CT 厂商的头部图像都要做骨硬化校正。但儿童的骨硬化校正表与成人不同,这就需要纳入多中心数据、寻找更多临床病例,进而完善算法的优化工作。" 联影医疗联席董事长张强提到。
据了解,正是考虑到这点,本次课题最终纳入的参与医疗机构数量多达 20 家。" 我们希望实现全国儿童 CT 扫描剂量的标准共识,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再降低 20% 的辐射剂量,最大程度地确保患儿健康。" 彭芸提到。
(安宇为化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