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 3 月 5 日讯 面对传统健康管理模式的困境与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推动基于人工智能 ( AI ) 的全民健康管理体系刻不容缓。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认为,应该以 "AI 个人健康管理 APP" 为核心载体,通过与医保个人健康账户关联,构建一个低成本、高效率、普惠可及的全民健康管理平台。该平台应利用 AI 技术成熟应用的优势,提供多元化健康管理服务,大幅提升医疗健康服务的便捷性与服务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 中国网财经段思琦摄像
当前,中国医疗健康体系面临巨大挑战。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压力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不断攀升。最新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 27.5%,高血压前期检出率为 41.3%;糖尿病患病率 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 35.2%,我国近一半成年人血糖异常!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60 岁以上人群中一种以上慢病患病率为 75%,高血压 58.3%,糖尿病 19.4%,43% 有多病共存。以上疾病属于共患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 唯一解决之道就是抓好全面健康管理,防治融合,共筑全民健康保障新体系。" 姚树坤坦言,对因防治是最理想、最有效,也是成本最低的慢病防治策略,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实现。近年来公众对高质量、便捷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随着 deepseek 的上线,AI 技术的成熟,为破解健康管理困境提供了革命性创新方案。姚树坤认为,AI 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将带来效率跃升、普惠可及、成本重构三大突破性价值,为构建全球领先的全民健康管理体系创造战略机遇窗口。AI 健康助手可以嵌入社区、职场、家庭、个人生活,构建全场景服务模式,高效提升健康管理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上海 "AI 健康社区 " 试点表明,居民体检参与率从 32% 提升至 78%,体现了 AI 在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和可及性的巨大潜力。
AI 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可重构全生命周期、" 预防 - 保健 - 诊断 - 治疗 - 康复 " 的全链条健康服务新模式。从微型化、可穿戴、多参数生命指标的监测、传输,到膳食、运动、心理调适的智能化全天候警示与及时性针对性指导和行为矫正;同时 AI 健康管理可将个体健康信息转化为持续优化的健康大数据模型,不仅提升健康管理的质量、效率与可及性,更创造全民参与的主动健康模式,这种刚需场景的突破将反向推动智能化传感、识别、处理等底层技术及算法逻辑的进化,形成 AI 健康产业的良性发展闭环,为中国在全球健康保障体系建设中赢得领先地位,并为增强国家竞争力做出突出贡献。
对此,姚树坤提出以下建议:
1. 顶层设计、战略先行
将 "AI 全民健康管理体系建设 " 纳入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规划中,明确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和责任分工,为全面推广 AI 健康管理提供顶层政策支撑。
2. . 多方协同、共建生态
构建 " 政府 - 社会 - 企业 " 协同的 AI 健康生态建设,鼓励社会组织、医疗机构、科技企业、保险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整合微型化、可穿戴、多生理参数监测仪器和全方位生活方式监测与指导的软硬件系统,通过构建结构化、格式化、定量化数据平台,研发高质量、高效能、适用性强、低成本 AI 健康管理平台,并不断迭代升级 AI 健康管理系统,共同推动 AI 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3. 试点先行、稳步推广
组织有工作基础的高校、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选择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 "AI 全民健康管理 " 试点,验证模式可行性,积累实践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最终实现全国推广应用。
4. 加强监管、保障安全
在加快推进 AI 健康管理应用的同时,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确保 AI 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安全、可信、可持续发展。
5. 持续投入、创新驱动
加大对 AI 健康管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产业孵化的投入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为 AI 健康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