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 Juny
编辑丨海腰
不是科创天堂硅谷,也不是 " 太空城 " 休斯敦。2002 年,30 岁的马斯克离开 PayPal 之后带着 SpaceX 的宏伟蓝图,第一站奔赴而去的地方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洛杉矶。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洛杉矶所具有的显著城市标签是娱乐、艺术或者潮流,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天使之城还深植着百年航空航天的基因密码。当马斯克在洛杉矶的埃尔塞贡多租下 SpaceX 第一个厂房时,他看中的不仅是加州的阳光,更是洛杉矶地底所流淌的航天血脉。
如今,当 SpaceX 的猎鹰火箭划破加州夜空的瞬间,洛杉矶城市周边一系列的商业航天工厂都正在悄然探索着宇宙的规则。
冷战遗产:从飞机坟场到航天硅谷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美国政府投入巨资用于军事航天项目。而当时,大部分美国空军的飞机、飞行器、导弹以及相关设备其实都在洛杉矶及其周边地区制造。在这个时期,洛杉矶吸引了众多航天航空巨头企业在此设立研发和制造中心,如洛克希德、波音、诺斯罗普 · 格鲁曼等,洛杉矶也逐渐成为了美国军工复合体的重要一环。在洛杉矶城市的南部、圣贝纳迪诺山谷以及圣迭戈的广大区域,汇聚了大量的军用飞机和导弹的生产线和存放地。
除了企业,洛杉矶还拥有世界领先的航天研究机构,例如喷气推进实验室(JPL)。JPL 位于洛杉矶的帕萨迪纳,是美国宇航局 NASA 最重要的航天技术研究中心之一。JPL 参与了多个深空探测任务,例如 " 旅行者号 "" 火星探测器 " 和 " 朱诺号 " 任务,为洛杉矶的航天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国防部开始削减军费开支,导致许多依赖政府订单的航天企业业务量锐减,曾经繁荣的航空航天产业面临裁员潮,多个工厂关闭或缩减规模。如今,在洛杉矶附近的莫哈维沙漠还坐落着全球第二大的 " 飞机坟场 ",存放着大量的退役战机。
图源:Business insider
面对军需减少的挑战,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洛杉矶的航天企业也开始调整自身的商业模式。许多企业从传统的垂直一体化模式向更加开放的网络化结构转变。一些公司开始将业务拓展至民用航空、通信卫星等领域,一些企业则专注于技术研发,逐渐向商业航天市场迈进。
这是一段长达十余年的转型之路,而一个搅局者的出现,彻底激活了洛杉矶的商业航天血脉。
SpaceX 的 " 颠覆者 " 效应
2002 年,当马斯克在洛杉矶国际机场旁的埃尔塞贡多租下一个 7000 平方米的废弃厂房时,几乎没有人预料到这座灰白色建筑会成为全球航天产业的 " 奇异点 "。2008 年,随着业务的快速扩张,马斯克又租下了洛杉矶霍桑的一个更大的厂房,后来敲定为 SpaceX 的总部。
当时之所以选择洛杉矶,马斯克其实有着非常周密的考量。
在学术端,洛杉矶有全球密度最高的航空航天人才库,超过 25 万名专业工程师聚集在从长滩到帕萨迪纳的 " 科技走廊 ",NASA 喷气推进实验室与加州理工学院、南加大等智力资源触手可及。在制造和供应端,洛杉矶保存着完整的航天制造产业链,从特殊合金铸造到精密仪器加工,密布着近 3000 家精密制造供应商,半径 50 公里内可完成火箭 90% 的零部件采购。特别的地理布局更赋予其战略优势,向北 200 公里可达莫哈韦沙漠中的商业航天发射场,向南直通墨西哥湾的海洋发射平台。
因为洛杉矶的人才积淀,SpaceX 初创时期的核心成员大部分也都来自于这个区域,其中有有 TRW 退休的推进专家,有从波音提前买断工龄的结构工程师,甚至还有在自家车库制造微型火箭的加州理工学院毕业生等。
既坐拥洛克希德 · 马丁的百年制造积淀,又有加州理工和太空探索前沿实验室;既掌控着洛杉矶国际机场的航空航天走廊,又密布着产业链上下端的供应商。这种从基础研究到工程落地的完整生态,让洛杉矶成为商业航天无可替代的 " 火箭组装车间 "。所以,当其他地区还在争论技术路线时,SpaceX 就已经可以用实际发射验证创新。
SpaceX 在埃尔塞贡多的厂房 图源:Space X 官方
SpaceX 的到来,所引发的链式反应也彻底重塑了洛杉矶甚至全球的航天产业格局。首先是大量传统航天企业的技术人才投身商业航天,洛克希德 · 马丁的资深推进工程师转投 SpaceX 研发猛禽发动机,波音的结构专家跳槽参与星舰设计。更重要的是,SpaceX 还用硅谷模式改造了航天产业中的人才结构,航天企业中软件工程师的占比快速提升,机械臂程序员与火箭焊接工甚至能共享开放办公区。
通过垂直整合策略,SpaceX 还将供应链半径进行了最大化压缩,当传统承包商还在等待跨国审批时,SpaceX 工程师可以直接驱车到圣费尔南多谷的机床厂修改零件设计。这种极致效率催生出全新的航天制造生态,霍桑总部周边涌现出 300 余家特种材料供应商和精密加工车间,形成了 " 一小时供应链圈 "。
在 SpaceX 示范效应下,之后的 20 多年里,洛杉矶的 " 航天硅谷 " 逐渐成型,一个全新的航天生态圈崛起了。
商业航天的 " 创新群落 "
在洛杉矶航天产业集群的星图上,SpaceX 只是最耀眼的超新星。沿着 105 号公路形成的 " 航天走廊 ",正在上演着商业航天史上最密集的技术革命。
根据世邦魏理仕集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至 2018 年间,洛杉矶地区的太空相关就业岗位激增 400%,截至 2018 年,几十家航空航天公司已在洛杉矶租赁了约 2300 万平方英尺的空间,并已孕育出了众多明星级商业航天公司。
图源:世邦魏理仕
比如在洛杉矶的长滩市,目前已经升起了商业航天的 " 双子星 "。
其中之一是最近备受瞩目的 Rocket Labs。这家公司致力于为小型卫星提供发射服务,主要产品是 Electron 火箭,目前已完成 47 次精准发射,将 300 余颗卫星送入轨道,起光子卫星平台过提供标准化的卫星总线,大幅降低了小型卫星任务的进入门槛。2021 年,Rocket Lab 通过与 SPAC 合并上市,股票代码为 RKLB,正式登陆资本市场。近期,Rocket Lab 公布了创纪录的季度销售额,达到 1.324 亿美元,同比增长 78%,股价一度暴涨市值超过 100 亿美元。
Relativity Space 成立于 2015 年,由前 Blue Origin 工程师蒂姆 · 埃利斯和前 SpaceX 工程师乔丹 · 努恩共同创立,致力于通过 3D 打印技术,通过自主化制造流程降低成本并加速生产周期,彻底革新火箭制造的传统模式。他们的愿景是打造全球首枚完全由 3D 打印制造的运载火箭,实现从设计到发射的全流程自主化。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Relativity Space 迅速崛起。2020 年 11 月,公司完成了 5 亿美元的 D 轮融资,估值达到 23 亿美元。随后在 2021 年 6 月,又获得了 6.5 亿美元的 E 轮融资,估值飙升至 42 亿美元。该公司开发的可重复使用的重型运载火箭 Terran R 计划于 2026 年进行首次轨道发射。
Rocket Labs 发射的 Electron 火箭
而在 SpaceX 起家的埃尔塞贡多市,SpaceX 前推进工程师 Dan Piemont 创立的 ABL Space Systems 试图重新定义发射效率,其模块化 RS1 火箭系统目标实现 48 小时全球快速部署,去年 11 月,ABL 表示将将退出商业发射市场,将业务重心转向国防领域,主要为国防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导弹防御解决方案。
SpaceX 的首位员工、前 SpaceX 首席推进官汤姆 · 穆勒也已独立门户在 2021 年创立了太空运输技术和服务公司 Impulse Space。主要产品包括轨道转移飞行器,即 " 太空拖船 ",用于将卫星和有效载荷从发射轨道移动到特定位置。2023 年 11 月,Mira 在 SpaceX 的 Transporter-9 任务中首次成功发射。2024 年 10 月,公司完成了 1.5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由 Founders Fund 领投,其他投资者包括 Lux Capital、Spring Tide、Airbus Ventures 等知名机构。2024 年 1 月,Impulse Space 宣布了新 Helios 开发计划,该旨在将有效载荷从低地球轨道直接送入地球同步轨道,计划于 2026 年首飞。
此外,Impulse Space 还表示将与 Relativity Space 合作,计划于 2026 年发射火星着陆任务,Impulse 负责建造着陆器、巡航阶段和进入舱,而 Relativity 将使用其 Terran R 火箭进行发射。
曾经 " 高大上 " 的航天产业在洛杉矶似乎褪去了神秘面纱:SpaceX 的整流罩运输车与环球影城的恐龙道具车都在 10 号公路上奔驰;火箭燃料供应商的会议室挂着《星际迷航》概念画;TikTok 网红在发射场外直播时,背景里掠过的是 1940 年代道格拉斯飞机厂的铆接钢梁。或许这种将太空梦想织入城市肌理的包容性,正是洛杉矶超越传统航天重镇的终极竞争力。
如今,初创企业们都共享着同一套产业基础设施:完善的航空航天供应链体系、从冷战时期到 SpaceX 所积淀的技术人才群体、以及洛杉矶地区天使投资人所构成的风险资本网络。现在这座以好莱坞星光闻名的城市,正以每年接近 300 亿美元的航天产业产值,书写着商业航天时代的新传奇。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editor@cyzone.cn。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