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 3 月 7 日讯(记者 武静静)蓝鲸新闻独家获悉,百川智能近期的调整还在持续进行。百川智能此前曾向蓝鲸新闻回应称:公司正按照既定规划,对金融业务进行优化调整,以集中资源、聚焦核心业务,加速实现‘造医生、改路径、促医学’的愿景。
根据蓝鲸新闻获得的一手信息,在 2024 年期间,百川智能已经停止预训练新的超大规模通用大模型,目前,百川的精力也会放在医疗垂类大模型上。
另外,根据蓝鲸新闻获取的独家信息,此次,百川智能对旗下商用业务部门进行了大调整,此外还涉及部分研发部门技术人员。
从百川智能商业服务公众号可以看到,商用业务部门 2024 年给百川带来了新华三、北电数智、信雅达、实达集团、天开集团、完美世界游戏等多个头部企业客户和合作伙伴,涉及金融、国央企等众多大型企业。
知情人士称,这是百川智能 2024 年唯一创造收入的部门。他提到,目前,除医疗外,To B 端,公司仅保留在途项目,其余项目都已经全面暂停。
前述知情人士认为,百川此次调整下了 " 血本 "。他透露,To B 业务是百川核心的造血来源,在 2024 年创造了近 1 亿元的收入,也为之后增长打下基础," 由于 To B 行业的合同都是按照一二三期等不同时间执行,此前百川内部曾预计 2025 年收入将翻好几倍。" 这也与此前茹立云对外公布的信息相吻合,在接受《财新》专访时,茹立云曾预计,公司 2025 年订单签约额将在 10-20 亿元的水平。
也有人评价认为,不能一味看合同收入,因为虽然 To B 有时合同收入高,但真正能带来多少盈利都很未知,百川调整也可以理解。
百川调整背后,一个现实因素是,DeepSeek 开源后,确实会对闭源模型的市场份额产生冲击。
此前,另一家大模型公司员工曾向蓝鲸新闻提到,DeepSeek 发布后,有企业用户提出了新需求,能否在部署模型时同时接入 DeepSeek 模型。他认为,这种需求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公司自研模型在 To B 的价值被削弱了;但他也认为,从乐观的角度看,因为 DeepSeek 是个开源模型,降低了 AI 技术的使用门槛,还推动了更多企业尝试本地化部署和私有化部署,是个好机会。
被动或主动,All in 医疗成为了百川智能当下的选择。
蓝鲸新闻也了解到,具体的医疗业务上,百川内部有 To B 和 To C 的团队,目前医疗 To B 团队人数不多,直接由茹立云管理。从 Boss 直聘上看到,公司还在持续招募面向医疗场景的销售、评测和交付的员工。
在近期和《晚点》的一次对话中,王小川曾预告:公司 2025 年的落地计划是:百川的 AI 儿科医生会在北京儿童医院上岗;2025 年第一季度,每个海淀居民会有一个自己的 "AI 医生助理 "。
但即使面向医疗场景,百川也不可避免的会碰到 DeepSeek。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近 100 家医院部署了 DeepSeek,覆盖了患者服务、科研、诊疗、办公、管理等各个方面。单论北京市场,目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大医院等已经先后部署了不同参数规模的 DeepSeek 模型,比如,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 DeepSeek 医疗矩阵开放了 155 个端口覆盖全院所有科室。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蓝鲸新闻,DeepSeek R1 在一些医疗场景表现也比一些国内医疗垂类大模型强,如果专攻医疗场景,就要深入基础模型难以触达的一些数据深处,否则会轻易被更聪明的大模型替代,垂类模型就难以站住脚。
这是百川要面对的新难题,也是所有基础模型在垂类场景面对的新问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