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抬腿、迈步、站稳了!"
来自广东的林先生
曾以为自己 " 永远站不起来 "
但在今年年初
他成为全球首例
微创脑脊接口手术后
重获行走能力的
完全截瘫患者
-1-
瘫痪患者的希望之光
行走,本是再简单不过的事
对于千万瘫痪病人而言
却几乎是遥不可及的梦
在医学界
脊髓损伤导致的瘫痪
一直被视为" 不治之症 "
据统计
中国现存脊髓损伤患者 374 万
每年新增脊髓损伤患者约 9 万人
复旦大学加福民团队
全球首创" 三合一 " 脑脊接口技术
给脊髓损伤者
带来了重新行走的曙光
加福民团队
此项技术
将两个直径 1 毫米左右的电极芯片
植入运动脑区
通过在大脑与脊髓间搭建 " 神经桥 "
使脊髓损伤患者实现自主控制下肢行走
今年 1 月 8 日
林先生成为微创脑脊接口
临床概念验证的首例患者
医疗团队用时 2 小时
通过一次性微创手术方式
在他的脑内和脊髓硬膜外
精准置入电极
术后第 1 天
林先生的右腿就出现了缓慢的屈曲
第 3 天
实现自主脑控状态下的双下肢运动
第 10 天
实现自主控制双侧下肢跨步行走
第 49 天
林先生已经可以在悬吊下
独立使用助步器行走
他激动地说
" 我终于再次体会到走路的感觉 "
林先生在联合团队指导下开展康复训练
-2-
" 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
更是瘫痪患者重获新生的开始 "
今年 1 月至 2 月
加福民科研团队
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又完成两例临床概念验证手术
术后第一天
受试者都可以躺在床上自主抬左右腿
第二例受试者
第三例受试者
3 月 3 日
第四例手术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成功完成
截瘫患者们的治疗效果
符合甚至超出了团队的预期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
远端肢体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患者脚背翘起说明其踝关节活动正常
印证了脑脊接口
使患者的神经通路得到重建
"2 家医院、4 例手术的完成
证明脑脊接口技术可复制可推广
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
更是瘫痪患者重获新生的开始 "
-3-
神奇的 " 神经桥 " 如何搭建
要让瘫痪患者的大脑和肢体
重新 " 对话 "
实时、准确解读大脑的运动意图是关键
" 如果患者想抬腿,但算法没有解码出来
或者只是晚了几秒
患者可能就会摔跤 "
为此
团队花了将近 3 年时间
设计了一套运算速度快
运算能力准确、算力需求低的
轻量级 AI 算法模型
加福民与团队学生讨论算法优化相关问题
此外,他们还搭建了
电刺激参数 - 神经激活 - 肌肉骨骼运动
仿真计算平台
这就好比是一个虚拟的 " 人体实验室 "
利用仿真人计算参数
达到精准刺激脊髓特定神经根的效果
" 这也是为什么患者
在手术当天就能实现抬腿
如果没有仿真计算得到的刺激参数
一个月可能也难以达到这种效果 "
加福民表示
团队构建算法平台
加福民介绍
该团队计划分阶段推进临床转化
针对重症患者开发植入式系统
对轻症患者研发穿戴式设备
预计 5-10 年内实现技术普及
远期目标构建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惠及全球 2000 万患者
加福民团队、中山医院联合团队与林先生合影
为科研人员点赞!
来源 / 人民日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