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蓝字 " 锌刻度 "关注我哦~
每日一篇科技财经深度调查
走进商业背后的故事
图源:小米官网
预算 4000,买不到最新旗舰
撰文/ 孟会缘
编辑/ 李觐麟
排版/ Annalee
拿着 4000 元预算,以后还能买到最新款国产旗舰机吗?答案或许会令很多人感到失望。
从消费端来看,手机涨价潮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近几年间,用户一直都能感受到国产手机有越来越贵的趋势。
结合去年年底那波密集发布的新品,以及 2 月底发售的小米 15 Ultra,对比具体数据,国产旗舰手机基础版(12GB+256GB 配置为主)的整体涨幅区间约为 100~500 元,顶配版(16GB+1TB 或更高配置)的整体涨幅区间约为 300~1000 元。
重点是,现今多数主流国产旗舰的品牌商,都已将基础版旗舰机的价格拉到 4000 档。难怪众人直呼,花两三千块就能买到最新主流旗舰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有专家分析称,国产旗舰价格上涨的一部分原因是芯片、存储等上游元器件价格成本上涨、供应链成本上升以及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另一方面,当 DeepSeek 在开年后帮忙实现了一次全民 AI 普及,其实也为外界深究手机厂商集体提价的动因,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当手机品牌都开始卷 AI
作为行业风向标,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25)这个刚刚闭幕的国际秀场上,国产手机品牌卷终端创新应用与场景的态势非常明显,尤其是在 "AI+" 的结合与探索上。
相关报道显示,今年的 MWC 迎来了一系列重磅新品的发布,不少厂商直接借用 " 生态 " 和 "AI" 来讲新的主题故事,以期在增长放缓的智能手机市场中打造新卖点和竞争力。
如小米在海外发布小米 15 Ultra,推出小米澎湃 OS2、小米平板 7 Pro 等多款 " 人车家全生态 " 新品;荣耀宣布阿尔法战略,投入 100 亿美元构建 " 平台级 AI+ 全场景终端 " 生态,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 AI 终端公司;传音展示了全场景互联 AI 生态系统,呈现了 CAMON 40 系列影像旗舰手机、TECNO 首款 AI 眼镜等旗舰智能产品……
图源:华为手机官博
综合 MWC 2025 的国产手机厂商动态来看,他们正从 " 硬件参数竞赛 " 转向 "AI+ 生态 " 的体验革命。其中,华为、小米、荣耀凭借技术纵深构筑护城河,而 OPPO、vivo、一加等则通过开放合作与场景创新寻找突破口。
对比此前因 AI 技术发展不完善,导致 AI 一直未能成为驱动用户购买手机的核心因素,多位业内人士预计,从 2025 年开始,这种情况将发生转变。
在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丰伟看来,DeepSeek 的出现与普及,极大降低了端侧 AI 的接入门槛,为 AI 商业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过去,只有少数大公司能够投资大模型,而如今,每个终端厂商都有能力打造自己的 AI 模型。"
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终端事业总裁倪飞则认为,未来三年 AI 将彻底改变手机行业,"AI 大模型不仅能提供效率和功能,还能带来情绪价值,而且它的进化速度非常快,甚至超越我们的想象。"
图源:荣耀手机官博
一个值得关注的行业背景是,TechInsights 数据指出,2023 年全球换机周期为 51 个月,中国用户换机周期超过 40 个月,且 2024 年预计进一步延长。
在此情况下,业界普遍认为,手机终端将成为 AI 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随着 AI 不断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有望推动拉高消费者的换机意愿,进而促使手机品类和市场规模迎来显著增长。
用户需求跟不上涨价节奏
但手机厂商跑得太快,都来不及等一等他们的忠实用户。
" 四五年前有人说‘芯片的价格就像沙子一样’,友商品牌的旗舰机普遍在 2500~3500 元之间;华为的旗舰机在 5000~7000 元之间,和苹果保持着相近的梯队。"
5 年过去了 , 有消费者对比发现," 友商的旗舰机普遍涨到了 4000~6000 元,翻了近 2 倍;华为的旗舰机标准和 Pro 依然维持 5000~7000 元之间,但推出的折叠屏和非凡大师价格和其他品牌拉开了价格差距,基本已经来到万元以上。"
消费端对国产旗舰涨价的感知
具体来看,各品牌基础旗舰机的最新价格对比:小米 14 系列起售价 3999 元,小米 15 系列起售价 4499 元,上涨 500 元(小米 15 系列的涨价涉及 8GB~12GB 的内存配置升级,若严格对比同配置版本,实际涨幅为 200 元);OPPO Find X7 系列起售价 3999 元,Find X8 系列起售价 4199 元,上涨 200 元;荣耀 Magic6 系列的 12GB+256GB 版本起售价 4399 元,Magic7 系列同配置版本起售价 4499 元,上涨 100 元。
就连子品牌也都在涨价:iQOO 12 系列的 16GB+512GB 燃途版售价 4299 元,iQOO 13 系列同版本售价 4699 元,上涨 400 元;一加 12 系列的 12GB+256GB 起售价 4299 元,一加 13 系列起售价 4499 元,上涨 200 元。
部分品牌价格对照
不难发现,市面上多数国产旗舰机的基础版价格,都已经来到 4000 元以上,已接近甚至超过 600 美元(约 4352 元)的高端分界线。
以小米为例,雷军在预告 15 系列会涨价时,就称 " 小米 14 将是最后一代 3999 元起售的数字旗舰 "" 后续将不再卡这个价位段 "。小米中国区市场部副总经理王腾也曾公开发文表示压力很大,别说加量不加价,就连保持上一代的价格都很困难。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 34707 元,折合每月约为 2892 元。
此外,新浪科技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 7 成的用户明确表示不接受手机涨价,他们认为厂商不应将成本上涨的压力转嫁给消费者。
具体的消费数据更加直观,京东平台数据显示,2024 年 Q4 旗舰机销量同比下滑 8%,而中端机型(2,000~3,500 元)则增长 12%。
一场必须经历的阵痛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产旗舰集体涨价是技术升级与市场战略的必经 " 阵痛 ",而 AI 则成为重构硬件价值与用户付费意愿的核心变量。
说得更直白一点,在国产旗舰手机纷纷陷入涨价潮的表象背后,是厂商在 " 成本上涨 + 技术升级 + 高端战略 " 三重压力下的必然结果,AI 既是当下的成本推手,也是未来的溢价支点。
分开来看,首先是供应链成本上涨带来的被动提价。
自去年下半年至今,市面上能看到不少有关涨价潮的分析,大多集中于高通和联发科推出的旗舰芯片,即骁龙 8 至尊 * 版和天玑 9400 的价格涨幅逼近天花板。此外,内存、存储、屏幕、电池等堆料成本也在同步上涨。
彼时,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曾称,骁龙 8 至尊版芯片的单颗成本达到 180 美元(约 1308 元),较第三代骁龙 8 的价格上涨了 15%,几乎占据了高端智能手机售价的四分之一以上。
其次是AI 技术在应用落地的过程中,倒逼软硬件升级带来的技术溢价。
相关报道显示,国产厂商在 AI 研发方面的投入巨大:小米 2024 年预计研发投入超过 240 亿元,且涵盖多个领域,包括人工智能;荣耀表示已持续投入 100 亿元 AI 研发费用;OPPO 斥巨资成立 AI 中心、建设数据中心等,其相关负责人表示 AI 是未来投入最大的技术研发方向之一。
同时,AI 对硬件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如端侧大模型 70 亿参数需 NPU 算力超 40TOPS(2023 年仅 10TOPS),芯片面积增加 15%;随着 AI 技术发展,数据处理量和速度要求提升,需要更高规格的内存来支持 AI 运行等。
最后是厂商冲击高端市场的战略选择,也正好撞上了 AI 这个全球热点。
相关数据表明,2024 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 2.1%,但高端机型(≥ 600 美元)出货量同比增长 6.4%,占比达 25%。此外,苹果占据全球高端市场 67% 的份额。而中国厂商却在低端市场面临激烈价格战(如 REDMI、realme 等子品牌内卷),转向高端成为提升 ASP(平均售价)和利润率的必然选择。
Counterpoint 数据显示,华为回归后,其在中国高端(≥ 600 美元)市场份额从 2023 年的 12% 增至 2024 年的 29%,苹果份额从 60% 降至 54%。这一窗口期促使荣耀、vivo、OPPO 等中国厂商,通过 AI、影像、折叠屏等技术差异化手段构建品牌溢价,加速填补高端空白。
图源:品牌官博
如荣耀发布的全场景 AI 战略,就意在借助 MagicOS 8.0 的意图识别等端侧大模型能力,对标苹果生态;小米 " 人车家全生态 ",则是可以通过 HyperOS 实现手机、汽车、家居的 AI 联动。
挑战与机遇并存。现阶段厂商虽然通过 AI 技术走上了功能差异化、生态壁垒构建与供应链升级的道路,但其高端化目标的实现仍需综合能力支撑——包括品牌认知(如华为 Mate 系列重塑高端形象)、渠道服务(OPPO 线下体验店 AI 演示)与长期研发投入(vivo 每年 15% 营收投入 AI)等。
对消费端而言,若是用户愿意为技术溢价买单,但这些硬件堆料却最终没能转化为使用体验升级,那就可能出现 " 价格敏感用户流失 " 与 " 高端市场内卷 " 并存的局面。
至于品牌商能不能找到价格上涨和体验升级的平衡点,那就要在市场的检验中,看各自的手段如何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