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展 03-09
上周这个爷爷刷屏了,你37岁中年危机,他的人生从37岁开始开挂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3月4日,建筑设计国际最高奖___普利兹克建筑设计奖颁奖了。69岁的刘家琨成为中国第二个获得此奖的建筑设计师,此前只有王澍获此殊荣。

这是一个很小众的题材,我之所以想聊聊,是因为大师的成长经历:37岁才突然开悟,69岁获建筑设计最高奖,这样的开挂人生是如何造就的?

回看他的人生,如果看当时的当下选择,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可能步步都是错。正是这些 " 一错再错 ",却成就了他不一样的人生。

第一 " 错 ":背弃了医学之家

刘家琨生于 1956 年,快 70 岁,比我都要年长20多岁。

他出身于医学世家,和饺子导演不一样的是,饺子的父母虽是医务人员,却是行业内的小人物。刘家琨父亲是华西医科大学教授,父母、哥哥、嫂子都是医生,刘家琨曾经幽默地说:" 有时在家里,感觉像会诊一样 "。

刘家琨不喜欢医学,只对画画感兴趣。他在报志愿时,前几个报的都是医学,第四志愿却报了建筑系。1978 年,似乎是命运的安排,刘家琨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建筑系。他曾自嘲:" 我连透视都画不好,却妄图用建筑表达艺术。"

很快,他就发现,建筑设计中的画画,和他想像的不太一样。于是,和很多80年代的文艺青年一样,他爱上了文学。

第二 " 错 " 在建筑设计院混了十几年

1982 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又 " 混 " 了十几年(混是他自己的说法)。

1984 年,他的小说《高地》被收录进《四川文学》,一起出道的还有阿来。

1987 年到 1989 年,刘家琨还被借调到巴金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他曾经自嘲自己是 " 建筑师里小说写得最好,作家里房子盖得最差 "。

1993 年,刘家琨觉得自己不能在设计院混下去了 , 写作也陷入停滞 , 那时他已经 37 岁了,当时他准备改行了。

你想想,如果你身边的一个人,空有理想,到了快40岁还在 " 混 ",看起来还一无所成,竟然还想离开 " 铁饭碗 " 单位,你会怎么看他?这个人一辈子要完蛋了。

可能还是命运的安排,他受邀请去参观一位同学在上海美术馆的建筑个展。

这次参观让他看到了用建筑达致自己艺术理想的可能性,他决定回归建筑。第一个作品,画家何多苓工作室,让他初试锋芒。

第三 " 错 " 不会做生意,专注独幢建筑低技理念

刘家琨回归建筑行业后,适逢中国房地产狂飙突进的时期,摩天大楼与批量复制的住宅区成为行业主流。

刘家琨却选择 " 逆流而行 " ——专注设计独栋建筑,甚至承接乡村公厕、纪念馆等 " 非盈利项目 "。

业内讥讽他 "不会做生意",他却用行动证明:建筑的价值不在高度,而在深度。

在成都远郊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他放弃高科技施工,雇佣本地工匠用 " 土法 " 砌筑墙体。粗粝的混凝土与自然光影交错,让千年佛像在废墟感中重获神性。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当参数化设计、AI 建模席卷全球建筑界,刘家琨的 " 低技策略 " 显得格格不入。他用废墟砖瓦制作 " 再生砖 ",在四川美院教学楼保留施工误差的痕迹,甚至故意让西村大院的混凝土墙面 " 未完成 "。

这些选择被批评为 " 技术倒退 ",却暗含深刻的人文逻辑:真正的创新,是让技术服务于土地的记忆。

每一次 " 错误 ",都是在选择内心的声音

刘家琨的 " 错 ",都是加了引号的。

他每一次的 " 错误 " 的选择,虽然都是对标准答案的背离,但都是在选择自己的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医学世家的 " 叛逃 "他更希望去疗愈人的灵魂

文学的 " 无用之功 "却赋予建筑叙事性与批判性

拒绝房地产规模化反而让作品成为时代切片

低技策略的 " 逆行 "重构了技术与人性的关系

如果以很多父母的观点看,好端端的医二代你不做,却想学什么画画,画画能当饭吃吗?房地产业这么好赚钱,你又不干,错失了发财的良机;30多岁了,都中年危机了,你还不务正业,搞什么文学?

所幸的是,刘大师,从来没有听从过俗世的声音。

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原生兴趣,对艺术,对疗愈人的灵魂的兴趣。

他清晰地知道,自己什么东西不想要:学建筑时对建筑力学工程不感兴趣,对房地产开发的商业模式更不感兴趣,不感兴趣就不干。

像刘家琨这样的个案,在我们这一代,以及上一代人中,是少之又少的。

我们那个年代发展太快了,遍地都是机会,大家都很浮躁,赚钱至上,谁还有心思去聆听内心的声音,靠兴趣去谋生呢?

兴趣不能当饭吃,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及上一代人的 " 名言 "。

时至今日,建筑设计,因为房地产业低迷而被低估,很多从业人员接不到项目;AI 建模又席卷全球建筑界,刘家琨却获国际大奖了。

刘家琨做的事 AI 取代不了, AI 没有能力取代人类对某一个领域的绝对审美。比如,他的著名作品:胡慧珊纪念馆,以遇难少女遗物筑造粉色空间,用建筑完成了一场对生命的哀悼与救赎。

人工智能只会学习现有的、向量距离比较近的东西,它没有办法把相隔很远的事物联想起来。

再比如他设计的成都西村大院(封面图片),像个火锅一样的共享空间,把成都的慢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联想能力,艺术家的思考方式,人工智能是不具备的。

正如刘家琨在接受采访时说的,AI 可以成为工具,帮助更高效地完成一些工作。不过,"AI 难以替代人类设计师的遐想力和直觉。"

刘大师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长期坚持自己的兴趣和理念,才能够获得人生的自洽;才能走出和同时代人不同的道路。

当社会都在鼓吹 " 一步到位 " 的成功学时,当很多父母都在想给予孩子一份终身稳定的工作时,刘家琨却用四十年 " 试错史 " 宣告:

人生没有标准路径,只有不断逼近内心真实的探索。

我想,这就是刘家琨,这位爷爷辈的建筑设计大师,给我们这些父母的启发。

我们大多数孩子不是饺子,不是刘家琨,他们很难如此坚守自己的信念,也未必自己能找到跨界的平衡点(文学、美术与建筑)。

我们更需要懂得托举之术,不添乱,寻找资源,教会孩子造船的能力,让 ta 不断逼近自己内心真实,这个探索的过程,没有标准路径。

(上一篇文章有更详细的论述:)

_______

在上周的直播中,有家长提出一个问题:

现在房地产发展如此低迷,真的能让孩子去读建筑设计?如果他真喜欢的话?

我的回答是:

首先,你要确认,你的孩子真否喜欢。你有没有用有场景、有难度的方式去测试他的兴趣?有没有让他接触过其他事物做对比?你身边有没有真正做设计师的朋友,能告诉你做设计的美学过程、制作(making)过程是什么样的呢?这才是关键问题。

至于房地产业是否低迷,这还在其次,任何一个行业的顶尖人才,未来都可以有一席之地。

这两年,我通过不断的职业访谈,积累了已经将近 100 人的各领域的专家团队,对于长期主义的父母来讲,这就是一个庞大的专家朋友圈。

我们已经打造了各个不同能力维度的大概三四十个不同的项目化学习场景,以后每年还会增加 10 个,几年之后就是 100 多个了。

我们做的这些努力,都是在帮助孩子去寻找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并且在找到方向后,能够真实接触到行业内部人士,并确认自己的方向。

我相信,只要每个家庭坚持十年,把精力从吼孩子做作业,逼孩子刷题,转移到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上,孩子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优势,都能在 18 岁时,说出那句:" 我就要干这个,其他的事情我不要干 ",如同刘家琨老师一样,我不要学医,我要搞艺术。

诚邀你一起细读两本书:《职业生涯规划》和《多元智能新视野》。其中,前者还是北师大心理学院的大学教材。

前者是建立人生设计的理论框架;后者是重新定义智能,放弃对单一智能(应试能力)的迷恋,给孩子更多选择空间。

第二,我们应该真正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在孩子未成年前,对未来,对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有所预期,对家庭财务安全有基本了解。为孩子成长铺平道路,也为退休后不拖累孩子铺平道路。

所以,我们还要读那些对未来有见地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还有金融专家的学术著作:

《复盘》:复盘日本过去消失了 30 年的权威经济学著作,让我们看清未来;

《非理性繁荣》和《非凡的成功》:规劝大家不要随随便便投资,把孩子未来发展的基础亏掉。前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的著作,后者是已故的耶鲁大学金融教授大卫 . 文森的著作,它被誉为普通人投资的宝典。

如果你的孩子刚好处于 3-12 岁,未来所面临的,一定是长达 10 年复杂多变的时代。

我们马上开启自我成长的路径

一起研讨如何改变应试的思维模式

放下焦虑

回到初心

为孩子寻找一条通往幸福之路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医学 艺术 文学 上海 四川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