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店流 " 风潮看似让古代女性角色摆脱了闺阁束缚,但套路化的粗暴移植,日渐构成了一种不真实的 " 伪独立叙事 "。这反而消解了女性奋斗的真实重量,暴露的是创新力的枯竭与创作的路径依赖,对于下一个爆款而言,创新求变是势在必行的了。
读娱 | yiqiduyu
文|指月
2024 年的古装剧市场,大女主们不是在开店,就是在经商的路上。而 2025 年开年的古装大剧们基本还是如此:
杨紫在《国色芳华》里捣鼓牡丹花,《五福临门》里倪虹洁带着女儿们开茶肆,杨颖在《相思令》里女扮男装执掌家族产业,林允在《怎敌她千娇百媚》里开设花坊,景甜在《似锦》里开设香铺 ……
倒不是观众们不乐意看古装大女主们拿算盘玩资本运作、靠着茶水和胭脂铺子实现财务自由。从《梦华录》赵盼儿的茶铺到《国色芳华》何惟芳的牡丹园,近几年里代表性的女性古装事业流题材之所以独成一派,是因为满足了市场多重刚需的叠加,自然有其先进性和合理性:
首先," 商战 " 和 " 宅斗 " 取代 " 宫斗 " 成为叙事母题,是当下较为典型的 " 安全区 "。这类古装剧既规避了大历史背景和宫斗等等容易踩雷的题材,又能贴合时代当下 " 独立女性 " 的主流价值观。
其次,这一类型大都是将 " 搞事业 " 场景移植到古代,角色往往以现代商业思维把古代产业赛道卷得风生水起,相当于从穿越网文套路中提炼出了 " 爽感 " 的主要来源,因此也具备影视化叙事节奏下的情节趣味性、爽文感,容易打造出不错的追剧体验。
而从采珠制盐到蜀锦烧瓷,从胭脂水粉到茶叶药材,与轻喜、宅斗、权谋等等元素的融合,再加上 " 双强 CP"" 先婚后爱 "" 追妻火葬场 " 这些喜闻乐见的桥段,排列组合之下似乎有着百花齐放的空间。
但比起过去几年爆剧的耳目一新、黑马频出,近来经商开店的古装剧出彩的少,平庸者多。这本质上是因为这一赛道看似类型多元垂类丰富,但实则越来越暴露出 " 流水线 " 式的公式生产,已经让不少观众吐槽审美疲劳。
1
古装剧女性事业日渐公式化
观众们到底看腻了什么?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越来越"公式化"的剧情。悲惨身世 + 贵人提携 + 现代商战 + 双强 CP,基本构成了这一类 " 大女主 " 剧的核心故事。
开局女主基本必遭退婚 / 抄家 / 流放之一悲惨开局,然后靠着祖传秘方、或者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现代商业知识逆转翻盘;其后男主往往从冷眼旁观甚至早期反派变成全力支持女主,用权势为女主事业保驾护航;而竞争对手则永远智商欠费,女主用 " 饥饿营销 "" 会员制度 " 等现代商业思维实现降维打击 ……
简言之就是:苦难、金手指与男菩萨。这套来自网文市场卷出来的爽文逻辑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否则也不会让那么多古装剧一拥而上。但一方面,一回 " 真爽 ",二回 " 下饭还行 ",三回估计就很难让观众耐下性子看完了,同一套公式总有腻的时候;
另一方面,不少影视剧也未能"做好加法",而更像是强行在公式上当裱糊匠。逻辑缺失是常态,把无脑反智当喜剧元素,现实隐藏在插科打诨和现代思维错位带来的喜剧效果之中。比如《五福临门》前两集还说家中闺女未嫁不能抛投露面,后几集就女儿们站在店门口揽客,转折来得着实突兀,一会儿说权贵不好得罪,一会儿又在剧情里随意得罪,最后为了男女主角们的强行配对剧情更是随意胡来。
公式化的剧情之下,还有公式化的"独立女性叙事"。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是把独立等同于强势、注重事业、深谋远虑、擅长洞察人心又共情能力强,如果用 MBTI 来套,估计大都属于 INFJ,这一类型在现实中基本是最稀有的了。
当然,也不能怪创作者钟情这种女性人设,因为既要传达出角色在剧中的坚韧和强势,又要具备强大的共情能力,以最直接的方式表现出 " 独立 ",最合理的方式当然就是这样的塑造方法。
但这样的塑造方式往往形成了一种 " 慕强主义 ",并且形成了一种对 " 强者 " 的单一化塑造,比如独立需以情感剥夺为代价、独立需以强硬不温柔为前提、独立的基础是强大的武力或权利等,如果所有的大女主都往这个方向塑造,本质上都是从一个刻板印象,滑到了另一个刻板印象。
但另一边,偶像剧又不得不塑造一个同样强大的男主,不少剧集在女主遇到难题时,不是想着如何从自己设计的专业领域去拆解和应对,而是由男主来推进剧情。这产生的矛盾导致看似独立的事业线,本质上仍是 " 玛丽苏 " 的变种——女主的商业成就永远与男性资源绑定,所谓的 " 商海沉浮 " 不过是换了场景的 " 霸道总裁爱上我 "。
当然,即便是公式化的剧情和公式化的女性人设,停留在舒适区也算不上错误。影视内容生产是需要寻找一定 " 确定性 " 的,有爆款开路证实路径有效,后者模仿也是情理之中。但后来者们,至少应该避免把一切口号化标签化,导致行业细节悬浮,缺乏辨识度和深度,这是一种偷懒。
那些能够真正把行业细节揉入剧情之中的古装大女主剧,基本都是这一赛道中的头部了,如《梦华录》里的茶艺,《国色芳华》中的牡丹种植,《柳舟记》里的瓷器制作,细节上的真实考究,可以极大提升观众追剧的代入感,即便所谓商战仍然不能深究,但至少观感会更好。
2
标签化大女主,是在塑造新的女性刻板形象
从上文总结来看,当下古装大女主开店经商这条路,容易让观众产生疲劳的是苦难出身+金手指+男菩萨的公式化剧情、样板化的独立女性叙事、以及浅薄悬浮的行业细节呈现。
因此读娱认为,后续同赛道作品能否脱颖而出,很可能就会在这几个方向上有所突破:
其一是叙事层面与行业细节深度融合,让商业叙事线成为剧集的主要亮点,而非标签。真正优秀的经商剧,商业线本身就是人性博弈场,也是时代政治经济样貌的客观映照。而如今多数 " 开店流 " 剧集,商业冲突多停留在 " 恶意压价 "" 盗窃秘方 " 等小儿科层面,缺乏对古代经济生态的细节呈现和宏观描摹,也撑不起剧集所表达的那些高大上的主题。
为迎合当代观众,古装大女主剧往往强行缝合多种流行元素如甜宠、宅斗、权谋、轻喜剧等,但如今类型杂糅未必有效,或许也有 " 做减法 " 的可能。
其二则是如何突破标签化表达,回归女性形象的真实与多样。当下的大女主塑造往往过于 " 求全 ",这一方面是创作环境对角色道德的极高准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下影视作品舆情环境看似开放、实则紧张的现状,最安全的方式,永远是我们熟悉的那套女主模版。
二从创作者到观众,最基本的思路其实是要接纳人性复杂。需摆脱 " 议题先行 " 的桎梏,而非陷入套路化的 " 独立宣言 ",独立不应该是事业与情感的对立叙事,也不应该简化为 " 必须强大、必须不温柔 " 的新刻板印象。
关键是真诚,以及不拒绝人性本真的多元和可能性。大女主也未必一定是被环境驱动的 " 事业机器 ",也可以真诚表达自己的欲望或者脆弱。从这一角度来说,去年《墨雨云间》中薛芳菲雨天醉酒说出 " 萧蘅,你真好看 " 的一幕就挺好。
而且后来者也应该尝试弱化 " 苦难叙事 "。不少剧集改编自 " 大女主重生 " 网文,情节高度雷同,但苦难叙事这一套的确已经被重复太多遍了。
" 开店流 " 风潮看似让古代女性角色摆脱了闺阁束缚,但套路化的粗暴移植,日渐构成了一种不真实的 " 伪独立叙事 "。这反而消解了女性奋斗的真实重量,暴露的是创新力的枯竭与创作的路径依赖,对于下一个爆款而言,创新求变是势在必行的了。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 ( 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 ) 为自媒体平台 " 网易号 " 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