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融中财经
与时间赛跑,深圳打响产业战的号角。
深圳,又给自己定 KPI 了。
昨天,深圳发布《深圳市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5 — 2026)》。其中明确提到:到 2026 年底,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形成 " 双万 " 格局,即万亿级 "20+8" 产业基金群、经备案的股权投资及创业投资基金数量突破 1 万家(只)。
有意思的是,这并不是今年以来深圳自己立下的第一个 KPI,就在几天前,深圳还表示要推动基金投向覆盖种子、天使、A 轮、B 轮、C 轮直至 IPO 的投资全生命周期,A 轮及更早期的项目不低于 40%,筹设规模不少于 500 亿元的涵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国资基金。
不足一周的时间,深圳接连给自己定下两个 KPI,其雄心壮志溢于言表。
事实上,这已经是 2025 年深圳的第 N 次出圈。
近期,深圳在科技创新和营商环境优化方面动作频频。仅 2 月 23 日和 3 月 2 日,深圳市政府连续举办了两场重要发布会,分别聚焦 " 构建最优科技创新生态与人才发展环境 " 和 " 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并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政策发布当天,深圳一口气推出了四项重大产业扶持政策,其政策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频频出圈的背后,彰显着深圳打响产业战的号角。
不止深圳,自杭州六小龙热潮之后,各个城市开始纷纷自省。而在一系列自我拷问之后,开始出台各种新政策,比如北京的抢人才组合拳、广州的国资 100%容错……各大城市频频出手,力求在当地重塑科创六小龙的奇迹。
自此,2025 年一场新的城市科创竞赛,正轰轰烈烈的举行中。
" 双万 " 格局
如果问中国的硅谷是哪座城市,相信深圳一定是大多数人脑海中蹦出的答案。
中国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经历浓缩在这片土地之上,在这里,曾孕育出了大批诸如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中兴、优必选等世界级的知名科技巨头,一直以来被誉为国内最具创新精神城市,中国最像硅谷的地方。
对于深圳来说,20+8 产业集群一直是深圳地区的特色,旨在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数字与时尚、高端制造装备、绿色低碳、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海洋产业为首的 20 大产业以及合成生物、区块链、空天技术等 8 大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时间回到 2022 年 6 月,彼时《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发布。而该意见中,明确提出,到 2025 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 1.5 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 " 主引擎 "。同时,贯彻深圳未来几年的 20+8 集群也正是在此意见中发布。
自 2022 年深圳 "20+8" 产业集群行动实施以来,成效显著。2023 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 1.45 万亿元、增长 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 41.9%;规上工业总产值达 4.85 万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达 1.18 万亿元,蝉联全国城市 " 双第一 "。"20+8" 产业集群已成为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并逐步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发展之旅,方向恰似罗盘,指引前行路径。而方向找对了之后,就需要执着化作船桨,助力发展破浪前行。
如今,20+8 产业集群已问世两年时间,而深圳发布的最新行动方案是对 20+8 方向的肯定,也是继续坚持这一路径的鼓励。
在深圳于 3 月 11 日最新发布的《深圳市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5 — 2026)》中指出,到 2026 年底,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形成 " 双万 " 格局——万亿级 "20+8" 产业基金群、经备案的股权投资及创业投资基金数量突破 1 万家(只)。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深圳国资前两天披露的最新成绩单:截至 2024 年底,深圳国资打造了一批庞大的国资基金群,包括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并购基金、母基金、S 基金、人才基金等在内的国资基金群,各类基金超过 500 支,基金总规模超 7000 亿元,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资金规模超 90%。另外还有包括深创投、深天使、鲲鹏资本、远致创投等一批知名股权投资品牌和各式各样的特色基金。
同时该方案还提出,未来深圳风投创投基金以 IPO 等形式退出的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 基金规模以年均 15% 增长,持续投入 "20+8" 产业集群,加快建成香蜜湖、深圳湾、前海湾、光明科学城等风投创投集聚区,提供不少于 500 万平方米产业空间载体和配套设施,风投创投生态氛围及营商环境国内领先,成为立足深圳、服务全国、联通港澳和全球的创新资本集聚地和耐心资本、大胆资本发展高地。
深圳一直喜欢 " 与时间赛跑 "。如今,随着最新行动方案的推出," 双万 " 目标的发布,一场新的速度竞赛即将展开。
降低返投要求,完善容错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在此次《行动方案》中提出了颇具开创性的两大举措:一是,分类研究降低子基金返投认定和要求,对于种子和天使等初早期基金,探索取消返投时序进度、资金规模等要求。二是,进一步完善基金绩效考核与容错免责机制,研究制定差异化考核监督制度,区分基金属性。
对于投资人们来说,过去的 2024 年一直受于返投之困。有不少机构 GP 向融中财经吐槽,其受到国资问责。主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基金返投进度缓慢、返投不达标等。
返投达不到国资要求的结果有多严重?很多基金由于返投不达导致 Call 款失败;甚至筹备了半年的拟募集基金,最后因返投储备项目不到位而夭折。
过去几年,政府、国资是占比最大的出资主体。而当国资 LP 成为一级市场主力后,返投和招商摆到了所有 VC/PE 的面前,也使得部分投资机构和创业公司困于返投之中。
而在这样的困境下,深圳最新方案中提出的 " 分类研究降低子基金返投认定和要求,对于种子和天使等初早期基金,探索取消返投时序进度、资金规模等要求。" 则显的尤其亮眼。
今年 1 月 7 日时,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立政府投资基金,鼓励取消基金及管理人注册地限制,鼓励降低或取消返投比例。而深圳也曾于去年 10 月发布《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首次提到——分类研究降低子基金返投认定和要求,对于种子和天使等初早期基金,探索取消返投时序进度、资金规模等要求。
这次最新的行动方案一方面是深圳呼应国家政策最新举动,同时也是深圳解决返投困难的最新进展。
另一点 " 进一步完善基金绩效考核与容错免责机制,研究制定差异化考核监督制度,区分基金属性。" 同样醒目。
与返投一样,过去国资 LP 们对于市场化 GP 机构的要求一向严格,毕竟投资失误很容易引起国有资本流失的罪名。而这样的严格要求也往往成为 GP 们的紧箍咒,限制其发挥,导致其畏手畏脚。
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全国各地都接连进行完善容错机制的探索。甚至在前不久,广州国资推行单项目最高允许 100% 亏损。
返投和容错是近几年压在市场化 GP 机构头上的两座大山。而如今,深圳率先将这两项问题写进行动方案中,无疑是对 VC/PE 们的利好。同时,这也是深圳完成一万家 VC/PE 这一 KPI 的有力举措。
此外,《行动方案》还提出,将多举措汇聚多元化天使投资、早期投资主体。比如,组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跨境双币早期母基金和系列专业子基金,组建光明科学城母基金,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参与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推动设立概念验证基金、中试基金等。产业链主企业、上市公司也是早期创新重要的挖掘者和 " 孵化器 "。《行动方案》提出,将探索设立面向 CVC 机构的专业化母基金,联合产业龙头、上市公司等共同出资设立一批 " 链主 " 基金,推动重点产业 " 补链强链延链 "。
质疑中行动,沉默中爆发
一直以来,深圳被称作是中国科创高地。一直以来秉承 " 国家需要什么?深圳耐心资本就投什么 " 的理念。
然而,就在春节之后,这座城市罕见地受到了质疑。
随着杭州六小龙的爆红,各省市开启了一波自我反思,而这之中,深圳收到的质疑最多。
" 深圳科创圈静悄悄 "、" 大疆之后无创新 " 等类似言论成为笼罩在深圳头上的乌云。
而在沉寂了一个月后,深圳没有解释,而是出台了一系列实际行动。
2 月 23 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 " 构建最优科技创新生态与人才发展环境 " 专题发布会,推出多项创新性人才支持政策。引人注目的是,针对青年人才群体,深圳将提供求职免费住宿、创业资金扶持等全方位支持:大学毕业生可享受 15 天免费住宿,青年创业项目最高可获得 100 万元资助。同时,深圳还宣布设立规模达 100 亿元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并配套出台人形机器人专项扶持政策。此外,针对创新型企业,深圳将实施新一轮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并投入 45 亿元专项资金,为初创企业提供最高 60% 的算力使用补贴。
紧随其后,深圳召开 " 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 专题发布会,发布三大领域工作方案,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3 月 3 日,深圳再放大招,一次性发布四大产业行动计划,勾勒出未来 2-3 年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蓝图:
1、《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5-2026 年)》提出,到 2026 年实现人工智能企业突破 3000 家,培育 10 家以上独角兽企业,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超 20%,并建设 10 个以上专业孵化器。
2、《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 年)》明确,2026 年产业规模目标 8000 亿元,力争突破 1 万亿元,培育 10 家以上行业领军企业,终端产品产量超 1.5 亿台。
3、《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 年)》规划,到 2027 年培育 10 家估值超百亿企业、20 家营收超十亿企业,打造 50 个十亿级应用场景,产业集群规模突破 1000 亿元。
4、《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 年)》提出,到 2027 年累计培育瞪羚企业 1000 家、独角兽企业 80 家,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成长企业集聚区。
无独有偶,在上述政策之后,深圳趁热打铁晒出了上文中提到的科创投资成绩单技惊四座。并继续严于律己,立下 KPI:推动基金投向覆盖种子、天使、A 轮、B 轮、C 轮直至 IPO 的投资全生命周期,A 轮及更早期的项目不低于 40%,筹设规模不少于 500 亿元的涵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国资基金。
此外,深圳国资国企还将走访包括人工智能领域在内的初创企业,覆盖不少于 10000 家,推进至立项尽调阶段的企业不少于 1000 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领域的科创企业提供不少于 100 亿元的创投资金支持。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深圳这一系列政策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政策覆盖面广,从人才引进到企业培育形成完整链条;二是支持力度大,资金投入规模创历史新高;三是注重长期效应,通过延长基金存续期、优化考核机制等方式,引导资本支持科技创新。这些举措将为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不止深圳,一场全国城市产业竞赛拉开帷幕
事实上,在 2025 年的春节之后,频繁放出大招的不只有深圳。据统计,诸如杭州、北京、上海各地也纷纷行动。而这仅仅是 2025 年的第一季度。
可以预料到的是,这个 2025 年并不安静,未来各大城市都将紧随其后加入到这场城市竞赛中去。
新春伊始,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科技创新和人才争夺的热潮。在合肥,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提出 " 三个往前赶 " 的战略目标:推动经济总量在全国进位、经济增速在长三角领先、各省辖市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提升。这一战略部署彰显了安徽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雄心。
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召开高质量发展相关会议:山东召开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辽宁举行优化营商环境暨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动员大会,佛山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泉州举办 2025 年民营经济发展大会。这些会议的密集召开,反映出各地对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追求。
作为 " 科创六小龙 " 之一的杭州,在财政支持上持续加码。据悉,2024 年杭州市级财政资金将增至 502 亿元,较去年增加 12 亿元。其中,15% 的产业政策资金将重点投向新质生产力领域,特别是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旨在培育更多像 DeepSeek、宇树科技这样的创新型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的科技创新企业正在掀起一场人才争夺战。DeepSeek、宇树科技等企业纷纷发布高薪招聘计划,多数岗位面向应届毕业生开放。这些企业更看重应聘者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潜力,而非工作经验。部分校招岗位的薪酬水平甚至超过了社招岗位,显示出企业对青年人才的重视。
北京亦不甘落后。2 月 26 日前后,北京经开区推出 " 求职 7 日免费住宿—实习 3 月免费短租—就业 3 年优惠长租 " 的人才服务组合拳,这在全市尚属首创。此外,经开区还推出专项奖励计划:对 " 双一流 " 高校应届毕业生及世界排名前 100 的海外留学生,博士每年奖励 5 万元,硕士 3 万元,本科生 1 万元,连续奖励 3 年。
据统计,新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 20 个城市发布人才新政,政策涵盖购房补贴、税收优惠、创业扶持、子女教育等多个维度。与往年相比,今年各地人才政策的创新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支持力度更强,显示出各地在人才争夺战中的决心和力度。
往往,产业竞赛的始端离不开抢人才。如此来看,在杭州六小龙的刺激之下,这场大战来得格外迅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