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朱成呈
当地时间 3 月 11 日,美股三大股指收跌,但中概股却逆势上扬,成为市场的一抹亮色。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上涨近 3%,其中,激光雷达龙头企业禾赛科技股价上涨超 50%。
这一亮眼表现的背后,是禾赛科技发布的 2024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财报。财报显示,公司实现全年营收 20.8 亿元,同比增长 10.7%;第四季度单季营收 7.2 亿元,同比增长 28%,环比增长 33%;全年实现 Non-GAAP 净利润 1370 万元,成为全球首家全年盈利的上市激光雷达企业。
禾赛科技的故事始于 2013 年。那一年,三位 "85 后 " 学霸——李一帆、孙恺、向少卿,在美国硅谷最大的城市圣何塞相聚,怀揣打造一家 " 十亿美元公司 " 的梦想,点燃了创业的火种。2014 年,三人回国创立禾赛科技,并分别担任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家和首席技术官。
创业初期,禾赛科技聚焦于气体检测设备的研发。然而,团队很快意识到,仅凭这一领域难以实现 " 十亿美元公司 " 这一宏大目标。2016 年,随着自动驾驶浪潮的兴起,他们将目光转向激光雷达技术,并于当年 10 月推出首款产品。
这一转型成为公司发展的转折点。此后,禾赛科技接连发布多款激光雷达产品,迅速应用于智能驾驶车辆、无人配送车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并获得百度、小米产投、美团、博世、光速、启明创投等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的青睐与注资。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2023 年 2 月,禾赛科技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 " 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 "。
" 价格减半不影响利润率 "
国金证券分析指出,全球范围内仅有约 8 家企业具备前装量产车规级主视激光雷达能力,其中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流企业为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华为和图达通四家。进一步来看,图达通目前仅锁定蔚来一家车企客户,华为则主要依托 ADS 全家桶为生态车型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而获得多家车企认可、产品兼具性价比的头部玩家仅剩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
高工智能汽车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乘用车前装标配激光雷达交付量达 155.8 万台,其中速腾聚创以约 33.4% 的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一,禾赛科技和华为紧随其后,市场份额分别为 27.3% 和 26.1%。
禾赛科技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李一帆表示,2024 年激光雷达行业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选配迈向标配,成为智能驾驶的必备安全件。禾赛科技产品交付量创下新高,迎来 " 里程碑式的突破 "。
事实上,禾赛科技 2024 年第四季度交付 22.21 万台,同比增长 153.1%,超过 2023 年全年;2024 年全年激光雷达出货 50.19 万台,同比增长 126.0%,连续 4 年实现交付量翻倍。其中 ADAS 激光雷达交付量为 45.64 万台,同比增长 134.2%。今年,其激光雷达出货量预计将达 120 万台至 150 万台。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车企竞争已进入智能化下半场。此前,比亚迪宣布 " 天神之眼 " 智驾系统将覆盖 10 万元、15 万元、20 万元级车型全系标配,10 万元以下车型也将部分搭载;长安汽车宣布 10 万元级车型配备激光雷达;零跑和广汽丰田亦推出 15 万元级激光雷达车型。考虑新能源车主力价格带为 15 万元— 20 万元,20 万元以下销量占比超 6 成,激光雷达将向中低价位车型渗透,2025 年装机增量空间可观。
3 月 12 日,禾赛科技工作人员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凭借创新产品 ATX 系列,禾赛正加速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与商业化落地。目前,ATX 已获得比亚迪、奇瑞、长城、长安、岚图等 11 家国内头部车企的多款车型定点合作,将于 2025 年启动大规模量产,并被多家主机厂规划为 2025 年量产车型标配。
然而,今年年初,禾赛科技宣布将在 2025 年将激光雷达价格减半,引发市场对利润率压力的担忧。
对此,上述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禾赛并非突然 " 将价格减半 "。ATX 在 2024 年 4 月推出时,定位就是比上一代产品 AT128 价格更低的产品,在性能不下降的情况下做到成本更低。" 价格降低并不会降低我们的利润率,反而会推动激光雷达需求的增长,打开更大的市场。我们认为如今两百美金量级是一个合理的价格,是一个大家能标配的价格。"
具身智能激光雷达短期需求受限
禾赛科技也在试图扩展业务版图。
据该工作人员透露,除出行领域外,其 XT 系列正为宇树科技机器人提供领先的 3D 感知技术。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激光雷达在机器人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其成本降低与性能提升将推动其在机器人感知方案中的渗透率持续提高。随着机器人应用场景向复杂、开放环境扩展,对高精度、零盲区和高可靠性感知的需求日益增加,单台机器人搭载的激光雷达数量有望随之增长。
然而,TrendForce 集邦咨询分析师乔安然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产品中,以深度相机为主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仍是主流视觉技术路线,即深度相机结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及超声波雷达等传感器。国产企业如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就均搭载 3D 激光雷达。相较于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具备更广的测距范围和更小的测距误差,适配中高速运动场景和高复杂环境," 但激光雷达的成本较高,大疆和速腾的 3D 激光雷达单价在 4000-5000 元左右,比其他传感器价格高出两倍甚至更多。"
芯谋研究高级分析师吕琦娃进一步指出,由于成本优势,在常规场景和市场中,机器人主流视觉方案仍以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为主,但在特殊场景和高性能产品线中,激光雷达依然不可或缺。
未来,若具身智能机器人要实现量产并走向消费市场,激光雷达需进一步小型化、提升可靠性并降低成本,同时与深度相机、RGB 相机等协同工作,构建全天候、高精度的 3D 感知能力,形成超级传感器融合解决方案。
数据显示,2024 年 12 月,禾赛科技面向机器人市场的激光雷达单月交付量已超过 2 万台。展望 2025 年,其 JT 系列预计将为 MOVA 智能割草机器人交付超六位数的订单。禾赛科技进一步透露,"2025 年全年,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出货量预计将达到 20 万台。"
对此,创道硬科技创始人步日欣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2025 年人形机器人难以实现大规模放量,主要是人形机器人能力受限,距离实际应用场景落地仍有距离,因此对激光雷达的需求增长或将有限。
乔安然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处在商业化初期,人形机器人产量较少,产品的视觉方案繁杂多样,传感器类型和数量尚未形成定局,人形智能机器人对激光雷达需求量主要看各家整机厂自主选择的技术路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