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质网 03-13
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是跨界还是转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025 年春节晚会的舞台上,来自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的舞蹈节目,引发了全场的阵阵惊叹和热烈掌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形机器人也成为汽车界代表热议的焦点。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预示着人形机器人技术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电动化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价格战与技术内卷不断压缩车企的利润空间。在此背景下,小米、小鹏、蔚来、特斯拉、广汽等多家企业,纷纷开始将目光投向人形机器人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近 20 家车企通过自研或投资方式布局这一赛道。这一现象引发了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车企究竟是出于跨界尝试的心态,还是基于技术同源性和产业链协同的战略转型?

    从自动驾驶到 " 具身智能 "

    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科技领域的代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其应用场景不仅限于工业制造,还涵盖了医疗护理、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因此,车企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试图通过跨界布局实现业务多元化和转型升级。

    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核心驱动力,源于其与智能汽车在技术底层的高度同源性。这种同源性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更通过产业链协同效应,有望为车企开辟 " 第二增长曲线 "。

    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在 " 感知 - 决策 - 执行 " 的技术链条上存在显著重叠:例如,特斯拉的 Optimus 人形机器人复用了其 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的视觉神经网络算法,通过 8 个摄像头实现环境感知与路径规划,与特斯拉汽车的 Autopilot 系统在算法相似度上达到 60%。广汽集团的 GoMate 机器人则直接采用自研的纯视觉自动驾驶算法,并融合了汽车级的电机驱动技术,实现灵巧手与高精度运动控制。这种技术复用不仅缩短了研发周期,还通过数据共享加速了算法的迭代优化。

    此外,硬件供应链的协同效应进一步降低了车企的入局门槛。人形机器人所需的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摄像头)、芯片(如英伟达 Thor 系统级芯片)、动力电池等核心部件,与智能汽车供应链高度重合。以特斯拉 Optimus 为例,其电池组直接采用与 Model Y 同源的 2.3kWh 动力电池,旋转关节中的轴承则来自汽车产线通用的角接触球轴承和交叉滚子轴承。这种 " 硬件即插即用 " 的模式,使得车企无需重构供应链即可快速实现产品落地。

    "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技术的战略性融合领域,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抓手。" 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 何小鹏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表示,未来 5 到 20 年,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与新能源汽车具备同样潜力的赛道。

    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类似新能源汽车 " 十年前的前夜 ",他建议参照新能源车的市场培育经验,针对 L3 级人形机器人(具备独立运行能力但需人工监督)制定专项补贴政策,重点支持工厂装配、物流协同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数据显示,小鹏自研的 AI 机器人 IRON 已在广州工厂参与 P7+ 车型生产,其 720 ° 环境感知技术正是脱胎于自动驾驶算法。

    广汽第三代人形机器人 GoMate 则实现轮足双模式驱动,其纯视觉导航系统复用了广汽 ADiGO 智驾算法,可在汽车后市场场景中完成零部件分拣、设备巡检等任务。这种 " 技术反哺 " 的逻辑,正是车企跨界的核心优势——特斯拉 Optimus 的 FSD 系统数据共享、比亚迪在双足机器人领域的步态控制研发,均印证了自动驾驶与机器人的技术同源性。

    面向未来,车企的野心不止于工业。小鹏计划 2026 年量产 L3 级家用机器人,广汽 GoMate 则瞄准康养陪护场景,特斯拉 Optimus 更将目标指向家庭护理。这种从 " 工具 " 到 " 伙伴 " 的定位转变,正是车企区别于传统机器人企业的差异化路径。

    成本、技术与需求的三重门槛

    尽管车企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展现出独特优势,但其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这些挑战既涉及核心技术的突破,也关乎商业化落地的可行性。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制约量产的核心障碍。特斯拉 Optimus 的预估售价为 2 万至 3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14 万至 21 万元),尽管马斯克宣称未来成本可降至 1 万美元,但这一目标高度依赖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例如,高精度减速器、力矩电机等关键部件仍被日本哈默纳科、瑞士 ABB 等企业垄断,国产替代进程尚需时间。此外,人形机器人对电机的精度要求远超汽车部件,例如 Optimus 的线性关节需实现 0.01 毫米级误差。

    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功能化阶段。何小鹏直言,当前产品仅相当于自动驾驶的 L2 级别,距离 L4 级通用智能机器人仍需 5 至 10 年突破。

    业内人士认为,三大技术短板亟待解决:其一,类人感知能力不足,例如复杂环境下的触觉反馈与动态平衡控制,尤其是在运动控制、感知交互等方面存在较大瓶颈。如何实现更加自然流畅的动作模仿、更加精准高效的环境感知以及更加人性化的交互体验,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其二,AI 算法的泛化性有限,现有模型多依赖特定场景训练,难以应对开放世界的随机性;其三,能源效率低下。以 Optimus 为例,其续航时间约 4 小时,远未达到全天候作业需求。

    人形机器人市场虽被预测将在 2028 年达到 138 亿美元规模(年复合增长率 50.29%),但当前需求集中于工业测试与科研领域,消费级市场尚未形成刚需。部分业内人士担忧,车企的扎堆入局可能引发泡沫化风险。

    行业人士指出,若技术突破滞后于资本投入,行业将面临估值虚高与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此外,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可能引发失业率上升、数据隐私泄露等社会问题,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边界,将成为车企必须面对的长期课题。

    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绝非简单的跨界试水,而是一场基于技术同源性与产业链协同的战略转型。通过复用自动驾驶技术与汽车供应链资源,车企得以快速切入这个万亿级市场,并构建由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智慧城市组成的生态网络。然而,这一转型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车企能否突破成本与技术瓶颈,并在市场需求与伦理约束间找到平衡点。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机器人 特斯拉 自动驾驶 供应链 智能汽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