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东南 03-14
面部可“72变”!浙大科学家研发出可穿戴变脸面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跳舞机器人、巡逻机器狗 …… 开年以来,各式各样的 " 机器人 " 展现出越来越强的科技硬实力。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机器人的脸长什么样吗?

▲柔性面具用于人形机器人的表情调控及人的面部伪装 浙江大学 供图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邹俊教授课题组研制出一种可穿戴的变脸面具,实现了一张面具在多个相貌之间的无痕切换,为人类和机器人的面部变装和面部表达提供了全新思路。

从 0 到 1,做出像 " 人脸 " 的面具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发展,机器人能够完成的工作已经突破了科幻小说的想象,承担陪伴、护理、家务等复杂工作的人形机器人,距离走进千家万户更近了一步。

邹俊课题组聚焦于流体动力柔性驱动的前沿探索研究。随着对人形机器人研究的不断深入,课题组思考如何突破应用的困局,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实际价值。

机器人的 " 刚 " 与柔性元件的 " 软 ",刚柔并济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柔性面具的制造过程 浙江大学 供图

" 人与人沟通时,面部表情是表达真情实感的重要途径,在传递人物内心思想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邹俊说,生动的面部表情在人形机器人研究领域是个有意思的方向。

2022 年,课题组研发出了人形机器人表情系统 "ZJ-Face"。该项技术已经实现让机器人通过眨眼、皱眉、微笑、张嘴的丰富动作,来表达惊讶、难过、喜悦等多种人类的情绪。

而早在 2019 年,团队成员们就开始思考,这个技术可以应用在人身上吗?古有孙悟空 " 七十二变 ",今朝我们是否也能够拥有科技 " 动态变脸 "?

" 研究最初的难点在于做出像‘人脸’的面具。" 邹俊说,最初的几代面具,面部系统都无法识别出它是 " 人 ",制作出兼具实感和美感的面具成了第一道 " 拦路虎 "。

"0 到 1 确实是很难的,不懂就去学。" 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研究人员就迎难而上,一旦涉及学科之外的技能与知识,便主动学习补充。

大家耐着性子,从 2019 年开始,5 年间,把能够想到的方法挨个尝试。终于在迭代到第 7 版时,一个可穿戴的变脸面具初具雏形。

从 1 到 72,具备丰富表情与互动能力

小小的面具如何短时间内变色又变形?

研究员唐威介绍,当前版本的面具由变色层和变形层组成,所有的控制装置都集成在一个仅有腰包大小的驱动装置中。

" 我们先尝试将多种不同变色颗粒嵌入面具的表层。" 通过调节面具表层温度,实现了面具从黑色到黄色等多种肤色的过渡变化。

40 余块柔软灵活的肌肉,赋予了人类生动又独特的面部表情。用于模拟面部的肌肉,在变色层下方,研究人员巧妙嵌入了多个不同大小的腔体,可以柔软地贴合在面部。变化腔体中气体体积的大小,调节面部的轮廓形状。

别出心裁的是,课题组自主研发了一套由可编程化学反应驱动的便携装置。" 温度升高或降低使化学反应产生或者吸收气体,使得面具的‘面部肌肉’自由变换形态。" 唐威介绍,这个驱动使得整个变脸过程不仅更加静音、安全,更是可编程化,调节温度就能精准切换到想要面部形态。

为了使面具更加便携、具有可穿戴性,课题组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体积、重量、温度、厚度等影响因素。" 面具内部温度控制在室温附近,厚度已经优化到 1 厘米左右,能够实现贴近真实的脸部模拟。" 唐威说,今后课题组将不断优化技术,让面具更轻、更薄、表情更生动。

研发之路艰辛漫长,却抵挡不住课题组成员奔赴他们的 " 星辰大海 "。

课题组利用开源网站信息,在实际操作前进行了线上数字面部模拟。在制作了近十种面具样机的尝试后,目前已有一张面具可以切换至少 8 种不同的脸型。

课题组正尝试利用现有技术进行创新,并结合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为人形机器人定制外貌、音色、皮肤、年龄等个性化特征,以期实现未来变脸面具 "72 变 "。

" 我们的技术已经走进博物馆这个大课堂了。" 邹俊介绍,最新的 " 新白娘子 " 机器人,即将走进杭州中国伞博物馆。从此,博物馆的机器人 " 讲解员 " 将具备丰富表情与互动能力。

未来,面向人形机器人广阔的新蓝海,课题组将持续探索更加多变的原材料,让面具更轻薄、反应更迅速,用科技服务民生,让智能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 潮新闻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面具 机器人 浙江大学 硬实力 机器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