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技术,这一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概念,如今正慢慢成为汽车的标配。然而,随着搭载智驾功能车型的交付规模扩大,相关的消费投诉也开始涌现。" 购车仅 13 天,智驾系统在良好路况下突然紧急刹车,险些酿成安全事故,严重威胁了我的生命安全。客服仅以后台数据更新为由搪塞。" 一位 L 品牌车主在投诉平台上如此描述,这次不成熟的智能驾驶体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至今不敢再次使用。
在投诉平台上,消费者关于智能驾驶系统问题的投诉屡见不鲜。一位 Z 品牌车主控诉,其在使用智驾系统时,车辆突然在匝道发生软件故障,导致车辆失控变道,最终引发追尾事故。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多个品牌的车型上,这些车型被投诉存在强制进入未设定路段、自行转弯、不具备条件下变道、无法识别障碍物、突然刹车等危险行为。
中国电子商会消费服务保障平台 " 消费保 " 的数据显示,2019 年至 2024 年间,平台共受理了 4161 宗关于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及服务的有效投诉,其中智能驾驶成为投诉的热点。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智能驾驶系统的投诉达 1124 条,涉及新造车企业、传统车企新能源等多个品牌,问题涵盖系统误判、功能失效、夸大宣传等方面。
" 失控 " 的机器
" 购车时宣称‘老司机代驾’,实际使用却像‘马路杀手’。" 一位车主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这不仅是他的心声,也是许多车主的真实感受。
目前,国内车企多数都推出了各自的智驾系统,并声称其智驾水平达到了 L2+ 甚至无限接近 L3 级别。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些智驾系统频频出现问题,威胁消费者的驾驶安全。其中,系统判断失误导致车辆失控的情况比较多见。
近日,一位 Z 品牌的车主发布视频投诉称,车辆在智能驾驶模式下,未收到任何语音预警或转向提示,却突然执行了 90 度急转弯动作,自己被迫接管结果车辆但失控撞向绿化带,最终车辆维修费用高达 19 万元。
对此,Z 品牌官方发布声明表示,视频中所表述的 " 智驾失控 " 并不属实,并贴出后台数据表示,车主事发前有加速动作,系统运行正常,问题出在人为干预。
智能驾驶状态下的车辆事故并非个例。特斯拉也多次发生智能驾驶相关事故。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统计,2021 年— 2023 年间特斯拉 Autopilot 相关事故达 736 起,多起因系统误判道路状况引发。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也曾引发相关事故纠纷。
" 当初买车就是冲着这个智驾功能的,现在都成了摆设。" 一位车主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除了系统可靠性较差外,消费者对智驾系统的另一个集中投诉点是厂家的过度承诺。有消费者反映,在购车时看到的广告宣传中,车企承诺了诸多智能驾驶功能,但实际购车后发现这些功能并未完全开放。例如,车主投诉 A 品牌宣传的 " 年底全国开通无图智驾 " 未能落地,且相关功能的好用程度被故意夸大;Y 品牌车主则投诉厂家在未告知已购买智驾包车主的情况下,删除了广告中的智驾功能。
谁为风险买单
智驾系统的诸多问题为行业走向 " 全民智驾 " 蒙上了一层阴影。究其原因,一方面,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感知系统和决策系统尚不成熟。同时,智能驾驶依赖海量数据训练,但现实中存在大量 " 极端工况 ",算法难以穷尽所有可能性。加上国内道路环境复杂、高精地图更新延迟等因素,导致车辆在某些场景下作出错误判断和行动。
另一方面,市场层面存在 " 重宣传、轻落地 " 的恶性竞争。车企为抢占市场份额,将智能驾驶作为营销噱头,进行 " 期货式营销 ",即提前安装硬件并承诺未来通过 OTA 升级实现自动驾驶,但实际进度远落后于宣传。同时,车企在宣传过程中使用 " 自动驾驶 "" 解放双手 " 等词汇,容易误导消费者。
此外,当智能汽车事故发生时,责任界定成为难题。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仍以 " 人类驾驶员 " 为责任主体,即便启用智驾系统,车主仍需承担主要责任。车企常以 " 系统仅为辅助功能 "" 驾驶员应全程监控 " 为由推诿责任。这导致消费者成为风险的实际承担者,行车数据归属问题更是让消费者的维权难上加难。
为了解决智能驾驶汽车存在的系列问题,国内相关机构正陆续出台相关的政策。2024 年 9 月,《汽车软件功能安全认证规范》出台,将智驾系统纳入强制性产品认证(CCC 认证),未通过认证车型不得销售;要求第三方机构对算法误判率、极端场景覆盖率等指标进行实测;对虚假宣传企业实施 " 一票否决 ",取消认证资格。
近日,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与技术指南》,明确要规范营销宣传行为,企业向消费者提供有关智能网联汽车驾驶自动化等级、系统能力、系统边界等信息时,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夸大系统能力或引人误解的宣传,确保消费者正确理解和使用智能网联汽车产品。
自动驾驶被认为是未来交通变革的方向,公开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乘用车 L2 级及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为 55.7%。近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预计,2025 年渗透率可能会接近 65%。
然而,当技术狂奔遇上安全红线时,车企需完成从 " 抢跑者 " 到 " 守门人 " 的转身;消费者则需清醒认识到,在真正的自动驾驶到来之前,方向盘后的 " 人 " 仍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