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的博物馆 03-15
“大雁塔旁,不能搞日本风格建筑!”她的一席话,日本人听了也不得不赞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不失联,需要你的加星

点击上方蓝字→主页右上角 ···→设为星标

你好啊,我是朵朵 ~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小家如此," 大家 " 也不例外。

每到假期都会更新的纪录片《吾家吾国》,便把这群 " 时代的宝藏老人 " 亮相于大家面前。

他们都已白发苍苍,但每个人的身后,走站着一个巍峨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他们,也是国家,更是如今受益的我们。

而故事的背后,更是道破人生真相:原来成功,便是把一件事坚持到底

-01-

"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

张锦秋出生于一个建筑世家,父亲的影响和对文学的热爱,注定让她在建筑事业中拥有独到的见解。

我们可以看出,在她的很多建筑作品中,都把传统和现代完美结合在一起,其中不乏我们所熟悉的建筑。

如具有唐宫殿风格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安热门的旅游景点大唐芙蓉园,如今已是每一个到西安的旅人必打卡之地;

还有有着西安 " 会客厅 " 之称的钟鼓楼广场,也是为百姓生活所考虑的设计之一。

看着热闹非凡的景象,我们可以感受出,张锦秋老人设计的建筑,不仅结合了传统和现代文化,还都遵循着 " 以人为本 " 的理念。

2019 年,已经八十多岁的张锦秋接到西安国家版本馆设计的任务,因为时间紧迫,她在病床上也没有停止研究地形图。

最终,张锦秋以高台筑阁的设计理念,把汉唐盛景与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座具有古典气息,又不失现代风情的建筑。

提起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张锦秋老人说到了两个人,一位是周总理,一位是梁思成先生。

回忆青春,让张锦秋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情景,是作为研究生在颐和园做研究时,遇到周总理的那一幕:

当时,张锦秋在后湖的河道两边,拍两岸的照片时,从后面划过来一个画舫,拿着相机的张锦秋看到周总理,大家都很激动。

而就在船走过的时候,周总理问:" 你们是哪的?"

张锦秋回答说是清华的研究生,研究颐和园的,周总理说:" 好好研究。"

几句话的时间,十分短暂,但却给张锦秋留下了莫大的鼓舞。

在研究生毕业之际,总理临别赠言,提出" 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张锦秋便毅然决然踏上了前往大西北的征途。

这是张锦秋老人最美好的回忆之一,也影响着她的一生。

同样,梁思成先生对张锦秋老人的家国情怀,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1961 年,张锦秋在清华大学建筑系继续攻读研究生,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

作为老师,梁思成在建筑技艺上对张锦秋有着深刻的影响,建筑传统需要流传,爱国之心也要永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涌入很多外资项目,建筑领域也不例外,而投资方通常会指定外国建筑师来做设计。

如今位于西安大雁塔旁边的唐华宾馆、唐歌舞餐厅和唐艺术陈列馆,便是中日合作建筑。

当时日方也请了建筑师,但设计风格中皆有明显的 " 和风 ",为了让大雁塔旁边不能有日式风格的建筑,张锦秋开始重新设计。

而出自张锦秋的设计,一拿出来就得到了投资方的认可,成为当时不可多得的,外资投入、中方设计的建筑工程。

如今,已经年近九旬的张锦秋,依然带着团队,为建筑美学倾尽心血。

她的一生,都在 " 祖国需要的地方 "。

-02-

传统和创新,都是为了传播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李祥霆老人和古琴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

李祥霆是在 15 岁的时候,才认识古琴。

当时的他,无意在收音机里听到了古琴演奏的《关山月》,喜爱异常,于是便想找来一把古琴,可惜跑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

倔强的李祥霆没有放弃,他根据自己对民族乐器的了解,开始动手制作古琴。

为了让古琴的乐色更加纯正,他还写信给当时的古琴家查阜西先生,希望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古琴的资料。

没想到,李祥霆的这份信成了自己的 " 自荐信 ",被他的故事感动的查阜西决定亲自教授李祥霆古琴技艺。

那年,李祥霆 17 岁,整整一个暑假,都跟着查阜西学习,琴技有了很大的突破。

临走的时候,查阜西还赠送了他一张清代古琴,寄以厚望。

只是,当时的古琴被看作 " 贵族文化 ",极受冷落,李祥霆几乎找不到可以一起讨论古琴的人。

甚至,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却是这个专业唯一的学生

还在上大学的李祥霆,意识到古琴应该被大家所接受,并传承下去,于是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

1963 年,文化部组织中国青年艺术家代表团出访日本,李祥霆被选为是古琴项目的演奏代表,他意识到,这是古琴走出国门的一次机会。

为了让古琴有更多的呈现,他把演出的曲目从《流水》更换为《梅花三弄》,但因为没有扩音器,这场演出并不理想。

李祥霆再次意识到,想要把古琴推广出去,让大家都接受,不仅要弹好,还要有创新。

他对古琴的创新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解决古琴音量小的问题,要在保证音色不变的基础上,让古琴的声音变大。并且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买到古琴,改良不能增高琴的成本。

第二部分,是对经典古琴曲乐谱进行 " 打谱 ",也就是把古乐谱转换成简谱和五线谱,让更多人能看懂。

如千年古曲《幽兰》,曲子本身就很难,想要 " 打谱 ",便要先弄懂它本身的旋律,于是李祥霆把《幽兰》这首曲子,从乐句、乐段等方向细细拆分,完全弄懂后,才重新组织旋律,进行 " 打谱 "。

第三部分,便是古琴新奏,创作符合时代的新旋律。为此,李祥霆借鉴古筝、琵琶等民乐,创造出古琴演奏的新指法。如《三峡船歌》一曲中,就体现了这点。

最终,在 1992 年,李祥霆在法国巴黎拉维拉剧院举办了独奏音乐会,古琴弹出的新乐曲,获得如雷掌声。

而之后的李祥霆更是在传播和推广古琴的路上一刻不停息,参加古琴研讨会、进行电视节目录制、拍教学视频,出版书籍,还发行了多张唱片,为的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古琴、爱上古琴、学习古琴

如今,李祥霆教过的学生,已经把古琴带到了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03-

故事不可复制,精神却可传承

作为一部对 " 国之大家 " 的挖掘式纪实采访节目,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为宝藏老人们留下了珍贵的视频资料。

而看完全集,你会发现,一件事做一生,似乎是这部纪录片中讲述的宝藏老人们的共同特点。不管从事哪个领域,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从未放弃。

如一生都在为国寻找石油的地质学泰斗李德生,镜头前的他,已经 100 岁了,说起 " 石油故事 ",依然神之向往。

1945 年,从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后,李德生便前往荒凉的大西北,为国家寻找石油。他是大庆油田的主要发现人之一,让我国彻底甩开 " 贫油国 " 的称号。

攻克下青藏铁路勘测世界级难题的卓宝熙老人,是我国地质工程遥感技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深入现场,一次次打破 " 铁路禁区 " 的壁垒,把铁路修筑到各种险峻的地方。

还有做了一辈子航空人的试飞英雄王昂,曾无数次突破 " 死亡禁区 ",甚至在一次试飞过程中,为了保住科研成功,他放弃跳伞,也要把飞机带回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

宝藏老人们站在开拓的第一线,为后辈留下平坦前路,他们经受过的艰辛,最终都化成了国家记忆。

故事不可复制,但精神却可传承。

用一辈子做一件事,在时间的叠加下,我们也能成为时代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哪怕只留下一点点痕迹,也是幸运。

观看影片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周总理 研究生 清华 文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