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轮鸣着汽笛划过水面,运河边花街小巷里的人们热闹生活,《北上》为观众开启了一段沉浸式运河之旅。3 月 14 日,《北上》导演姚晓峰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带来独家创作故事,沿着他的记忆回味这 6 年创作之路。
导演姚晓峰
20 年的执念,2 小时一拍即合
姚晓峰导演与运河的羁绊,始于童年记忆与申遗成功的双重契机。2018 年,他偶然读到徐则臣的小说《北上》,被其 " 百年运河史,船运人命运相连 " 的独特叙事深深吸引。小说以当下人物寻根为主线,串起清末、抗战、当代三个时空,这种 " 环形结构 " 让他联想到经典巡河纪录片,认定其具备影视化潜力。
" 我们当时就在南京谈了两个小时,基本上就谈定这个事。" 姚晓峰与原著作者、著名作家徐则臣两人就这样豪爽地一拍即合,定下了小说《北上》影视化的决定。然而,挑战却刚刚开始。
剧本改编过程很痛苦。原著更适合电影化的表达,电视剧剧本前三稿均未能突破 " 三段式割裂 " 的困境。《北上》荣获茅盾文学奖后,团队压力陡增," 当时找到赵冬苓老师,赵老师也很难,也不知道从何下手。" 姚晓峰说。
剧照
为了寻找灵感,姚晓峰、徐则臣和赵冬苓率队重访大运河江苏段沿线,从扬州到淮安,历时半个月,最终确立了以小院生活为叙事核心——花街小院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时代浪潮下普通人命运的缩影。千禧年始,那条河、那条船、那个院、那群人,他们的故事将运河变迁与国家发展紧密交织。
在地域文化表达上,导演通过运河关联花街与北京。运河北上,花街的青年们也在高考后奔赴运河的终点——北京。不同于以往都市剧中对中关村创业符号的建构,《北上》将镜头对准了通惠河、亮马河畔的生活,用水的柔性对比城市的钢筋丛林,形成 " 乡愁与拼搏 " 的视觉张力。这种处理也为年代剧注入了新鲜的美学表达。
4 分钟长镜头背后的匠心
第一集开篇的 4 分钟长镜头,堪称年代剧镜头语言的教科书级示范,这样的镜头如何诞生?姚晓峰揭秘,在搭建花街小院实景后,经过数十次走位推敲,决定用一镜到底的方式 " 带着观众逛小院 "。
镜头从院外市集切入,穿过门楼、天井,掠过各家生活场景,最终升至天台俯瞰星空,将小院的空间关系、人物群像与时代氛围浓缩在连贯画面中。这段原本 6 分钟的镜头因时长考量删减,但导演坚持保留核心调度,最终实现了 " 一个镜头说清环境与人物 " 的叙事目标。
长镜头的成功得益于美术与摄影的精密配合。据导演分享,美术团队耗时 40 余天在运河边搭建实景,还原 2000 年前后的市井风貌;摄影组则通过无人机与地面设备的无缝衔接,完成 " 上天入地 " 的复杂调度。
剧照
拍摄过程中,小演员李洛伊(饰演童年夏凤华)的状态成为关键变量," 第一遍表演灵动但镜头有瑕疵,第三遍体力不支但画面流畅,最终选择后者。" 姚晓峰说,这种取舍恰恰体现了主创们对艺术品质的追求。
除了长镜头,全剧通过 " 水波纹镜头 " 隐喻时代变迁:水面涟漪既是物理存在,也是人物命运起伏的视觉符号。在场景搭建上,剧组创造性地将运河码头与小院打通,通过烟火气细节,如清晨早点摊的热气、傍晚晾衣绳的剪影等,构建起沉浸式时空体验。这种 " 以小见大 " 的美学策略,让观众在方寸小院中感受到时代洪流的奔涌。
从 " 花街少年 " 到 " 运河之子 "
剧照
选角过程充满戏剧性。姚晓峰说,他坚持 " 眼神即角色 " 的原则,白鹿的坚韧与大华子的大姐大气质一拍即合,欧豪的 " 痞帅 " 特质恰好去诠释望和的野心,而李宛妲的倔强眼神也让思艺一角尘埃落定。
为了贴合船民生活,演员们提前体验水上生存、适应船舱狭窄空间,在拍摄间隙与真实船民交流。这种浸入式表演让角色焕发生机,如小演员韩昊霖将船上孩子的野性与脆弱演绎得淋漓尽致。
老戏骨与新生代的碰撞擦出火花。马奶奶的扮演者萨日娜精益求精,用细腻表演塑造出鲜活的 " 运河守护者 " 形象,白鹿为了呈现大华子从叛逆少女到带领一群人奋斗的管理者的蜕变,随身携带角色成长笔记,演员们在高强度拍摄中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让整个剧组形成了 " 戏比天大 " 的默契。
海报
在姚晓峰看来,演员与角色的关系是 " 双向奔赴 "。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恰如花街少年们在时代浪潮中逆流而上的勇气。当观众看到望和站在北京高楼俯瞰运河,华子在花街重建中找到归属,这些瞬间既是角色的成长,也是演员自我突破的见证。
海报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宋经纬
(剧方提供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