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
摘要:
被命运掐住咽喉的人生是一种悲剧,一切仿佛都被限定了,就像莫比乌斯环一般无论走多远都会重复回到原地。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种状态呢?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 " 强迫性重复 ",因为它存在就是有意义的,强迫性重复这个概念的出现,对搞清楚人性有很大的帮助。
心理学老是说 " 成人阶段是从儿童阶段长出来的 ",可很少注意到人们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再次经历小时候那些受伤的、痛苦的体验。作为动力性精神病学的一个关键概念,它在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有关精神病理学的那部分里,作用可大了。
具体了解,详细阅读后续内容:
文 / 老 K
要知道,抑郁症好转并不难,真正难的是怎么尽量保证后期不复发。
因为我们知道大数据显示,抑郁症一次复发再次复发概率 50%,二次复发导致再次复发的概率会变成 75%,三次复发也许就要长期服药了。
虽然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但复发的确会导致抑郁症治疗难度增加,这也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怎么才能减少复发。
首先药物见效相对比较快(一般 2 周快得话就会起效),但一个缺点就是容易复发,这就是我说的抑郁缓解并不难,难得是怎么能维持。
这里可能就有个关键点,那就是抑郁症核心问题,性格和认知的转变。而改变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人类对于熟悉感有种天然的依赖。即便这个习惯是糟糕的。
改变对于我们是未知也是恐惧的,所以即便呆在糟糕熟悉的状态也不愿意改变成不熟悉好的状态。
上述我提到了,人类对于熟悉感有种天然的依赖。这并不是我自己胡说的,心理学家卡罗尔 · 德韦克(Carol Dweck)提到过:人类的大脑喜欢熟悉的事物,因为熟悉意味着安全。
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因为得罪了诸神被惩罚必须把一块大石头推到山顶,然后再滚下来重新推上去不断重复,这种痛苦象征着命运的不可逆转性。
其实心理学也有对应的概念——强迫性重复。或者你可以理解成佛教的轮回也可以。
就是说明了人们命运重复的限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抑郁症患者每次虽然痛苦解决了但还是容易复发。因为内在的模式没有改变,还在被这个强迫性重复限定,下次遇到类似事件还会再次上演当下的悲剧。
我们的人生中,很大一部分是自己生命里的重复内容,甚至是家族里的重复内容。
在心理学里,前者被称为「强迫性重复」,后者则被称为「代际传递」。
正是这些不被察觉到的 " 重复 ",让我们走不出所谓的 " 命 "。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中对强迫性重复的理论假设如下:
这是一种常见的人类现象。在那些带着感情色彩的关系和情形里,跟童年时父母形象有关还有形成的生活经历有关的感受、态度和行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被引出来。
早期形成的那些经历,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被重复了。就是说,人们都没发觉自己对当下情形的反应,是被这个情形引出的过去经历给影响了。
虽说标准是行为风格得是适应的,让人满意的,可要是适应不好,老是自己给自己捣乱的重复,这就是让人来做心理咨询的原因。
对人类发展的了解,能让我们的临床目标对强迫性重复有足够的认识。至于对它本质的猜测,比如它是不是人类的本能属性,是不是一种想要回到无机状态的内在倾向等等,这些都和临床工作没啥关系。
应了心理学家荣格说的:
" 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但是,只要这些重复被察觉,或改变开始发生,我们就能改写剧本。
被命运掐住咽喉的人生是一种悲剧,一切仿佛都被限定了,就像莫比乌斯环一般无论走多远都会重复回到原地。
咱们已经讲了好几种有代表性的精神病的情况,这些都表明了适应不好的重复有着修复、惩罚和补偿的作用。
抑郁、老是自己给自己捣乱的超我功能,还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在精神病学的评估里很常见,而且通常在移情的时候能表现出来。
所以它是一种适应生活的状态,虽然可能后来不适合了,但当初是保护我们的过程,这也就是我曾经一直强调,很多心理症状曾经保护了你, 可你却着急消除它们的原因。
那么,咱们的人生就这么定死了吗?咱们还有能改变的机会不?当然有啦!因为童年的经历不光给咱们带来了强迫性重复,还带来了一种特别宝贵的心理能力或者机制,那就是心理修复力。
这说的是个体能适应压力和不好的情况的能力,能让咱们从童年那些不幸和创伤里挺过来,帮咱们扛住打击,走出阴影,让咱们能接着过日子,还能让自己变得更好。怎么才能得到这种修复力,不再让童年的创伤影响现在。虽然一篇文章不能让你做到,我可以列一个简单框架,这需要后续你和自己的心理医生以及生活中不断探讨改变的。
说三种理解负面经历的自己能察觉到的办法,让大家感受感受心理修复力的厉害。
第一种办法,把 " 往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变成往外面找原因的 ",这就是说,你得跟自己讲,坏事(创伤)发生不是你的错。
第二种办法,把 " 整体的变成具体的 ",意思就是咱们得这么想:这个不好的事就是一个单独、个别的事,不代表我的人生就全错了。
第三种办法,把 " 一直这样的变成暂时这样的 ",就是要坚定地相信眼前这种糟糕的情况是暂时的、会变的,不是注定自己会一直这么倒霉下去。
存在一个颇为经典的问题:为何我研读了众多(心理学)典籍,然而依旧难以化解我内心的烦忧?
答案纷繁多样,例如您缺乏执行力、您所领悟的道理未切中要害、您选错了阅读的书籍?……
但或许还有一则答案在于,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困扰或许皆可归结于人际关系之上,人际关系模式此般顽固,唯有强劲的、全新的体验方可使之改变。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看书对于改变症状是有限的,你需要去生活,去做心理治疗,甚至需要寻找一些和过去不一样的环境以及人群。
是全新的体验,而非仅仅是知识本身。
- END -
文章作者:老 K
老 k 简介: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双证持有),从业 10 年,神经症亲历者 ,佛学爱好者,公号 " 阿尔法心理研究所 " 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类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体验分析 110 小时 + (目前仍在进行),督导小时数:60 小时以上。
培训 / 学习经历:国家心理咨询师系统面授培训、曾奇峰精神分析 60 讲、武志红心理学课、熊逸佛学 50 讲、施琪嘉创伤疗愈系列课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医师彭旭《走出抑郁,学会自我疗愈》系列课程等
我是老 K。
近期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
要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好内容,
那么可以每次读完后点个【在看】。
这样你就不会错过馆君啦!
点个【在看】,老 K 给你更多好内容。
⛽️我是一名亲历抑郁焦虑15年以上的痊愈者;
也是一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十年的咨询师;
☎️更是一名亲历无数自杀危机干预的干预员。
如果你有心理方面困惑,抑郁焦虑强迫都可以和我聊聊。
「点赞」➕「推荐」 支持一下我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