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这个 " 技术理工男 ",最近开技术发布会 " 上瘾了 "。
2 月中才发布完 " 智驾平权 ",3 月初才把无人机实现了车载,比亚迪昨晚(3 月 17 日)又在深圳总部举办了 2025 年第三场技术发布会。
2 个多小时的发布会中,比亚迪发布了三项内容:自称堪比燃油车补能体验的 " 兆瓦闪充 ";让 " 兆瓦闪充 " 得以实现的全新一代纯电 " 超级 e 平台 ";以及今年两款重磅新品汉 L、唐 L 的部分信息展示和预售。
其中,前两项技术创新成果是这场发布会的绝对主角,表明比亚迪向新能源汽车补能这一 " 木桶最短板 " 发起的最新冲击。
" 兆瓦闪充 " 有多强?如何实现?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三个 " 一千 ":最大输出电压达 1000V,最大输出电流 1000A,最大输出功率 1000kW。
光看参数你可能还没有概念,不妨参考官方宣传的充电体验——功率最高时,1 秒钟就能充 2 公里(续航 720 公里,充电速率 10C);5 分钟就能从 35 公里续航充到 442 公里,每分钟充电里程超过 80 公里(充电速率估算 7.4C)。
发布会外场充电演示:车辆为唐 L,3 充电桩中只有 1" 兆瓦闪充 ",均装备双枪,由一台主机和一个储能柜驱动
发布会外场充电演示:左侧是车内仪表实拍图,右侧是充电速度展示图
虎嗅在比亚迪发布会外场目睹了现场实际充电演示,一台总行驶里程约为 700 公里的汉 L,在 4 分 18s 的时间里就充入了 395 公里的可行驶里程(大概率是 WLTC 里程,实际里程根据使用场景有可能会缩水),充电速率超过 90 公里每分钟,基本符合官方宣传的充电效率。
考虑到燃油车耗时从进加油站、到放置油枪加油、结算再到驶离,整个过程通常耗时 5~8 分钟。假如用户只使用 10%~80% 的电池最高效区间,比亚迪的 " 兆瓦闪充 " 在补能效率上追平燃油车,也就是比亚迪官方的口号 " 油电同速 "。
这一充电速度不仅优于目前市面常见的 250kW 以下的普通快充桩,也让比亚迪超越了蔚小理极、特斯拉等 " 快充前辈 ":
小鹏:2024 年底发布了 S5 超级快充,最大电压 1000V,峰值功率 960kW;2025 年 1 月实际部署的单充电桩最大功率为 720kW;
蔚来:2023 年底更新的超快充技术,最大电压 1000V,最大电流 765A,单桩最大功率 640kW;
理想:2023 年底开始落地的 5C 快充桩,最大电压超过 800V,最大电流超过 700A,单桩最大功率超过 560kW;
极氪:2024 年底发布的 V3 极充桩,最大电压 1000V,最大输出电流 800A,单枪峰值功率 800kW;
特斯拉:2024 年底透露的新一代 V4 超充桩功率达到 500kW,但目前国内部署的仍是 250kW 的 V3 超级充电桩。
为了实现这一市面上最强的新能源补能解决方案,比亚迪对车辆端和充电桩端都进行了创新。
以充电桩为例,比亚迪发布会上演示的 " 兆瓦闪充 " 系统,在 "1 主机 1 储能柜 "(储能柜容量 225kWh)的配置下,可以最大拥有 1360kW 的输出能力(储能柜最大输出 800kW,电网输出最大 560kW),即便双车同时进行 " 闪充 ",也能拥有不错的补能速率表现。
在接收电力的车辆端,比亚迪在将电池 " 升级为闪充电池 " 的同时也 " 全域升级为千伏高压架构 "。前者是对电池进行针对性优化,提升快充性能和使用寿命。后者是将车内用电大户(尤其是空调)电压进行统一,方便在统一的高电压下工作。
在支持自己这套闪充系统的基础上,比亚迪还对目前市面常见的其他充电桩进行了 " 适配 ",具体包括两项特色的充电能力:" 双枪充电 " 和 " 升压充电 "。
" 双枪充电 " 针对的是本就支持千伏的快充站点,但其单桩功率达不到 " 闪充 "。
用户可以同时使用两个普通 " 快充桩 ",让整个补能效率直接加倍(虽然多占一枪但是总耗时其实一样);" 升压充电 " 针对的是普通公共快充桩,车端也可以利用独特的电驱升压方案(把车辆的电机当变压器使用),将外部充电电压抬升到车辆所需的千伏水平,实现堪比官方快充桩的补能效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兆瓦闪充 " 整套解决方案中最为关键的功率芯片,用的是比亚迪自产碳化硅芯片,耐压等级高达 1500V,这同时也是全球量产最高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电压等级。
在相当完善的整体快充方案基础上,比亚迪还在发布会上公布了初期建站的规划:兆瓦闪充站将建设超过 4000 座(场站数量,桩数量只会比这个多),同时比亚迪后续也将放开合作渠道,与更多社会资源和资本进行充电网络的建设。
纯电 " 超级 e 平台 ",新在哪里?
在 " 兆瓦闪充 " 这套核心的能源充入和使用的架构基础之上,再加上全新的 " 三万转电机 "、" 全车热管理技术 "、" 其他车辆基础架构 ",最终就组成了全新的 " 超级 e 平台 ",实现电动化深度整合。
从行业视角来看,这套平台的确在多个细节上具有领先性。
以 " 三万转电机 " 为例,就是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 "580kW 电机 ",其通过多个最新的技术创新,例如加强磁场来换取转子定子之间气隙的加大,还有全面优化的电机油冷链路,特殊优化的扁铜线绝缘涂层等,让其能够稳定运行在 1000V 的工作电压和超过 3 万转,实现了超高的功率重量比(官方参数 16.4kW/kg,远超行业 12~14kW/kg 的平均水平)。
超强的电机也给车辆带来了优异的性能表现:在 " 三万转电机 " 的驱动下(大概率是两个电机,不确定是纯后驱还是四驱),汉 L 的零百成绩直接 " 杀 " 到了 2.7 秒 ,极速高达 305 公里每小时 。唐 L 的零百加速也 " 杀 " 到了 3.6 秒,极速 287 公里每小时 (一个参考:小米 SU7 Ultra 的 1.98 秒和极速 318 公里每小时)。
另外一个技术层面的重要创新是热管理。作为新能源车多个系统正常工作的关键,比亚迪本次也对其进行了全面的 " 升级 "。例如将电池包上下的液体冷媒换成了相变冷媒(大致类似冰箱空调,暂时不清楚具体用的是什么冷媒),实现了更高的传热和散热效率。
在另外一个关键零部件电机上,比亚迪通过两重换热器 " 冷媒 - 水 "、" 水 - 油 ",实现了电机更彻底的散热管理,为其超高转速的实现扫除了障碍。即便外界高温,也能够将电驱的水循环温度控制在 30 度以下,让整个热管理链路能够高效工作。
通过这些新技术的引入," 超级 e 平台 " 有望进一步提升纯电新能源车的产品力。在为 20 万元以上的产品如汉 L、唐 L 提供更强的吸引力同时,逐步下放到更低价位的比亚迪产品中去,例如将充电速率提升至 5C,驱动电机功率进一步升级等。
比亚迪的 " 新明牌战略 "
过去几年,比亚迪凭借自身在汽车零部件的垂直整合和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迅猛发展获得了成本上的领先优势。只可惜这种 " 粗暴而简单 " 的打法总有尽头,市场就那么大,部分弱势合资 " 蛋糕 " 被瓜分掉之后,就进入了更激烈的自主车企内战环节。
在这个阶段,比亚迪除了 " 守卫 " 自身的规模体量之外,持续提升产品价位,抬高品牌价值等新挑战已经 " 兵临城下 "。从今年开年的三场重磅技术发布会来看,比亚迪已经将 " 技术和产品的体系化技术创新 " 选作了自身的突破口。
比亚迪的各个垂直产业链环节,均通过技术创新为企业的产品和品牌提供持续支撑。以本次 " 兆瓦闪充 " 中至关重要的碳化硅功率芯片为例,在车企行业中,能够自产 1200V 级别的企业,目前唯有比亚迪。去年,比亚迪曾透露,其宁波工厂的碳化硅晶圆产能已达每月 2 万片,并计划进一步扩产,最终目标是成为 " 全球最大碳化硅工厂 "。
这种 " 全靠自己 + 开疆拓土 " 的打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 " 明智 "。
就以高速快充为例,其他车企完全可以利用产业链中的解决方案,快速实现 500kW 以上的充电桩部署。而比亚迪此次整个利用自己芯片、储能电池、液冷方案、其他组件的 " 兆瓦快充 " 方案,未必能在成本上实现最优,甚至要额外和众多充电产业链企业展开技术竞争。
但另一方面来看,这种 " 能自己解决就不干等着 " 的精神,叠加比亚迪深厚的工程师文化,最终成为了比亚迪走到今日的关键。让比亚迪不仅能在各个垂直环节做好生产制造,还能持续推动技术和产品的创新。
由此而催生的、不断加速的 " 体系化技术创新 ",正在成为比亚迪卷新能源市场的 " 新明牌战略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