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1号 03-18
放弃第三方专业核查后,社交平台内容会减少偏见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1 号出海 · 第 49 篇

2025 年初,Meta 宣布旗下三大社交平台(Facebook、Instagram、Threads)将启用「社区笔记」功能测试。这意味着用户发布的内容,需要用户自行判断信息真伪或补充背景,这家科技巨头也彻底告别运行近十年的「第三方事实核查」机制。从依赖专业机构转向用户众包模式,Meta 声称此举能「减少偏见」并「扩大规模」,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失去了第三方机构的内容核查后,社交平台能否维持良性运转?

Meta 的「社区笔记系统」其实复刻了 X(原 Twitter)平台模式:用户可标注误导性内容并补充背景,但笔记发布需不同观点者达成共识。表面看,这避免了多数人进行暴论,实则陷入政治平衡陷阱——涉及移民、性别等争议议题时,对立阵营往往无法妥协,导致关键笔记无法展示。

虽然 Meta 声称此举能「减少偏见」并「扩大规模」,但对于此论断,专业事实核查员难以苟同。

图片:美国互联网巨头 Meta 公司    来源:网络

国际事实核查网络负责人、前 PolitiFact(专业核查机构)主编安吉 · 德罗布尼克 · 霍兰认为:社区笔记兼具潜力与风险。优势在于规模化核查与背景补充,隐患是系统可能失效或被政治势力操控。

波因特学院数字素养项目 MediaWise 总监亚历克斯 · 马达万直言 Meta 公司两大主张均有谬误。首先,所谓「偏见更少」,他指出 X 每日仅发布数百条社区笔记,半数质量堪忧,充其量做些肤浅核查,根本达不到专业核查的严谨水准。其次,「规模更大」之说亦不成立:Meta 自家数据显示,专业核查虽日均仅产百份报告,却能覆盖数万误导性帖文。

当然,马达万并非全盘否定众包模式:社区笔记与大众核查确有其前景,但需整合进更全面的信任与安全体系。即便 AI 技术进步,仍须保持专业核查员的核心地位。

Meta 的「社区笔记」做法虽然略显激进,但也揭示了一种折中可能:将用户标注作为平台内容审核的第一道防线,专业核查作为兜底机制。例如,X 平台在推行「社区笔记」的同时,可以仍保留对极端暴力、儿童剥削等内容的主动审查。完全依赖平台主导的审核可能引发信任危机,但彻底转向用户自治也会导致混乱。

与美国平台的「放权」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社交平台(如微信、抖音)始终维持「人工 +AI」的强审查机制。其优势在于高效遏制虚假信息蔓延,尤其在公共卫生、地缘政治等领域;但弊端同样明显:用户参与度低、审核标准不透明、创造性内容受限。

对社交平台而言,或许可以探索「分层治理」的内容审核模式——在低风险领域(如娱乐、生活)引入用户协同标注,而在高敏感领域(如时政、灾难)强化专业审核。

译者|分味

编辑|分味

文章来源|poynter

原文作者|Tom Jones

原文发布日|2025.03.14/ 周五

《主编浅度》视频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社交平台 美国 ai 尼克 科技巨头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