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智能座舱市场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国产供应商在多个核心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推动智能座舱渗透率高速增长。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 2025 年 1 月座舱域控供应商装机量排行榜来看,德赛西威以 12.78 万套装机量、19% 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凭借与头部车企的深度绑定以及高性价比解决方案,占据近五分之一的市场。车联天下、亿咖通、镁佳科技等国产厂商紧随其后,合计占据前五名中的四席,反映了国产供应链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快速渗透能力。华为技术凭借 4.5% 的市场份额跻身前十榜单,2025 年首月装机量近三万套,随着 " 鸿蒙座舱 " 生态合作逐步扩大,未来增长潜力显著。
国际厂商博世作为传统 Tier-1 巨头,依赖合资车企订单排名榜单第二。哈曼主攻豪华品牌市场,以 3.6 万套的装机量排名第六。和硕 / 广达(特斯拉)以单一客户跻身前十,凸显了头部新能源车企对供应链的强话语权。
总体来看,国产供应商已主导座舱域控市场,技术迭代与生态整合将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焦点,而国际品牌需加速转型以应对本土化挑战。(点击查看座舱域控供应商装机量排行榜 ;点击查看更多供应商装机量排行)
座舱域控芯片领域,高通以 52.6 万颗装机量、77.4% 的绝对市场份额稳居榜单第一,依旧保持遥遥领先的市场霸主地位,其技术优势与生态适配能力在高端车型市场形成壁垒。超威半导体凭借 3.4 万颗装机量和 5.1% 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
华为份额持续攀升,2025 年 1 月以 3.27 万颗、装机量 4.8% 的市场份额位列榜单第三,与芯擎科技(4.0%)、芯驰科技(2.1%)三家本土企业合计占据 10.9% 的市场份额。体现了国产供应商在座舱域控芯片领域的持续发力,已在部分市场形成替代趋势。
总体来看,座舱域控芯片市场仍是 " 一超多强 " 的竞争格局。高通通过先发优势建立的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但国产阵营已在芯片领域开始发力。当前座舱芯片竞争已经从单纯性能比拼转向本土化服务能力,国产厂商凭借快速响应和成本优化能力,正在打破海外企业的垄断壁垒。(点击查看座舱域控芯片品牌装机量排行榜 ;点击查看更多供应商装机量排行)
2025 年 1 月国内乘用车 HUD 市场呈现头部集中与多元化竞争并存的特征,华阳多媒体以 25.6% 的绝对市场份额领先,装机量达 7.1 万套。电装装机量达到 4.6 万套,市场份额占比 16.7%,位列榜单第二。泽景电子则以 3.0 万套的装机量和 10.9% 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华阳多媒体、电装、泽景电子构成 HUD 市场的第一梯队,市场份额之和超过 50%,反映出头部供应商在技术适配和规模化供应上的优势。
渗透率攀升趋势下,第四至第十名供应商市场份额差距较小,其中未来黑科技(8.4%)、大陆集团(7.0%)和弗迪精工(6.9%)形成第二梯队,市场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
总体来看,HUD 市场正由早期技术导入期转向应用普及期,传统零部件巨头与本土创新企业共同推动行业扩容,但头部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仍构成竞争壁垒,市场份额的梯度分布也印证了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需求并存的市场特征。(点击查看HUD 供应商装机量排行榜 ;点击查看更多供应商装机量排行)
2025 年 1 月国内 AR-HUD 市场格局凸显出技术升级驱动下的高集中度特征,华阳多媒体以 25.9% 的市占率、1.77 万套的装机量保持领先。怡利电子以 20.0% 的市占率紧随其后,装机量 1.37 万套,而水晶光电则以 19.3% 的份额位列第三,装机量 1.33 万套。华为作为跨界科技企业表现突出,凭借 17.9% 的份额、1.23 万套装机量位列榜单第四。头部四家供应商合计占据 83.1% 的市场份额,成为智能座舱爆发式增长的核心支撑。
第五名弗迪精工市占比 8.3%,与头部阵营形成明显差距,第六名及后续厂商共同抢占剩余市场份额。总体来看,2025 年 1 月国内 AR-HUD 市场国产化趋势明显,本土供应商表现强势,华为等科技企业加速渗透,随着智能座舱需求的进一步扩大,AR-HUD 或将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技术方向。(点击查看AR-HUD 供应商装机量排行榜 ;点击查看更多供应商装机量排行)
2025 年 1 月国内中控屏集成市场中,德赛西威以 25.0% 的绝对优势领跑市场,装机量高达 43.06 万套,凸显出其在客户覆盖与量产能力上的领先地位。比亚迪以 11.8% 的市场份额和 20.33 万套的装机量紧随其后,作为整车企业旗下供应商,凭借垂直整合优势稳居第二梯队,而航盛、华阳通用分别以 6.2% 和 5.6% 的市占率紧随其后,装机量分别达到 10.7 万套、9.7 万套,反映出本土供应链在技术适配与成本控制上的协同效应。
日系代表厂商松下以 5.4% 的市占率位列第五,装机量 9.33 万套,韩系乐金显示则以 5.1% 份额、8.77 万套装机量排名第六。长尾市场中,群创光电、海微科技等厂商,以 2.8%-3.7% 的市场份额进入榜单前十,京东方作为显示面板巨头跨界入局,以 2.8% 的市占比、4.90 万套装机量位列第十。
总体来看,中控屏集成市场形成 " 一超多强、本土主导 " 的竞争生态,头部厂商通过规模化量产与快速迭代巩固市场地位,前十名中本土企业占据大半且市场份额优势明显,头部效应与本土化趋势相互交织。(点击查看中控屏集成供应商市场装机量排行榜 ;点击查看更多供应商装机量排行)
2025 年 1 月国内液晶仪表屏集成供应商市场装机量排行中,德赛西威以 15.7% 的市场份额、25.30 万套装机量位列榜首。第二名伟世通以 10.4% 的市场份额、16.84 万套装机量紧随其后,第三名大陆集团则以 9.9% 的市占率、16.04 万套装机量形成贴身竞争,前三名累计份额占 36%,头部厂商份额差距较小。
比亚迪作为整车背景供应商以 7.4% 的市场份额、12.03 万套装机量位居第四,与第五名电装 7.3% 的份额、11.79 万套装机量几乎持平。而华阳通用以 6.2% 的市场份额、9.95 万套装机量稳居第六。中游阵营厂商(第四至第六名)份额多集中在 6.2%-7.4% 区间,体现出技术门槛与客户资源双重作用下的均衡博弈。后四位厂商中,博世、日精仪器、乐金显示及重庆德科合计占据 14.1% 市场份额,其中日系供应商日精仪器以 3.7% 的市占率、5.97 万套装机量略高于乐金显示的 3.6%,显示出外资品牌在细分市场的差异化布局。
总体来看,2025 年 1 月液晶仪表屏市场呈现出高度分散的竞争格局,头部厂商份额差距较小且中腰部厂商密集卡位,市场竞争激烈。(点击查看液晶仪表屏集成供应商市场装机量排行榜 ;点击查看更多供应商装机量排行)
2025 年 1 月国内车载语音供应商市场装机量排行中,科大讯飞以 42.3% 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装机量达 64.96 万套。第二梯队中,赛轮思与思必驰分别以 17.4% 和 11.9% 的市占率占据行业腰部位置,装机量分别达到 26.79 万套和 18.30 万套,反映出传统语音方案商在垂直场景优化能力上的持续竞争力。百度作为互联网科技企业以 9.6% 的市场份额、14.72 万套装机量位列第四,体现出 AI 大模型与车机生态融合带来的差异化价值。
华为以 3.9% 的市场份额、5.96 万套的装机量位列第五,大众问问位列第六,装机量 4.65 万套,市场份额 3.0%。特斯拉市场份额 2.2%、装机量 3.38 万套,排名第七。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以 1.5% 的市占率、2.30 万套的装机量进入前十,显示出消费电子厂商向汽车领域渗透的协同效应。
当前竞争格局表明,语音交互作为座舱智能化核心入口,正逐渐成为智能座舱的标配功能。语音交互的发展既需要底层算法技术的长期沉淀,也依赖车企生态的深度整合,科大讯飞的绝对领先映射出标准化方案的市场接纳度,而跨界厂商的持续入场则预示着未来竞争将向多模态交互与生态开放能力等更高维度延伸。(点击查看语音供应商市场装机量排行榜 ;点击查看更多供应商装机量排行)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报名免费获取配置数据样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