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光纤宽带之后,下一代的主流通信技术、或者说互联网的 " 新基建 " 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如今以 SpaceX StarLink(星链)为代表的卫星互联网,应该被提名最多的一项技术,但在星链之外,谷歌也搞出了自己的技术硅光子芯片。
本月初,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 " 登月工厂 "(Moonshot Factory)实验室 Taara 项目就推出了同名硅光子芯片 Taara,宣布利用光束可实现 10Gbps 的数据传输速度。眼看 Taara 有可能改变全球互联互通的格局,就在两周后,Alphabet 方面宣布将 Taara 转换为独立的初创企业。
说起 Taara 项目,就不得不提及它的前身 "Project Loon" 高空气球互联网项目。别看如今互联网相关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业界也早已开始对下一代互联网的形态进行探索,但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统计,全球依旧还有 30 亿人口仍未接入互联网。对于这部分尚未触网的人群,谷歌等互联网巨头可谓是垂涎三尺,因此作为 " 连接世界 " 计划的一部分,他们在 2011 年就启动了高空互联网服务项目。
在谷歌最初的设想中,处于 " 风平浪静 " 平流层中的高空气球将作为中继器来传输数据,但他们显然对于平流层气象环境的复杂程度预估不足,导致位于高空的气球根本无法长期保持滞空。最终在 2021 年,谷歌方面决定放弃无法实现低成本通信的 Project Loon。
然而 Project Loon 并非一事无成,它的光束传输技术确实做到了在高空向地面提供互联网服务,而新生的 Taara 就是将 Project Loon 的光束传输技术从空中挪到了地面。最初,早期版本的 Taara 还需要依赖机械组件(如镜子和传感器)来引导光束搭建 " 光桥 ",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体积庞大、且成本高昂。
显而易见,当时这个版本的 Taara 大概率会步 Project Loon 的后尘。好在 Taara 团队及时通过硅光子学(Silicon Photonics)拿出了解决方案,目前 Taara 采取了用激光束代替电子信号传输数据的硅光子技术,将数百个微型发光器集成到芯片中,并利用软件来动态调整光波阵面,以实现光束的精准追踪与校正,完全摒弃了此前的机械部件,体积也从交通信号灯那么大缩小至指甲盖的大小。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谷歌看到了 Taara 的商业化前景,让其从孵化器中独立成为一家初创企业?这是由于相比于 SpaceX 的星链,Taara 项目虽然看起来并不高大上,毕竟它既不需要部署在空中,也不用像传统的宽带网络那样埋在地下、而是可以在地面部署,也就是说 Taara 的激光终端可以快速部署在电杆、建筑物等位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Taara 的激光终端与无线路由器其实极为类似,并且它既可以部署在城市环境中的高楼大厦上,也能部署在无人的荒野。除了部署成本低于光纤宽带和卫星互联网,Taara 的性能也更强,与在宽带线路中传输电信号相比,光桥中光信号的传输也不会因为数据传输速率的提升,而带来额外的能耗开销。
在谷歌的实验室环境中,Taara 可以在距离 20 公里的地方以 20Gbps 的速度传输数据,在实际的户外测试中也已稳定达到了在 1 公里内实现 10Gbps 的速率。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使用光传输的 Taara 并不需要无线电频谱资源,这是因为光学频谱的带宽几乎无限,因此就使得它不需要像星链那样与通信运营商去抢夺频谱。
除了环境敏感性稍高,可能会因为雨雾等天气导致光桥被中断之外,Taara 几乎就毫无缺陷了。当下谷歌等科技大厂之所以会盯着元宇宙、AI 等新兴概念,其实就是因为互联网的已知空间都已经被开发殆尽,它们的业务也覆盖到了互联网世界的每一寸。所以在这时候,谷歌等公司就急需一次属于互联网的 " 地理大发现 "。
全球仍有 30 亿人未接入互联网,这无疑就是这些巨头梦寐以求的第二增长曲线。只不过出于成本的考量,通过铺设宽带、建设基站的方式来让这 30 亿人触网的性价比太低,而高带宽、低延迟的 Taara,就使得谷歌也握有了一张通往新蓝海的船票。
所以在新一代的 Taara 芯片得到初步验证之后,谷歌方面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着手将其推向市场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