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在 DeepSeek 带来的重估叙事下,A 股呈现显著分化格局,科技板块表现突出,消费、周期、金融等板块则相对滞涨。
随着年报业绩验证窗口开启、稳增长政策密集发力,叠加科技板块估值进入高位区间,市场显现高低切换特征,部分资金正向低位的消费、周期及金融等板块迁移,带动相关板块中个股出现异动,但现在来看持续性相对较差。
诚然,低估值板块往往具备更大的上涨空间,但这并非是上涨的绝对理由。假如板块盈利持续收缩,现在看起来低水平的估值未必便宜。在投资周期股时,一个很反常识的理论便是,由于企业业绩变化极快,低估值恰恰是企业最为昂贵的时候。
换句话说,虽然现在科技板块估值高于消费、周期、金融等板块,但如果把未来的盈利增长考虑在内,科技板块的实际性价比未必就低于其他板块。毕竟,阿里巴巴已经宣布,未来三年将投资 3800 亿元建设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可以预想到,其他科技巨头要是想不在 AI 革命中掉队,同样要加大未来在软硬件方面的投资,而这些资本开支都将转化为上游供应商的营收和利润。
顺周期板块要想走出持续的上涨行情,关键是要让市场看到企业盈利迎来拐点,或者说,是整个经济再次出现周期性上行趋势。如果顺周期板块上涨仅仅来源于科技板块的交易型资金外溢。由于缺乏坚实的基本面支撑和宏观叙事共识,每次上涨都大概率是短暂的急速上冲,根本无法带来持续而扩散的赚钱效应。
经济可以分为需求和供给两面。当供给超过需求时,价格水平就会下降,供给减少,需求上升,直到需求重新与供给匹配为止;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水平就会上升,供给增加,需求下降,直到供给重新与需求匹配为止。
当前,由于地产下行拖累,以及地缘政治扰动,消费、投资、出口均处于弱势复苏区间,需求下降导致物价水平长期萎靡不振,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在零轴附近反复震荡,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更是长期处于负值区间。
这种情况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在激烈的行业内卷中,企业的利润被压缩到极低水平,但企业并不敢贸然减产,甚至还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因为企业恐惧于周期上行时自己的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夺走,实际上陷入了 " 囚徒悖论 " 之中。
如果没有外来干涉,经济可能会遭受极为漫长的 " 产能出清 ",供给缓慢下降,直到价格小幅上涨,需求逐渐回暖。而在 " 产能出清 " 过程中,相关企业会陷入先亏盈利再亏现金流的过程。盈利水平不断下降开始陷入长期亏损,但企业依靠外源融资还能勉强运营生存,但随着经营现金流的持续恶化以及负债成本的不断抬升,企业就落入难以继续运营的境地。正是因为落后企业的破产,供给才会与需求更好地匹配。
比较经典的案例就是猪周期,随着养殖成本最高的几家落后企业先后破产重整,猪肉价格开始温和复苏,行业整体净利润大幅上涨,截至 2024 年 3 季度,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为 196.91 亿元,而上年同期仅为 165.07 亿元。而随着净利润改善和 ROE 水平上升,生猪养殖企业的股价中枢明显提高。
在有宏观政策刺激的情况下,经济的 " 痛感 " 就没那么严重,但 " 产能出清 " 过程会更加复杂。因为逆周期的刺激政策会直接增加需求,并且在产业链链条中开始传导,与政策发力点相近的行业产品价格和企业业绩都会先行回暖,从而打断 " 供给出清 " 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市场会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因为股价上涨实际上是领先于行业景气度上升的。
比如在 2021 年之前,在居民对于房地产的信仰还未被打破,彼时房地产依然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力量。因此,每当经济增速承压时,政策层面都会习惯性放松对房地产销售的管制,房地产企业销售回暖,带动房地产企业拿地和建设的积极性,景气度除去向家具、家装、家电等行业横向扩散以外,还会自下而上向中上游的建材、机械、建筑等行业传导。表现在股价上,便是每次下跌几乎都可以成为买入机会,因为股价总是能收复跌幅甚至创出新高,至少也有阶段性的上冲。
回到这轮周期,供给和需求两端应该如何演绎,以达到新的动态平衡?我们认为,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最终需求很难再实现爆发式增长。在这轮供需再平衡中,不仅仅要刺激有效需要,还要实现落后产能出清,实现供给侧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契合居民实际需要的服务和商品。甚至,优质供给本身就能创造出新的旺盛需求。
现在," 政策底 " 已经出现," 经济底 " 为期不远,预计最早在 2026 年,国内可能会经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产能出清。由于落后产能不断被淘汰,达到供需均衡所需要的有效需求同样下降。最终,各种产品价格将温和上涨,企业盈利能力逐渐改善,居民收入提高开始推动正循环形成,国内经济格局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考虑到市场主要交易预期,因此股市上涨可能领先于宏观经济景气度上行,2025 年上半年可能就提前交易这一信号。到时,科技板块可能进二退一,资金高切低配合预期改善,推动全面牛真正出现。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 iFinD 提供支持】
本文由公众号 " 星图金融研究院 " 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泽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