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国内 13 岁未成年女孩 " 开盒 " 孕妇的事件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事件起因是一个 13 岁女孩多次利用非法手段 " 开盒 " 网友,致孕妇遭网暴、隐私泄露及线下骚扰。事件源于孕妇对明星行程的评论引发粉丝攻击,其身份信息、亲属关系、工作单位被曝光,甚至遭电话辱骂、蹲守威胁。这些事件让另一种网络暴力形式—— " 开盒 " 走进大众视野,这也是新闻传播专业在平台治理上需要思考的议题。
1
何为 " 开盒 "
" 开盒挂人 " 指的是不法分子恶意公开他人隐私,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社交账号等,然后煽动网民对被 " 开盒 " 的人肆无忌惮地攻击谩骂。
2
网络暴力的新特点
从疫情期间的 " 网络爆课 " 到这两年出现的 " 开盒挂人 ",网络暴力逐渐已经呈现出新的特点:
1. 施暴者幼龄化:低龄群体成为暴力主力
近期 " 眼眸 " 开盒事件中,施暴者为 13 岁未成年人,折射出网络暴力主体的低龄化趋势。未成年人因法律意识淡薄、易受饭圈文化裹挟,将 " 追星 " 异化为攻击他人的工具。其利用《未成年人保护法》免责条款,肆意泄露隐私、煽动网暴,甚至以 " 海外 IP" 规避监管。这种幼龄化暴力更具随机性与不可控性,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平台青少年模式的失效成为重要诱因。
2. 网络暴力产业化:黑色链条助长攻击行为
开盒行为背后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 " 社工库 " 贩卖个人信息,到 " 代骂 "" 代举报 " 服务,暴力行为被明码标价。施暴者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身份证号、亲属关系等敏感数据,甚至利用技术漏洞批量 " 开盒 "。此类产业化操作降低了施暴门槛,使网络暴力从情绪宣泄演变为利益驱动的恶意行为,加剧社会危害。
3. 暴力行为隐蔽化:技术伪装规避监管
施暴者常通过加密聊天工具、临时账号、境外服务器等隐藏身份,同时利用 " 缩写 "" 暗号 " 等话语体系规避平台审核。例如,开盒者通过私密群组分享受害者信息,或在评论区以 " 谜语人 " 方式煽动攻击。这种隐蔽化手段导致暴力行为难以被及时监测,即使账号被封禁,也能迅速转移阵地。
4. 全民隐私公开化:数据泄露打破安全边界
开盒事件导致普通网民的隐私成为 " 公开资源 "。受害者不仅被曝光身份证号、工作单位,连亲属信息、过往生活经历也被 " 人肉 "。更危险的是,部分隐私数据疑似通过平台内部权限获取,暗示企业数据安全管理存在漏洞。这种全民隐私的 " 裸奔 " 状态,极大削弱了公众对网络空间的安全感。
3
如何防治 " 开盒挂人 " 网络暴力行为
消除 " 开盒挂人 " 网络乱象的核心在于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实践效能,需构建政府、平台、社会及用户协同治理的立体网络。
构建长效监管机制,提升执法威慑力
强化监管持续性建立常态化网络巡查机制,避免运动式执法,通过技术监测与人工复核相结合的方式,对 " 开盒 " 信息源头实施动态追踪,防止死灰复燃。
优化惩戒体系针对违法成本低的问题,需畅通多平台一键举报通道,对组织者、屡犯者实施分级惩戒(如限制网络权限、列入信用黑名单),并与司法部门建立线索移送绿色通道,提升刑事追责效率。
推进源头治理针对网络黑产链条,重点打击数据贩卖、代开盒等灰色产业,通过断链行动清除滋生暴力的土壤,重塑清朗网络生态。
压实平台主体责任,筑牢技术防线
完善内容筛查机制平台应建立 " 关键词 + 行为模式 " 双重预警系统,对身份证号、住址等敏感信息及 " 挂人 " 话术进行实时过滤,采用 AI+ 人工双重审核机制拦截违规内容。
强化数据安全管理严格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升级用户信息加密技术,定期排查内部权限漏洞,从源头阻断隐私泄露路径。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 " 开盒 " 事件标准化处理流程,明确举报响应时限(如 24 小时内核查删除),对失职平台依法追究连带责任。
提升公众数字素养,构建社会免疫机制
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将媒介素养纳入基础教育体系,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公众对隐私保护、网络暴力的认知边界。
建立心理援助体系针对受害者提供心理干预服务,帮助其掌握取证维权技能;对施暴者开展网络行为矫正,通过社区服务等措施修复社会联结。
培育网络自净文化鼓励网民参与 " 反开盒 " 内容生产,通过正向传播挤压暴力话语空间,形成 " 人人抵制网暴 " 的群体免疫效应。
新闻与传播
微信号 : media-power
网站:media-learning.com
▇ 新闻传播价值,传播改变世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