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 03-21
古老技艺的守望与传承 嘉峪关大轱辘车你见过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陈列在博物馆的大轱辘车

在嘉峪关城市博物馆中,陈列着一辆大轱辘车,大轱辘车曾是中国古代戈壁沙漠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其轴长、轮大、车高,以经济耐用、牢固方便、结构科学合理而闻名。如今陈列在博物馆中的这辆大轱辘车,虽已不再奔驰于大漠戈壁,但每一处纹理、每一个部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嘉峪关市峪泉镇的常兴发,是大轱辘车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自幼便学习木匠、打铁等手艺,并目睹老一辈人制作大轱辘车的过程,对这门技艺熟稔于心。采访中,常兴发说:" 大轱辘车的制作主要采用榆木,有时也会用到柳木。制作一辆大轱辘车,工序复杂且精细。车头部分的制作堪称重中之重,外部用 4 根铁箍紧紧捆扎,防止出现裂口,内部轴瓦部分装有铁片打制而成的铁圈,以此来减少摩擦阻力,其作用类似于现代的轴承。不仅如此,车头外面 18 根辐条锚口之间的距离仅有 1 公分,对工艺的要求极高,制作一个标准的车轱辘,至少也得花费 20 天的时间。"

当车头完成后,便要开始制作车辋。车辋宽 23-26cm,厚 10-13cm,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将 9 节车辋用公卯母卯相套的方法牢固地套在一起,并且要保证其精准的圆度,否则大轱辘车在行驶时就会跑偏。随后,按照车辋的直径大小制作辐条,一般车轮的直径为 1.5 米至 1.8 米。两个车轱辘上要钉 168 枚铆钉,车辋上还要包上宽 23-26cm 的手工打造铁瓦。完成这些工序,一辆大轱辘车基本形成,剩下的车身车沿部分相对来说简单一些。

据嘉峪关市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从历史的记载中,我们也能寻觅到大轱辘车的身影。嘉峪关汉墓壁画上画的牛车、汉墓出土的仿制摇车,均为大轱辘车。到了唐代,河西一带大轱辘车更加兴盛,官员出行都会乘坐各式大轱辘车。清代林则徐于道光 22 年经过河西到新疆,在酒泉时因时风时雨换乘轿子,却因道路难行,轿夫叫苦不迭,最终换成当地的大轱辘车,顿时感觉省力不少。2025 年 1 月,嘉峪关大轱辘车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如今,常兴发新建了厂房,研发制作以大轱辘车拼装模型为主的旅游产品,同时也开展古代丝路大轱辘车景点活体展示。在多方的努力下,逐渐消逝的大轱辘车有了新的活力,这门古老的绝技有了薪火相传的希望。在嘉峪关人的努力下,大轱辘车将继续讲述属于它的传奇故事。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慧霞 文 / 图

相关标签

嘉峪关 博物馆 戈壁 林则徐 兰州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