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 315 晚会再次将 " 信息黑洞窃取个人隐私 " 乱象推至风口浪尖。
记者卧底拍摄的视频中,一家名为企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企业,通过 " 火眼云 " 软件疯狂窃取个人隐私,并明码标价,出售获利。
据悉,购买这些信息的客户包括土巴兔、拜博、美莱等企业,还涉及招商加盟、律师服务及保险、贷款等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曝光的 " 客户 " 名单中,土巴兔的声名最为显赫,曾以百亿估值位列《苏州高新区 · 2020 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第 256 位,更是外界公认的 " 独角兽 "。
事发后,土巴兔第一时间站出来回应:" 经核实,我方确曾与该公司旗下的关联企业进行过商务洽谈。在洽谈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内部合规审查流程,要求对方提供完整的资质文件和合规证明。最终,双方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合作。"
但即便 " 未遂 ",土巴兔积极主动的意图和行径,仍值得外界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被曝涉隐私黑产背后
315 舆情发酵之际,一位家居圈的资深推广人员告诉柒财经," 土巴兔在各平台都打广告,但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会向博主、大 V 买客,几块钱一条,然后派给至少三家装修公司,以成功上门量房为依据收取费用。"
另外,土巴兔还被曝每年支付超千万元购买 " 精准流量包 ",单个装修意向用户信息标价达 80 元,且用户注册后单日接听骚扰电话超 20 通,转化率显著提升。
土巴兔对此类 " 黑产 " 的畸形依赖,很大程度上,是公司重度营销的外在呈现。
土巴兔此前提交的招股书显示,2019 年、2020 年、2021 年,其销售费用分别为 3.94 亿元、3.45 亿元、4 亿元,对应营收占比 57.90%、56.05%、61.12%。
其中,流量获客的支出高达 2.06 亿元、2.15 亿元、2.40 亿元,占当期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30.31%、35%、36.66%,逐年攀升。
▲数据来源:土巴兔招股书
也就是说,公司每收入 1 块钱,就要付出 3-4 毛用于引流、推流,再加上广告费,金额不可小觑。
由此也导致,虽然享有堪比茅台的高毛利率,但落袋的净利率却低到 " 尘埃 " 里。
2019 年— 2021 年,土巴兔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91.37%、93.85%、91.87%,但最后的净利率只有 11.71%、14.07%、10.74%。
之所以形成明显的 " 剪刀差 ",背后是土巴兔的 " 特殊 " 商业模式。
据悉,土巴兔斥巨资购买流量吸引用户浏览,筛选出有装修需求的业主,再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家装公司,从中赚取差价。但整个过程中,土巴兔作为平台方、中间商,只能转化一次,盈利频次很低。
说白了,土巴兔就是靠打 " 信息差 " 赚钱,欠缺技术含量,也没有筑起较高的竞争壁垒。而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转型期,土巴兔的境况更难以乐观,意欲 " 投诚 " 为黑产产业链的一员,或者滥用用户资料,也不意外。
黑猫投诉上,诸如 " 土巴兔泄露信息,骚扰电话狂轰乱炸 " 的维权帖子比比皆是。
比如,下面这位用户写道:我于 2025 年 3 月 2 日晚手机授权注册了一个叫作土巴兔的微信小程序,然后 3 月 3 日上午开始就不停的接到来自河北省各地的装修骚扰电话。
▲图源:黑猫投诉
另一位用户写道:自某天打开过该土巴兔 APP 后(并没使用过,APP 也删除了),每天不断有几十个电话打来,影响日常生活。
笔者对此也深有体会,因为在网上搜索过与装修相关的攻略、注意事项等,便屡屡接到土巴兔的推销电话。
实际上,类似土巴兔将用户隐私视作 " 石油 " 肆意开采的行为,在商业世界里,并不鲜见。
金融领域也是高发地
前两天,# 百度副总裁谢广军道歉 # 登上热搜第一。
事件起因是,多名网友爆料称,微博用户 @你的眼眸是世界上最小的湖泊,自 2024 年以来,多次在饭圈 " 开盒挂人 ",即在网络上恶意公开他人真实姓名、身份证、手机号等隐私,并参与了对受害者的网暴。
其实,这早就不是个例,更不是先例。日常生活中,我们频频遭遇 " 间谍 "APP。
根据工信部分批次通报的侵害用户权益的 APP(SDK),其中,涉及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以及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问题严重的,包括首汽约车、小米穿戴、途虎养车、茶百道等大众常用的 APP,都曾被通报过。
早前,搜狗、讯飞等输入法 APP 也上演过 " 偷听门 ",搞得用户一度戏谑道," 打个字还得防贼。"
以茶百道为例,除了被工信部点名,在小红书上,有网友表示,通过支付宝上的茶百道小程序下单时发现,系统多次请求获取他们的个人地址、电话等信息,而这些信息收集经常超出企业提供服务所需的范围,且对于被索取信息的后续用途,茶百道并没有给出充分而明确的告知。
但若论窃取用户隐私高发的阵地,金融领域当之无愧。
2019 年的 315 晚会,央视曝光了萨摩耶金服在商场、超市等公众场合安装探针盒子收集用户信息,用作产品推广。
2020 年的 315 晚会,麦芽贷、乐享宝等多款借贷、理财 APP 因同样的理由被钉在 " 耻辱柱 " 上。
据天眼查,柒财经不完全统计,2024 年就有湖北银行、唐山银行、江苏长江商业银行、东莞农商银行、江阴农商银行、无锡农商银行、苏州农商银行、昆山农商银行、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等超 20 家银行出现移动应用 APP 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等行为,仅 12 月就有 6 家银行的 7 款 APP 被通报违规。
比如江苏灌南农商银行,监管披露的行政处罚决定中,7 项违法行为中有 2 项涉及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范畴,分别为 " 违反数据安全管理规定 "" 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 "。
近期,河北省通信管理局通报点的 17 款逾期未完成整改的 APP 中,有三款便是金融类 APP:唐山企业银行 APP,财达证券下属的财达同花顺 V9.01.34 版本、财达财日昇 3.60 版本,涉案理由为 " 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 " 和 " 违规收集个人信息 "。
柒财经注意到,这不是唐山银行旗下的 APP 首次因为用户隐私保护被监管通报点名。2022 年,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报了 45 款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 APP,唐山银行旗下的 APP" 唐山银行 "5.0.7 版本便榜上有名。
值得一提的是,回应社会关切,自 2024 年 7 月 1 日施行的新版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不得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不得采用一次概括授权、默认授权等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消费者同意收集、使用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信息。
很显然,上述企业还有待反思和整改。
结语
从土巴兔到百度,从茶百道到各大银行,这些年侵犯用户隐私的现象现象屡禁不止。甚至于,个别企业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不惜将用户的个人信息视作数字时代的 " 石油 " 大肆开采,用作 " 商品 " 予以交易,致使消费者声誉、财产受损。
但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商家和用户又是不对等的,后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在柒财经看来,保护用户隐私不仅是企业的法律责任,更是其社会责任的体现。企业应当加强自律,建立健全的隐私保护机制,真正做到 " 用户至上 "。同时,用户也应提高警惕,增强隐私保护意识,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
只有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安全、可信的数字生态。
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