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前,谁家里能买一台 " 日本进口液晶电视 ",还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要是在村里,那场面会更加热闹,亲戚、街坊,都会聚过来,看看 " 进口货 " 究竟有多先进。20 年后的今天,相似的场景却在海外市场中不断上演。
以日本市场为例,2024 年,该地区首次出现了中国品牌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现象。根据日本调查公司 BCN 的数据,日本电视市场的品牌占比中,东芝电视(海信旗下品牌 Regza)以 25.4% 占据第一位,夏普 20.6% 第二,海信自有品牌以 15.7% 位居第三,TCL 也以 9.7% 的份额首次超过索尼(9.6%)。
这意味着中国品牌(含海信旗下东芝)在日本市场合计占比超过 50%。过去日本电视品牌的骄傲,如今却逐渐被高性价比和智能化体验、音画感受更突出的中国品牌所替代。中国电视,也逐步成为风靡全球的 " 进口品牌 ",而正在举办的 AWE 2025,无疑就是观察电视行业发展的最佳窗口之一。
百吋大屏站上 C 位
要说电视一直以来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巨大的显示面积必然是其中之一。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过去几十年中,电视一直都是家庭中显示面积最大的设备,最早期,电视是家里唯一一个拥有屏幕显示能力的设备。
到了 21 世纪初,移动电话、传呼机、MP3、MP4 的出现,开始让小屏幕走入用户视野,但此时的电视同样也完成了第一轮进化,随着夜景电视时代的到来,电视尺寸早已从十几、二十几英寸,进化到 32 英寸以上,与移动设备上只能显示几行字符的屏幕相比,依然具备不可替代性。
随着近几年各种智能设备的爆发,折叠屏手机的出现,超大尺寸平板电脑的出现,甚至连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幕尺寸也在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扩大,电视就更是如此了。根据最新数据,2024 年,全球出货电视平均尺寸已经达到 55.5 英寸,这是什么概念?
2010 年前后,55 英寸的电视才刚刚推向市场不久,它当时在市场里的定位,大概就跟汽车里的布加迪差不多,属于又贵又稀有的类型。到现如今,厂商早早地就将目光聚焦在了超大尺寸的电视市场。
据钛媒体 APP 观察,目前,市场上的主销尺寸已经集中在 75 英寸,过去一年,很多国产品牌都已经开始放弃 55 英寸产品线了,甚至有些本身定位就偏向中高端的产品,已经放弃推出 65 英寸的型号了。由此也导致了传统的客厅面积与电视显示尺寸适配的规则被打破,现在厂商和不少消费者,都产生了 " 墙有多大,就买多大电视 " 的想法。
销售数据上也证实这一点,首先是小尺寸电视的加速萎缩,2024 年上半年,40 英寸以下机型销量同比下降了 7%,而 80 英寸以上超大屏销量则同比增长近 29%。70 英寸以上高端大屏在一季度就同比激增 28%。
各大厂商为了能够抢占新的大屏市场,把握用户 " 由小换大 " 的换新需求,竞相推出平价大屏,例如 75 英寸 4K 机型价格下探,使超大屏不再只属于小众。其中,海信以及旗下品牌 Vidda,一直都在猛攻 " 百吋市场 " 和 " 巨幕市场 "。
数据方面,海信在 75 英寸以上大屏市场已占据近 20% 的全球份额,98 英寸及 100 英寸以上超大屏领域份额分别达到 30.3% 和 58.8%,均居世界第一。可以预见的是,大尺寸化趋势仍将继续,客厅 " 屏幕换代周期 " 正被缩短。
在 AWE 2025 上,几乎每家电视厂商的展台都会有超过 100 英寸的产品展示,像海信、TCL 的展台上,更是会看到好几台百吋产品摆在一起的情况,比如海信的 116 英寸 RGB-MIni LED 电视、100 英寸新品 E8Q Pro,三星 115 英寸 Neo QLED 4K QN90F、TCL 115 吋 X11G Max 等等。
环顾展台,这些大屏产品不仅尺寸已经与 " 墙 " 类似,更重要的在于,经过几轮的技术竞相角逐,电视的色彩表现力、抗反光能力、峰值亮度等,都相较于之前的产品,有了肉眼可见的进步,而这也就牵扯到近几年电视领域的技术革新,和 " 次世代 " 的显示技术争斗。
你方唱罢我登场,电视成为尖端技术决斗场
现阶段,电视技术领域最突出的变化在于 Mini LED 背光电视的迅速崛起,相比 OLED,Mini LED 电视价格更低、亮度更高且色彩表现也不落下风,尤其是其在大尺寸领域的适配度,相比 OLED 技术更优的同时,成本也显著低于 Micro LED、双层 OLED 等新兴显示技术。
可以说,中国电视厂商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自身对 Mini LED 电视的快速布局。数据显示,Mini LED 电视 2024 年下半年实现出货激增,其中,Q3 同比增幅达到 102%,Q4 更是同比增长 170%。这也使得其出货量在下半年首度超过 OLED 电视,要知道,OLED 电视发展至今已有 18 年时间,而 Mini LED 电视问世不过才 7 年时间而已。
11 年的发展时间差距,如今已经被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快速抹平,并且以目前的趋势来看,Mini LED 无疑将会是接下来的主流技术,实现对传统区域背光液晶显示技术的完全替代。不过在主流市场外,现阶段,OLED 电视在高端市场依然有一战之力,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 OLED 电视面板出货量为 710 万片,较 2023 年增长约 34%。
2024 年,OLED 在高端市场的份额约提升至 47%(2023 年为 35%),三星和 LG 始终都在坚持推出 OLED 电视。除了 OLED 电视,过去几年主攻高端市场的另一项技术便是 Micro LED,三星在 2024 年推出了 76~114 英寸的 Micro LED 电视产品线,但价格偏高,TCL 也在 2024 年推出了 163X11H Max Micro LED 产品。
AWE 2025 上,海信也展出了采用 Micro LED 技术的两个尺寸段产品,分别为 136 英寸和 163 英寸。尽管 Micro LED 具备自发光、高亮度等优势,但当前造价使其仅面向极少数发烧友市场,预计短期内难以形成销量规模。
同时,钛媒体 APP 也注意到,在 2025 年,市场中也出现了另一项适合用于主攻高端市场的新技术:RGB-Mini LED,继海信在年初宣布即将量产该技术的产品后,在 AWE 2025 上,索尼也宣布重新启用 RGB LED 技术,并计划推出相关电视产品。
再加上对现有 OLED 显示技术进行升级的 QD-OLED、WOLED,目前电视领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战,并且与以往相比,这次技术战有两个新特性,首先是技术路径底层分支很多,大体上看,RGB-Mini LED、QD-MIni LED、Micro LED 都算是基于 MIni LED 技术为底座的迭代产物,但彼此之间的结构差异却极大,单一企业很难同时覆盖多条技术路径。
OLED 方面也是如此,只不过显示面板的加工属性,导致这项技术与上游面板厂商的捆绑比 Mini LED 更加紧密,选择了哪家供应商,就直接决定了技术路径走向。
供应链崛起,世界电视 " 中国造 "
所以,中国电视厂商的崛起,也有赖于国内上游供应链的支持,数据显示,京东方依然是全球最大电视面板供应商,2024 年上半年出货达 2810 万片,TCL 华星紧随其后,上半年占全球约 20.6% 的份额。
考虑到 TCL 刚刚成功收购了 LG Display(LGD)位于广州的 8.5 代 LCD 工厂,预计 BOE、华星和惠科(HKC)这前三大面板厂商的供应份额将接近全球的 70%,这意味着电视 LCD 面板产能高度向中国集中。
与此同时,有消息称 LGD 正收缩 LCD 业务,以缓解财务压力、专注投资 OLED。LGD 在 2024 年 OLED 电视面板出货量有所增长,但受资金所限,OLED 扩产步伐放缓。三星显示则早在 2022 年退出 LCD 领域,2024 年专注于量产 QD-OLED 大尺寸面板和研发 Micro LED 技术,用于三星自家和索尼的旗舰 OLED 电视。
所以新一轮的技术战中,终端品牌将会面临不同的抉择,而上游厂商也在同步进行押注。
AWE 2025 虽然只是一个消费电子展会,但从各个厂商的展品和新品发布中不难看出,Mini LED 电视的普及速度仍在不断上升,RGB-Mini LED 技术的出现,也带动了高端 LCD 与 OLED 技术的正面竞争。
同时,京东方和 TCL 华星,也在加速推进印刷 OLED 的研发与量产,在 AWE 2025 上,已经可以看到印刷 OLED 技术的量产成品,由此可见,OLED 电视面板供应或许将不再只有 LGD 一家独大,高端显示面板即将进入技术上百花齐放的阶段。
超大尺寸领域,100 英寸级电视有望在更多品牌中出现,新一轮客厅 " 大屏竞赛 " 蓄势待发。价格方面,随着上游面板产能继续集中,龙头厂商将有能力维持面板价格稳定并避免恶性降价,从而支撑电视整机盈利。
在品牌竞争格局方面,回顾近几年全球电视市场的发展,可以明显看到中国品牌的强势崛起。这种崛起并非仅仅依靠价格优势,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与市场战略的成功结合。日本市场的巨变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几年,全球电视市场必然会进一步洗牌,中国品牌与韩系品牌的高端竞争将日趋激烈。(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 作者| 邓剑云 编辑|钟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