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童画
编辑 | 苏淮
1999 年 7 月,不顾家人反对,聂腾云离开申通快递,去上海创立了上海韵达货运有限公司(下称 " 韵达货运 ")。
彼时,韵达货运的注册资本仅为 50 万元,父亲聂樟清出了 30 万元,聂腾云出了 20 万元。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韵达 " 不仅成为中国快递业的知名企业,还在 2017 年完成了借壳上市,成为 " 韵达股份 "。聂腾云也因此成为胡润全球百富榜上的富豪。
但是,韵达依靠加盟商获得的高速发展,逐渐暴露出了问题,客户的投诉比比皆是。最终,一记来自违规快递包裹的重拳,将韵达击痛。
国家邮政局 3 月 19 日决定对韵达货运立案调查,原因是该公司的 " 部分加盟企业对协议客户安全管理存在重大漏洞,导致涉诈骗宣传品进入寄递渠道,造成受害人重大财产损失 ",而韵达货运此时已经因借壳上市变成了韵达股份的子公司。
截图来源于国家邮政局公告
真正的原因或是,在快递行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采用加盟战略快速 " 跑马圈地 " 的韵达,开始遭遇加盟商 " 反噬 "。
疯狂扩张的加盟点
2016 年 12 月,韵达货运 100% 股权作价 177.6 亿元置入新海股份;2017 年 1 月 18 日,新海股份更名为韵达股份,韵达货运成为子公司,聂腾云、陈立英夫妇成为上市公司实控人。
在此之前,申通快递、顺丰控股、圆通速递均提出了各自的借壳上市方案。
国内快递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以直营和加盟为主,早期除了顺丰之外,韵达与申通、圆通一样,为了迎合初期低成本、范围广的需要,均采用加盟模式,允许个人或企业加盟末端网点,实现营业网点的迅速扩张以占有市场。
从 2016 年借壳之前开始,至今,韵达的经营模式都是 " 枢纽中转自营与末端网络加盟 "。也就是说,所有自营枢纽转运中心的设立、投资、运营、管理都由韵达总部负责,但是收派两端均由具备快递经营许可资质的加盟商提供服务。
2016 年末,韵达的自营枢纽转运中心有 55 个,在全国拥有 3000 多家加盟商及 20000 余家配送网点。
韵达快递线下快递点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我国快递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业务量不断增加。为了达到迅速扩张、占领更多市场份额的目的,包括韵达在内的几家快递公司,都开始了疯狂的跑马圈地。
甚至连一向以自营为主的顺丰,也在 2018 年 3 月通过收购广东新邦物流有限公司,并建立 " 顺心捷达 " 快运业务的独立品牌。而顺心捷达主要是加盟制的快运品牌。
到了 2024 年 6 月末,韵达的自营枢纽转运中心达到了 73 个,一级加盟商有 4884 个,末端门店驿站等基础设施达到了 9.4 万余个,网络已覆盖全国 2843 个县级城市。
不到 8 年的时间,韵达的加盟商增加了逾 1800 个,末端网点更是翻了逾 3 倍。
如此高速发展,又该如何管理这些加盟商呢?为了进一步了解加盟商管理制度以及此次案件调查进展,源媒汇 3 月 20 日致函韵达方面,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单票收入降幅高于同行
通过加盟商不仅可以迅速占领市场,而且可以获得更多的快递业务。
2016 年,韵达实现业务量 32.14 亿件,营业收入 73.50 亿元,归母净利润 11.77 亿元。
随着加盟商的大量到来,韵达的业务量与营业收入齐飞。但是由于竞争激烈,营业成本增加,公司归母净利润增幅远不如营业收入,单票收入也出现较大下降。
从历史数据来看,快递行业平均每 3-4 年会爆发一轮价格战:2019-2020 年,随着极兔快递入局引发首轮混战,义乌地区单票价格跌破 0.8 元;2022-2023 年,因为抖音电商崛起而催生第二轮竞争,个别快递公司的单票收入同比下降在 10% 左右。
2023 年,韵达完成业务量 188.54 亿件,同比增长 7.1%,低于全国快递单量增速(19.4%);当年,韵达业务量占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的比例为 14.3%,较 2022 年同期出现了下降。虽然公司营业收入达到 449.83 亿元,但是归母净利润仅为 14.08 亿元。
韵达 2023 年的快递单票收入约 2.30 元,同比下降 10.1%。光大证券认为,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加剧。
2024 年 1 月至 12 月,韵达的快递单票收入分别为 2.27 元、2.29 元、2.08 元、2.05 元、2.03 元、2.00 元、1.98 元、1.99 元、2.01 元、2.02 元、2.03 元、2.03 元,整体来看处于下降态势。
到了 2025 年 1-2 月,韵达的快递单票收入分别为 2.02 元、1.95 元,分别同比下降 11.01%、14.85%。
就整个 2 月来看,申通的单票收入为 2.04 元,同比下降 9.33%;圆通的单票收入为 2.32 元,同比下降 8.27%;顺丰的单票收入为 14.35 元,同比下降 11.86%。由此可见,韵达的 2 月单票收入同比降幅最大。
如果随着新玩家如拼多多自有物流,或传统巨头如京东加盟制的扩张,快递行业第三轮价格战就有可能爆发,对于韵达来说,将会面临更加惨烈的竞争。
一位春节加班的韵达快递员告诉源媒汇,即使在 2025 年春节前后的旺季,快递的价格也没有明显变化。
失控的门店与快递员
" 轻资产、快扩张 " 的模式,曾帮助韵达迅速覆盖市场,市占率不断提高。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加盟商为争夺市场份额,往往降低安检标准、虚报数据。
有些加盟商为留住大客户,默许 " 白名单 " 机制,即协议客户可免检直发。正是这些安检盲区,让诈骗包裹得以披上合法外衣。
因为,在加盟制快递行业中,末端加盟商作为独立经营的主体,在快递公司的总部政策调控下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因此两者之间同时存在博弈与协作的关系,这就使得韵达在对末端门店和快递员的管理上存在缺失。
最终,韵达的部分加盟商未严格执行协议客户资质审查,导致涉诈宣传品通过快递网络流向全国," 快递刮刮卡中奖 " 骗局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引发对快递行业的信任危机。
国家邮政局的调查缘由,就是因为 " 韵达货运对其加盟商管理缺位,负有未按规定实行安全保障统一管理责任 "。
韵达的危机早有预兆。2023 年央视曝光的 " 义乌快递盲盒 " 事件中,韵达加盟商将滞留快递以 " 盲盒 " 形式二次销售,内含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隐私物品。当时,韵达总部以 " 个别网点违规 " 匆匆回应,却未触及根本——在快递业狂飙突进的十年里,加盟制企业的 " 放养式管理 " 已埋下系统性风险。
在社交网络上,对于快递员的投诉已经是 " 老生常谈 ",屡禁不止,且无有效管理办法。
这种反差折射出快递业的估值困境:当价格战硝烟散去,服务质量、合规能力正成为新护城河。可惜韵达的转型显得力不从心,在智能安检、隐私面单等合规领域的投入,也被加盟商视为 " 增加成本的累赘 "。
这不是简单的管理升级,而是商业逻辑的重构,包括韵达在内的快递企业,需在成本管控与风险防范间寻找新平衡。例如推行 " 加盟商股权激励 ",将网点利益与总部深度绑定;或者通过 " 网格仓直管 ",强化末端控制力。
韵达这场被立案调查的信任危机,或许能成为快递业走向成熟的催化剂——当企业意识到,每一张面单背后都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中国的快递业才能真正从 " 大 " 走向 " 伟大 "。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