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隆汇 03-21
中国建筑国际(3311.HK):现金流连续三年正向增长,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近日,备受市场关注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炉。

报告显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 7350 亿元,叠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如 2024 年发行 7000 亿元,2025 年预计加大力度)、地方政府专项债(2025 年规模或达 4.4 万亿元)等,全年基建资金池预计超 11 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可以预见,今年政府主导的投资将在规模扩大和方向聚焦的双重作用下,对基建相关行业形成有力拉动。

在此背景下,对于那些基建相关行业上具备核心资产运营能力、财务弹性及区域深耕优势的企业,当下正是一个估值重塑的关键节点,恰逢如今又是新一轮的财报季,给了投资者一个良好的观察窗口。

3 月 21 日,中国建筑国际 ( 3311.HK ) 正式发布 2024 年业绩,毛利率提高 1.1 个百分点至 15.5%,经营性现金流大幅改善,从去年 5 亿港元增加至 20 亿港元,与此同时,2024 年度股息每股 61.5 港仙,派息比率约为 33.1%,较去年同期提升 2.3 个百分点;以派息总金额来看,派息比例为 33.8%,提升 3.0 个百分点,充分展现了公司回馈股东的诚意。

一、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年增长,彰显经营韧性和高质量发展

引起笔者重视的是,2024 年中国建筑国际经营性现金流为 20 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 5 亿元有明显增长。其中,内地业务经营性现金流自去年首次实现转正后,于今年实现了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这一数据在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以我国为例,与建筑业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低迷。房地产开发投资在   2024   年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   5.4%,整体呈现 " 增量不足、存量难活 " 的格局。

面对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局面,基建行业的日子普遍不好过。再加上销售回款慢、垫资比例高,材料价格波动等多重因素,对企业现金流形成多维度挤压。数据显示,2024 年三季度,多家港股建筑央企的经营现金流为负数,负值在百亿元级别。由此可见,在同行普遍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压力的困境下,中国建筑国际的经营性现金流却能够连续三年实现正向增长,展现出其显著的抗压能力。

如今,中央 2025 年新一轮基建政策红利集中释放," 两重 "(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与 " 两新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框架加速落地,基建行业正迎来结构性变革机遇。中国建筑国际凭借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年正增长的独特优势,有望在结构性复苏与新型基建加速的双重趋势中抢占先机,使其成为行业发展浪潮中的核心受益标的。

二、港澳核心区域发展稳健,内地投资转型见成效

通过财报可以发现,2024 年中国建筑国际持续深化港澳及内地核心区域布局,紧抓政策机遇强化市场优势。2024 年,公司新签约额规模达 2112.6 亿港元,同比增长 12.4%。

去年,公司成功中标香港新界西堆填区扩建计划,这不仅是一项创纪录的 611 亿港元超级工程,更标志着公司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突破。该项目通过创新生态修复技术实现垃圾填埋与土地复育的协同,建成后将解决香港未来数十年废物处理需求,直接支撑北部都会区人口增长带来的基础设施挑战。

此次中标既是中国建筑国际技术实力与资源整合能力的综合体现,也为其打开了环保工程市场的新增长极。未来,通过成功完成该项目带来的丰富经验,公司有望在固废资源化、低碳建造等领域占据更核心的产业地位。

此外,中国建筑国际还紧跟澳门政府工程以土木为主的导向,中标跨海桥梁工程——新城 A、B 区行车天桥,以及澳门市场年内最大公屋项目,展现出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展望未来,港澳市场未来多元发展机遇显著,在多个领域呈现协同增长态势。

一方面,北部都会区作为香港特区政府规划的未来重点发展区域,在政策的推动下发展正按下 " 加速键 "。去年 11 月底,超 80 间企业签署参与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意向书。期间,亦有 30 多间企业签署 32 份参与北部都会区开发项目的协议,涉及金额逾 1000 亿港元。

另一方面,澳门正在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核心,推进 " 澳门注册 + 横琴生产 " 模式,配合六大娱乐企业超 1300 亿澳门元非博彩投资,协同构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双引擎。

如此看来,港澳地区仍然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亟待挖掘,基于公司稳固的市场地位和技术奠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有望承接更多相关项目,稳定的政府项目回款也推动了中国建筑国际现金流获得进一步改善,从而实现 " 滚雪球 " 式发展。

公司内地业务经营性现金流也取得了极为亮眼的表现。数据显示,该项指标于报告期内大幅增长至 10 亿港元,占公司总经营性现金流的约 50%,反映出 " 长改短 " 完成之后公司逐步体现出来的红利释放。

据了解,自 2018 年开始,中国建筑国际就逐步退出 PPP 项目,积极开拓以安置房定购为代表的短周期、快周转投资模式;同时优选投资区域。2024 年,公司一方面聚焦长三角和大湾区进行投资业务,新签合约规模获得进一步扩大,其中,多个省份合约规模超百亿港元;另一方面,面对广阔的内地建筑相关投资市场,公司坚持以回款为核心的投资体系,平衡规模发展与现金流改善。

鉴于投资带动类业务的利润率相对较高,且在短周期、快周转的业务模式下,企业资金回流速度加快,最终推动了公司现金流水平获得显著改善。

三、构建绿色智能建造体系

此外,中国建筑国际的科技赋能战略,也有利于公司现金流的持续优化。这背后的逻辑在于,中国建筑国际当前着力发展科技带动类型业务(如 MiC 业务)基本不涉及前期投资,因此能在提升公司周转率的同时,能够获得更为出色的现金流表现。

与此同时,其科技带动类型业务恰好切中国家 "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 的战略趋势,为其业绩增长带来了长期的确定性。财报显示,2024 年,其科技带动类新签同比增长 17.7% 至 878.6 亿港元,增速强劲。

具体来看,中国建筑国际正在以旗下中建海龙科技为科研高地,着力发展 MiC 等科技型建筑业务。去年,中建海龙牵头承担了 " 十四五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模块集成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在提高中国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水平、推动 MiC 行业标准化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充分展现出行业先行者和引领者的专业能力和担当。

当前,公司的 MiC 业务已经完成内地一线城市全覆盖,落地北京桦皮厂胡同 8 号楼旧改、上海田林路旧改等标杆项目,以上两个旧改项目均成为城市更新典范,充分验证了 MiC 技术在高密度住宅场景中的高效适用性。与此同时,公司在青岛、重庆等新一线城市均实现了业务突破。公司在香港 MiC 市场也处于龙头地位,本年新获的香港华懋东涌地铁物业发展高 180 米,刷新香港 MiC 建筑高度纪录。面向未来 MiC 背后巨大的发展前景,作为装配式建筑 4.0 时代的领军者,中国建筑国际正在加速扩建龙岗智能建造产业园,以满足 MiC 逐渐爆发出的市场需求。 

随着中国建筑国际不断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转型升级,加快提升建筑业的绿色低碳化,公司也将在海内外市场高质量发展中抓住更多成长机会。

四、结语

在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深度转型的历史性进程中,中国建筑国际的实践路径具有深刻的样本意义:其以科技创新为内核,通过 MiC 模块化建造等硬核突破,将企业成长深度嵌入城市更新、低碳转型、民生改善的国家叙事中。

站在新起点,建筑产业的价值衡量标尺正在改写。中国建筑国际的财报,恰如一扇观察中国建筑行业升维的窗口,跃动着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机。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中国建筑 基建 派息 高质量发展 基础设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