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Jennie,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Girls 的人生不设限
读博女的日常:科研 & 实习 & 追星三不误
嗨。大家好,我是 Jennie~ 很开心收到 WST 的邀请来分享我自己的求学与求职故事。借这个平台,我也想带大家了解一下PhD 女生的 AB 面。
1
从 Vancouver 到 Tokyo
我在时差的缝隙里校准人生方向
忘记是 10 月的哪一天,我坐在涩谷街角的咖啡馆里,十字路口的人潮在玻璃外涌动,而邮箱里的博士录取通知正在重构我的经纬坐标。那一刻,向来寻常的 wifi 信号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命运馈赠的厚重感。
我目前在东京读博已经快半年了,每周雷打不动的组会与 seminar、没事就泡在实验室这一方天地组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但看似周而复始的科研轨迹中,其实也暗藏着不期而遇的涟漪。
Bosch 的面试现场
在 " 已知 " 与 " 未知 " 之间的博弈
让我有些诧异的是,Bosch 的面试官并没有问我很多标准的面试题。相比于我的技术能力,他更为关注的是我的内核。我记得,当时他给我看了一张排列了很多英语单词的图片,随即问道:" 你选择 Career 最看重的是什么?"
我从图中选择了‘ Passion ’ 一词。于我个人而言,对待所行之事,唯有怀揣饱满热情,同时辅以清晰规划,让情绪与行动同频,方能在深耕领域中雕琢出理想成果。
分享墨西哥女画家 Frida Kahlo 说过的一句话,和所有同在理想路上挣扎的人共勉之。
整体而言,Bosch 整个面试过程更像是在闲谈。
当面试官提及到我的背景与投递岗位存在专业壁垒时,我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愿做重复性的工作。而他非常 nice 地推荐我去试试 Bosch 1 月成立的新部门—— Quality Compliance Management(质量合规管理),对应岗位是质量数据分析工程师。他也和我很详细地介绍了这个岗位,——更侧重法律合规、市场需求分析与产品端衔接,需要候选人既能与工程师团队高效协作,又能从 0 到 1 搭建结构化流程设计。
面试结束一周后,Bosch 又约我进行了一次电话交流,再次确保我对这个职位感兴趣。电话里聊了 5 分钟后,Bosch 就给我发了 Offer。
轻松拿 Offer 的背后
藏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冲刺
大家看到这里,都会觉得我的面试过顺利到不可思议吧?
但是正像我小标题写的那样,我在准备面试时也有过很焦灼的时刻:我是在春节期间接到 Bosch 的面试通知,这个岗位 JD 写得很模糊,全网面经寥寥无几...
更让我感到惴惴不安的是,我之前的一段实习经验集中在工程技术层面,对质量管理的整体框架和面试中的管理思维考察是我所缺失的。
没有任何头绪的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准备这一场硬仗。
好在的是,我有 WST 这位同路人。好在的是,这位同路人非常专业且有着丰富的资源,即便是像我这样的冷门背景 + 冷门求职方向,WST 依然能找到适配我的 mentor。
在此特别感谢这位 Bosch 在职的 mentor(base 在美国)。他在春节期间帮我找了美国 Bosch 同样岗位的一些题目,针对我比较薄弱的 technical 部分,帮我过了一遍重点,再次梳理了质量管理体系(QMS)、问题解决方法(8D、FMEA)、精益管理等核心知识。在和我 mock 完,也会不厌其烦给出一些细节建议。
虽然在 Bosch 面试官并没有过多考察我的 technical 部分,但是通过这种系统性的准备,让我更有底气,在面试中表现得也更加从容。
所谓的奇迹,不过是有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把每一步都走成了标准答案。
2
从 Physics 到 Engineer
以公式为经纬,缝补认知的裂痕
我本科快毕业的时候就找到了 WST。
当时的我,不太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
继续读研?可是我对于本科专业的兴趣没有那么浓厚 ...
选择求职?我更喜欢和人打交道的职业与方向 ...
WST 也很尊重我的个人意愿,让我去尽可能探索更多求职方向。比如我有上过 Equity Research 的课,但是我个人不喜欢和金融方面有关的。
最终,我还是选择继续读研,申请 Engineer 方向。我的考量是怎么能把我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apply 到我的求职方向。而在读研期间,有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重塑了我的认知维度。
除了科研的日常外,我还是个热衷于追 Kpop 的站姐。
搞科研的为什么要实习?
我一直觉得做科研是很有意思的。我可以探索别人没有探索过的课题、又能也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不用像上下班那样打卡。
但无论是研究生还是 PhD,无论你是想继续走学术路线,实习都是不可或缺的。
即便是短期实习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在 UCB 读研期间,做了一个为期 2 个月的线上保时捷机械工程实习。实习内容主要是整理 material 材料,完成 leader 布置的任务。通过这段实习,我学会了使用绘图工具 CAD 软件,如果我以后想求职 designing 方向,有类似的经历让我更具备求职优势。
我现在比较可惜的是还没有过一段长期实习,这也是我投 Bosch 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实习最重要的是可以认识形形色色、背景各异的人,你可以看到不同领域的人在工作中是什么样子的,还可以和同一行业的人建立 network,无论我之后选择走学术还是求职都是有好处的。
最后分享一个好消息,我看到 WST 已经为 PhD 留学生们推出专属的求职规划项目。
WST 有很多 PhD 学员都采用了 Double Industry Tracks 的申请模式,甚至还会考虑 Double/Triple Target Locations。即同时备战多个求职方向和地点。比如,你可以一边准备 AI Engineer 的岗位,一边兼顾 Tech Consulting;或者同时向 Quant Trading 和 Software Engineering 方向发力。
这样一来,属于 PhD 学员的选择就会更多,成功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多给自己一些可能性,找到适合自己职业道路的机会就更大。
如果你也在为求职焦虑,可以通过助手二维码联系 WST 团队,了解 PhD 转工业界求职 VIP Program。
希望留学生们在人生的坐标系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分割点。
---------- 投稿人:Jennie(化名,隐私保护)----------
PhD 求职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或者埋头 Papers 中
如何利用碎片时间来平衡学术和求职?
工业界的游戏规则与实验室完全不同
面临 " 技能断层 " 和 " 行业认知不足 " 的双重挑战
PhD 留学生如何应对?
不经过正规化和魔鬼式的训练,何谈年薪百万?
备战 2026 求职季
联系 WST 团队咨询项目 ~~
声明:所有学员斩获的高薪岗位实习 / 全职 offer,均是通过 WST 的求职项目达到自身实力过硬,符合公司录用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官方校招渠道,自行申请所获得。
▼点击这里,更多求职资讯尽在 WST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