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4 日是第 30 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作为全球死亡人数位居首位的传染病,结核病可预防、可治愈,但当患者对一种或多种抗结核药物产生耐药性后,治愈率会大幅下降,耐药结核病也因此被称为 " 会传染的癌症 "。
去年 12 月,耐药结核病的进口药物普托马尼在国内上市,将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治疗流程进一步缩短至 6 个月,但价格接近 10 万元。而且,由于患者群体相对较小、经济效益有限,国内药企对耐药结核病药物的研发热情有限。
3 月中旬,在 " 全面行动,全力投入,加速终结结核病流行 " 研讨会上,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高级主任研究员陈烁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只有通过对不同靶点新机理研究并发现全新药物,才有希望遏制和根除耐药性结核,但目前国产药物仍以跟随创新为主。
新药太贵,90% 耐药患者仍在使用 18~20 个月的长程方案
《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 — 2030 年)》要求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耐药检测率到 2025 年≥ 90%、到 2030 年≥ 95%,要求推动结核病耐药发现关口前移,积极推广短程全口服治疗方案。
规划指标一览表 图片来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官网截图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副主任张慧提供的数据,和 2015 年相比,2023 年国内结核病新发患者的耐药率、复治患者的耐药率以及整体耐药数都有所下降,其中新发患者耐药率降低 49%,复治患者耐药率降低 17%,74 万名结核病患者中,新患者耐药率约为 2.9%。同时,新发患者和复治患者的耐药筛查率均已超过 95%。
不过,13% 的患者仍未使用快速分子耐药筛查,传统的耐药筛查方法需要 2~3 个月的结果等待期,等待期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精准的治疗。而且,此前普通结核在县区诊断治疗,耐药结核在地市级城市进行筛查。如果推动关口前移,目前全国还有 45% 的县区不具备快速分子生物学耐药检测的能力,在快速耐药筛查方面还需要加强。
" 尽管耐药结核病的纳入治疗率和治疗成功率快速提升,但只有约 10% 的患者使用短程方案。" 张慧表示,国内耐药结核病患者的纳入治疗率已经超过 90%,但其中 90% 患者仍在使用 18~20 个月的长程方案,且有 31.5% 的患者面临治疗失败、死亡、丢失等不良结局,经济负担是原因之一。
张慧估算,治疗一名利福平耐药的患者差不多需要 15 万 ~20 万元,其中约 75% 的费用用于二线抗结核药品。除了还未纳入医保的普托马尼,已经纳入医保的结核病二线药物基本按乙类报销,按照 50% 的报销比例计算,个人自付大约需要 10 万元。对于许多耐药结核病患者来说,治疗费用仍是沉重的负担。
药企研发热情有限
陈烁介绍,目前,常见的结核病口服药物为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活跃期结核病的治疗需 6~9 个月。耐多药结核病药物疗程为 18~24 个月,患者服用贝达喹啉、德拉玛尼、普托马尼等新型抗结核药物,经济负担显著增加。一般来说,耐药结核病药物的治疗费用高达 10 万 ~20 万元,患者承担的经济负担为每年大约 2 万元。
以尚未纳入医保目录的普托马尼为例,武汉市肺科医院耐药结核病区副主任金武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药物 6 个月疗程自费需要 9 万元左右,6 个月超短程方案总的药物费用自费部分估计在 11 万元左右。
陈烁表示,在普托马尼纳入医保目录前,国产药物的研发进展值得关注。例如,作为贝达喹啉的结构优化产物,舒达吡啶是中国结核病领域第一个完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1.1 类创新药,由上海嘉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领头,进入了Ⅲ期临床研究阶段。另外,百洋制药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作开发的新型苯并硫代吡喃酮类抗耐药结核新药(NTB-3119M)已于 2024 年 11 月获得批准开始临床试验。
" 不过,这几款药和国外的药,比如贝达喹啉在化学本质上是一样,意味着是 me-too 或 me-better,并不是很原创的新药。" 陈烁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无论从极低毒副作用的要求还是从 " 根除 " 的疗效看,耐药性结核病药物研发的挑战性很大,而且由于患者群体规模相对较小、经济效益有限,药企的研发热情也有限。
但是,从杀细菌的机理上来说,细菌很难对新型药物产生交叉耐药,只有通过对不同靶点新机理研究并发现新药物,才有希望遏制和根除耐药性结核。陈烁表示,GHDDI(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正在基于靶点进行原创药物研发,目前临床前在研的两款后期先导化合物分别是针对细菌包被和蛋白降解回收系统等靶点。GHDDI 所属的国际抗结核药物加速器组织(TBDA)在参与开发两款新药 Sutezolid 和 Quabodepistat 的Ⅱ期以后临床研究,试验新的组合治疗方案,同时也在进行剂型改进实验,有望推出长效注射性药物并推进到临床试验阶段。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