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6 日,四川西南交大铁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交大铁发 ")将迎来北交所上市委会议审议。这家深耕轨道交通安全监测领域近二十年的 " 专精特新 " 企业正式迈向资本市场。交大铁发凭借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商业化落地能力,不仅成为国内轨道交通安全监测领域的 " 隐形冠军 ",更被视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基建的典型案例。其上市进程的推进,也为投资者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国轨道交通智能化升级趋势的窗口。
轨道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安全运营是行业生命线。截至 2024 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16.2 万公里,其中高铁 4.8 万公里,刷新了我国高铁运营里程的纪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 1 万公里。庞大的路网规模背后,传统人工巡检模式已难以满足高频次、高精度的安全监测需求,智能化替代迫在眉睫。
公司从创立初期就非常重视创新,已经建立了制度完善的创新性研发体系,有力的保障了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公司积极参加行业内创新应用项目,将取得的多项研发成果进行专利申请,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自主研发的产品中,为公司保持和扩大技术优势奠定了基础。
同时,交大铁发还参与 " 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 " 的研发工作,并通过 CRCC 认证,成为通过 " 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 "CRCC 认证仅有的三家供应商之一;公司的 " 高速铁路沉降评估系统 " 和 " 高速铁路道岔伤损监测系统 " 作为行业内首批供应商通过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评审。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公司共参与制定行业及地方标准 3 项,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 22 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共 57 项、软件著作权 73 项,具备工程勘察甲级、测绘甲级、CMA、系统集成资质等,技术壁垒显著。
其自主研发的 " 被动式快速钢轨打磨车 " 突破国外技术封锁。2020 年参与了国铁集团《智能化钢轨快速打磨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课题研究,并于 2021 年 6 月成功下线国内首台带有自主研发打磨单元的被动式快速钢轨打磨(80Km/h 以上), 打破了快速钢轨打磨装备的国外技术垄断,同时公司建立了高速打磨实验室及砂轮试验台,不断开展技术优化与大量试验,并加快推进轨道交通打磨车研制应用,全面开展钢轨打磨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端对智能监测的加码为行业注入强心针。2022 年发布的《" 十四五 " 铁路科技创新规划》明确要求 " 构建全生命周期安全监测体系 ",2023 年国铁集团进一步提出 " 加大线路检测监测设备投入,推进检测监测智能化 "。机构测算,2025 年我国轨道智能监测市场规模将突破 200 亿元,年复合增速超 25%。政策红利 + 需求升级双轮驱动,交大铁发或将持续受益。
根据招股书显示,此次 IPO 交大铁发拟募集资金为 1.68 亿元,将用于新津区交大铁发轨道交通智能产品及装备生产新建项目、新津区交大铁发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营销及售后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通过扩充产能,提高技术先进性,进一步向轨道全生命周期管理延伸,巩固市场领先地位。
行业分析师指出,我国轨道交通正从 " 建设高峰期 " 转入 " 运维黄金期 "。以高铁为例,2025 年将有超 3 万公里线路进入大修周期,运维市场年规模超千亿元。交大铁发布局的智能化监测和预防性维护,恰是破解运维成本高企的关键。
交大铁发的 IPO 之路,映射创新性企业的典型成长逻辑:在细分领域构建不可替代的技术护城河,通过商业化落地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话语权,再借助资本力量放大规模效应。在轨道交通智能化、低碳化转型的确定性趋势下,这家 " 小巨人 " 的上市或将成为资本市场值得期待的一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