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DeepSeek 等大模型爆火,人工智能(AI)行业再掀人才争夺战。
3 月 25 日,脉脉高聘人才智库发布《2025 春招职场安全感洞察》(以下简称 " 报告 ")。报告显示,在新发岗位量 TOP10(前十名)的技术岗位中,大模型算法(68051 元)、人工智能工程师(60768 元)、算法工程师(52381 元)位列高(月)薪岗位的前三。
报告同时披露,2025 年 1 — 2 月,新经济行业人才供需比达 2.27,即超过 2 个人竞争 1 个岗位,同比增长 42.8%。
在人才流入 / 流出比(>1 为净流入,<1 为净流出)方面,人工智能行业的该比例从 2024 年 1 — 2 月的 0.80 跌至 2025 年同期的 0.71。报告认为,这种现象或因互联网、电商、游戏等行业对 AI 人才的持续争夺。智能硬件、电商新零售行业连续两年人才净流入,新金融科技、电子行业打破人才净流出状态,实现人才吸引力逆转。
" 大模型算法 " 人才平均月薪超 6 万元
高薪求才的场景屡见不鲜,头部企业纷纷抛出极具吸引力的薪资福利方案,从百万元年薪到股权激励,应有尽有。这让人不禁感叹,AI 时代,最宝贵的依然是人才。
根据报告,大模型算法(68051 元)、人工智能工程师(60768 元)、算法工程师(52381 元)位列技术高(月)薪岗位的前三。其中的大模型算法、算法工程师岗位都将 " 数据开发 " 作为核心能力要求,而人工智能工程师的人才来源跨界幅度大,甚至包括平台产品人才。
在新发岗位量 TOP10 的非技术岗中,AI 产品经理以 49785 元的平均月薪领跑,人才来源主要为 " 平台产品 "" 用户产品 "" 策略产品 " 岗位。
据脉脉 " ⼈才银⾏ " 数据,当下三⼤热⻔公司(⼈⼯智能⾏业的 DeepSeek、游戏⾏业的 " 游戏科学 "、⼈形机器⼈⾏业的 " 宇树科技 ")的员⼯经验、学历分布如下——
热门公司的员工经验、学历分布图片来源:报告截图
工作经验方面,DeepSeek 的员⼯经验呈两头⼩中间⼤的 " 纺锤形 " 分布,主⼒员⼯多有 5~10 年工作经验,占⽐达 40%。游戏科学的资深员工较多,具 5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员⼯占 70%。宇树科技方面,具备 1~5 年工作经验的员工占 46.4%,具备 5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员工占 47.8%,整体呈 " 哑铃型 " 分布。
学历⽅⾯,深度求索的⾼学历员⼯密集,硕⼠和博⼠合计占到总员工人数的 37.2%,符合尖端领域对⼈才学术背景的强依赖。游戏科学员工以本科生为主(44.3%),专科学历的员工则占 5.7%,反映创意型企业对学历的包容度。宇树科技的硕士、博士学位员工占⽐也较⾼(硕⼠ 29%,博⼠ 1.4%),匹配硬件研发 " 技术 + ⼯程 " 双驱动的特性。
从不同行业的人才流入 / 流出比(>1 为净流入,<1 为净流出)来看,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两大热门赛道处于人才净流出状态。人工智能行业的人才流入 / 流出比从 2024 年 1 — 2 月的 0.80 跌至 2025 年同期的 0.71。报告认为,这种现象或是因互联网、电商、游戏等行业对 AI 人才的持续争夺。智能硬件、电商新零售行业连续两年人才净流入,新金融科技、电子行业打破人才净流出状态,实现人才吸引力逆转。
⼗⼤热⻔专业的就业前景:技术垂直与⽂科泛化
根据⻨可思研究院 2024 年公布的本科⼗⼤热⻔专业,脉脉再结合自身平台上关于这⼗⼤专业的就业数据后发现:计算机、软件⼯程两个专业的毕业⽣集中于 Java 开发、前后端开发等技术岗位,对⼝度⾼,体现了 IT ⾏业的技术壁垒。
部分专业陷⼊ " ⽂科泛化 " 困境,因培养偏理论或通⽤技能(如沟通、⽂案),毕业⽣多扎堆专业⻔槛低的岗位(销售、⾏政)。⼯商管理、英语、经济学、汉语⾔⽂学专业的毕业⽣中," 销售 " 成为最多⼈选择的出路。" 教师 " 成为汉语⾔⽂学、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出路。
临床医学与法学专业具有⾼壁垒,多数毕业⽣留在对⼝岗位,部分转⾄销售岗位。值得注意的是,产品经理岗位出现在经济学、教育学专业的就业选择中。
十大热门专业本科生就业方向 图片来源:报告截图
报告还显示,未来 5 年职场⼈的技能需求调研结果显⽰:AI/ ⼈⼯智能(词频 305)成为职场⼈关注焦点,超过第⼆名的专业技能(词频 162)近⼀倍,折射出技术迭代引发的普遍焦虑。
管理(词频 28)、沟通能⼒(词频 27)、英语(词频 25)和⼈脉(词频 24)等软技能仍有⼀定的关注度。值得注意的是,数据分析(词频 27)作为有⼀定专业壁垒的技能,其需求程度已与上述软技能不相上下。
报告中,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飞认为,职场人想要获得更高的安全感,在职业和工作的选择上,应努力离市场更近、离资源更近、离结果更近、离价值创造更近。在职业发展路径上,应聚焦细分领域,积累更多的职业价值积极信号。同时保持开放心态、提升学习能力,成为高适应力的 " π 型人才 "。
人力资源管理智库 "HRflag" 的执行董事唐秋勇同样认为,个体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组织则需要提供鼓励成长和创新的环境,共同协作打造稳固且可持续的职场安全感。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