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展 03-25
女生数学不如男?是你对女生对数学研究有误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前段时间我刚刚聊过王虹,有的家长感觉又被激发起来了,跟我吐槽 , 他读小学的女儿 , 课堂上的数学反应比班上男生慢,好像也没什么好胜心 , 不想去参加数学竞赛 , 这样的女孩 , 是不是就不适合学数学呢 ?

其实 , 的确没有必要所有的孩子都去学数学 , 但是 , 是不是课堂上反应不如男生 , 竞赛成绩不如男生 , 就一定不适合继续学数学 , 未来从事与数学相关的工作呢 ?

还真不一定。

我作为一个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三 , 前后十年 , 一直待在各类竞赛班里 , 后来又读的数学专业的男生 , 还是可以聊聊这个话题的。

王虹她代表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非竞赛的女生。人家成了数学大师,我现在虽然不能说是数学的门外汉,和王虹相比,那真的是门径都没有入,差得很远。

说一个不太严格的结论,当时和我同行的大多数竞赛生,男生居多,他们大都没有从事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学术研究,甚至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不要说去跟王虹比,跟我比都已经离数学很远了,但是他们当时还有相当多比我还优秀。

可能这是死亡者偏差,我们并不是说,做竞赛的一定不适合数学研究。

也有很多数学大师是一路竞赛过来的,例如获得菲尔兹奖的华裔数学家陶哲轩,现在的德国数学领域领袖舒尔茨,他们都是当年的 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得主。

但是,至少这两件事它不是完全等同,甚至在我的经验里,还有点负相关。

明天中午的直播,我也会聊聊女生学数学的问题,可以预约

首先,做研究和做题不一样,女生不擅竞赛,不等于不能做研究。

我认识的,高校的数学专业的博导、院长、教授,极少有竞赛生,都是循序渐进来的,甚至大部分在中学时,也未必数学天赋超卓。

考上了数学系,既来之则安之,一步步学,慢慢地成长为教授或博导。这是大部分数学从业者的状态。

看起来,早慧或者是在竞赛中表现突出,跟后来能够从事数学理论研究或者数学相关工作,没有必然联系。

竞赛培训,比较强调刷题,寻求答案。按照标准的、最优的流程,把题做出来。但是,王虹不是竞赛生,她一直都没有追求什么标准答案,而是把自己脑子里天马行空的想法,都思考一遍。这恰恰是跟后来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方法是一致的。(详见历史文章:《》)

第二,竞赛生求赢,未必是对数学本身感兴趣

我记得很清楚,我那个时候打完一个竞赛,最关注的是,我能拿几等奖,我在我们班,我们学校,同时参加竞赛的同学里,我能够排第几名?战胜多少人?

如果赢了,能上黑板、发喜报,我就很高兴。

这是竞赛。

可是真正做理论数学研究,虽然它也需要赢,你做理论研究,发论文要抢在别人前面把这个问题攻克,这当然也是一种赢。

这种对赢的渴望最多不到 3 成,但是在竞赛中,想赢的心态占八九成。

大多数的竞赛生,一旦打完竞赛,卷子都扔完了,不会再去对那个题目有什么兴趣。

真正做研究的最大驱动力恰恰是,这件问题本身它有意思

王虹在未名湖畔画了几百个莫比乌斯环,显然不是为了赢谁,只是对这个很奇特的几何结构有兴趣。

在竞赛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题目,你不可能抱着搞清楚问题的心态去的,那你肯定就赢不了了。

第三,性别差异,导致女生受到偏见影响。

无论是家长、还是女生本身,确实很容易受到性别偏见的负面影响。要想坚持学数学,还是挺难的。

男生和女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的表现,确实不太一样。

我还记得自己三年级第一次参加竞赛时的情形。当然还没有现在打竞赛的风报,老师突然给全班同学发一份卷子。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盲测,我考的成绩特别好。

平常,我数学也不怎么样,很多女生的成绩都比我好。

确实,男生对于这种抽象数学,接受程度的方差比较大。好的特别好,差的特别差。女生则比较平均。

大家水平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同等训练量,同等思考量,那些特别能跳出来的是男生,男生特别容易被 " 看见 "。

可是,做数学工作,只是跳出来没用,你后来未必能够坚持下去。

因为男生容易被看见,女生就会承受压力。

我的一些女同学,小学、初中时,数学都很好。到了高中,再见到时,她就说,自己的数学学不过男生了。其实,她所谓的 " 学不过 ",只不过是,在规定时间,做出难题的能力。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她们就会产生各种畏难情绪。

家长也会这么想,老师也会这么想,整个社会都会这么想。

有时候,这种想法看似也是善意的,好像在给女生减压。

你没关系,女孩子嘛!

你综合能力强,数学未必要学得好。

作为一个女孩的爸爸,我如果不克制自己,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出这些话。

在这些好心的暗示下,王虹这样的女数学家能成长起来,确实蛮不容易的。

至于,普通女生应该如何面对数学的学习,我是这样思考的。

不能给太大压力,期许特别高,但又要保持她对数学的接触。她未必一定要打竞赛,让他多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现在网上的资源很多,我们的教育减法项目,也会给孩子很多这样的机会去接触数学,挖掘她们的职业兴趣)。

明天中午的直播,我也会聊聊女生学数学的问题,可以预约

女生一旦过了一定的门槛之后,她的韧性会发生重大作用。

我的同学里面,学术研究做得最好的,也是女生,美国大学的教授。

她也不是竞赛生,只是一路高考过来。性格文静,也不像一些数学竞赛生那样,表现得张扬外放,老想跟人分享。

她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反倒走得稳,走到了学术的核心领域。

当然,我们不能鼓励数学不错的女生,每个人都幻想像王虹这样能够解决世界级难题。

即便是专业的数学工作,中间还有很多有创造性的,但也需要稳扎稳打的工作岗位。现在大厂里的数据分析师,甚至人工智能领域,也有不少女生在里面做得不错。你只要在某一个小算法上有一个小的突破,这就够了。

我们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真正能做顶尖贡献的,能够领先人类几百年的,可能上亿人,才能出一个。

如果我们的数学能力能够达到大概 1%,就已经可以能从事这类工作了。

在 1% 这个维度上,男女没有什么差别。

王虹以及王艺霖(美国塞勒姆奖 Salem Prize2024 年度获奖人)等中国优秀女数学家的出现,告诉我们,只要能够给女孩子机会,她们即便是作出前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亿分之一的伟大贡献,也是有可能的。

对于家有女孩的家长,我的建议就是这样,压力不要太大,给她一个接受数学的机会,等待她慢慢对数学产生非竞争性的、非考试性的兴趣,再去做判断。

明天中午的直播,我也会聊聊女生学数学的问题,可以预约

_____长期主义_____

这两年,我通过不断的职业访谈,积累了已经将近 100 人的各领域的专家团队,对于长期主义的父母来讲,这就是一个庞大的专家朋友圈。

我们已经打造了各个不同能力维度的大概三四十个不同的项目化学习场景,以后每年还会增加 10 个,几年之后就是 100 多个了。

我们做的这些努力,都是在帮助孩子去寻找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并且在找到方向后,能够真实接触到行业内部人士,并确认自己的方向。

我相信,只要每个家庭坚持十年,把精力从吼孩子做作业,逼孩子刷题,转移到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上,孩子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优势,都能在 18 岁时,说出那句:" 我就要干这个,其他的事情我不要干 ",如同刘家琨老师一样,我不要学医,我要搞艺术。

诚邀你一起细读两本书:《职业生涯规划》和《多元智能新视野》。其中,前者还是北师大心理学院的大学教材。

前者是建立人生设计的理论框架;后者是重新定义智能,放弃对单一智能(应试能力)的迷恋,给孩子更多选择空间。

第二,我们应该真正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在孩子未成年前,对未来,对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有所预期,对家庭财务安全有基本了解。为孩子成长铺平道路,也为退休后不拖累孩子铺平道路。

所以,我们还要读那些对未来有见地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还有金融专家的学术著作:

《复盘》:复盘日本过去消失了 30 年的权威经济学著作,让我们看清未来;

《非理性繁荣》和《非凡的成功》:规劝大家不要随随便便投资,把孩子未来发展的基础亏掉。前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的著作,后者是已故的耶鲁大学金融教授大卫 . 文森的著作,它被誉为普通人投资的宝典。

如果你的孩子刚好处于 3-12 岁,未来所面临的,一定是长达 10 年复杂多变的时代。

我们马上开启自我成长的路径

一起研讨如何改变应试的思维模式

放下焦虑

回到初心

为孩子寻找一条通往幸福之路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数学 竞赛 菲尔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