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汽车 03-25
科技巨头终入场,华为要如何布局人形机器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今年 2 月,华为提交的 "MATEROBOT" 商标申请引发行业震动,其布局人形机器人的野心浮出水面。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技术的突破,人形机器人逐渐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作为中国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华为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今年 2 月,华为提交的 "MATEROBOT" 商标申请引发行业震动,其布局人形机器人的野心浮出水面。然而,深入分析华为的研发路径、战略定位与合作伙伴生态后可以发现,华为的 " 入局 " 并非亲自下场造机器人,而是以技术赋能者的角色,构建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智能生态。

 

图片来源:华为官网

从实验室到生态:华为的机器人研发路径

华为对人形机器人的探索并非心血来潮。早在 2009 年,华为 2012 实验室与中央研究院便已启动工业机器人及控制系统的研发,积累了视觉识别、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2020 年后,华为开始尝试将工业机器人技术转向通用型人形机器人领域,三年内迭代了三代原型机。然而,华为最终选择将视觉技术团队划归至车 BU 部门,同时将机器人硬件研发任务转移至子公司极目科技,自身则聚焦于 " 机器大脑 " 的构建。

这一战略调整的背后,是华为对自身优势的清醒认知。人形机器人涉及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复杂硬件,重资产投入风险高、周期长。相比之下,华为在算力、大模型(如盘古)、操作系统(鸿蒙)等领域的技术积淀更符合其 " 轻资产、强生态 " 的商业模式。正如华为内部会议所强调:" 未来 3~5 年,华为的核心是赋能机器人行业,而非直接下场制造硬件。"

极目科技:华为机器人硬件的 " 孵化器 "

尽管华为选择以生态赋能为主,但其并未完全放弃硬件布局。2023 年成立的极目科技,承担了华为人形机器人硬件研发与产业链整合的重任。极目科技位于东莞塘厦镇,总投资 72 亿元,规划建筑面积 204 万平方米,目标直指 " 卡脖子 " 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2024 年 11 月,极目接手华为内部机器人硬件业务,并吸纳数百名原华为研发人员,由资深技术专家李建国主导,以避免盲目扩张对生态平衡的冲击。

极目的定位清晰:一是通过联合央企、国企孵化关键零部件技术;二是为合作伙伴提供硬件方案设计、降本咨询等服务。例如,在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中,极目负责对接供应链,评估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成本控制方案。根据华为内部测算,人形机器人硬件成本中,伺服电机与驱动占比 25%,传感器与芯片占 25%,减速器占 20%,电池占 18%。若初期量产 2000 套,成本仍高达 40 万 ~60 万元,远超 20 万元的家用市场门槛。因此,华为明确将工业场景(如汽车总装、能源巡检)作为初期落地重点,逐步向医疗、教育等民用领域延伸。

生态赋能:做机器人界的 " 英伟达 "

华为对人形机器人的野心,本质是一场 " 大脑革命 "。此前在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上,公司释放明确信号:将依托盘古大模型、鸿蒙系统及云计算能力,打造全球具身智能产业的 " 创新中心 "。这一战略与英伟达在 AI 算力领域的定位异曲同工——通过提供底层技术平台,吸引硬件厂商接入生态,共同做大市场蛋糕。

技术底座:从 " 大脑 " 到 " 小脑 " 的全栈能力

华为的差异化优势在于打通机器人从决策到执行的全链路。与阿里、百度等企业聚焦认知推理类大模型不同,华为更注重运动控制、实时交互等 " 小脑 " 能力的开发。例如,通过鸿蒙系统连接机器人的微控芯片,实现手臂动作的精准调度;借助盘古大模型优化传感器数据与运动指令的匹配效率。这种从 " 大脑 "(决策)到 " 小脑 "(控制)再到 " 肢体 "(执行)的全栈技术,能够形成更高的行业壁垒。

开放生态:联合车企与硬件供应商

华为对硬件供应链持开放态度,与特斯拉供应商、国产厂商均保持合作。2024 年,华为具身智能中心与乐聚机器人、拓斯达、兆威机电等 16 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涵盖执行器、传感器、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例如,乐聚机器人基于华为鸿蒙系统开发了国内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 夸父 ";宁德时代、昊志机电、禾川科技等企业则分别提供电池、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部件。这种 " 联合研发 + 生态共享 " 的模式,既能降低华为的投入风险,又能加速技术迭代。

挑战与未来:从工业场景到家庭蓝海

尽管华为的生态战略前景广阔,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成本控制是首要难题,即便联合赛力斯量产 2000 套,单价仍难低于 40 万元;技术成熟度方面,通用型机器人需 7~10 年的数据积累与模型训练;市场需求则需从工业场景向家庭护理、教育等民用领域逐步渗透。

对此,华为制定了明确的阶段性目标:

2025 年:实现工业机器人全行业突破,鸿蒙与盘古大模型完成生态适配;

2030 年:支持千行百业的系统模型成型;

2035 年:推出全场景通用型人形机器人。

这一规划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2023 年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继出台扶持政策。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2030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 380 亿元,销量突破 27 万台。华为若能在 " 大脑赋能 " 领域占据先机,有望复制其在 5G、智能汽车领域的成功,成为全球机器人生态的核心主导者。

结语: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华为入局人形机器人,表面看是商标注册、合作签约的技术性动作,实则是一场围绕 " 生态霸权 " 的长期布局。通过将自身定位为 " 技术底座提供者 ",华为既规避了重资产风险,又卡位了未来智能终端的核心入口。正如其在智能汽车领域 " 帮助车企造好车 " 的逻辑,华为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同样选择了一条 " 慢而深 " 的路径——用十年时间打磨技术,用生态绑定合作伙伴,最终在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掌握话语权。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或许将重新定义全球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格局。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华为 机器人 浮出水面 产业链 传感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