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5 日晚间,海底捞发布了 2024 年业绩报告:总营业收入 427.55 亿元,净利润 47.08 亿元,翻台率 4.1 次 / 天,接待顾客 4.15 亿人次。
业绩虽然有不少亮点,但也有隐忧:增速放缓、副业押宝失败,员工成本创新高,加盟模式试水考验,以及前段时间的外滩门店 " 小便门 " 事件造成千万元赔偿。这一赔偿金额甚至是中国餐饮业有史以来最高的赔偿纪录。
主业收入微增 3.1%,副业走 " 题海战术 "
根据年报,海底捞去年实现总营业收入 427.55 亿元,同比增长 3.1%;净利润 47.08 亿元,同比增长 4.6%;核心经营利润为 66.24 亿元,同比增长 18.7%。
2024 年,海底捞虽然营收净利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下滑。对比 2023 年的数据来看:收入 414.53 亿元,同比增长 33.6%,净利润 44.95 亿元,同比增长 174.6%。2023 年海底捞甚至创下了成立三十年以来的最好成绩。
要知道,海底捞此前陷入亏损危机,2022 年业绩才扭亏为盈,经历 2023 年的高增长后,去年的业增长明显乏力。
分业务来看,海底捞餐厅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 94.5%,是主要收入来源,达到 403.98 亿元,同比微增 2.9%,主要受益于餐厅翻台率提升,2024 年海底捞的翻台率达到 4.1 次 / 天。去年累计接待顾客 4.15 亿人次,同比增长 4.5%。
外卖业务收入从 2023 年的 10.42 亿元增加 20.4% 至 2024 年的 12.54 亿元,主要归因于 2023 年下半年开始的一人食精品快餐业务所产生的收入。
由于主业火锅业务增长乏力,并且市场竞争激烈,海底捞也和其他餐饮企业一样,试图开创第二增长曲线。在这方面,海底捞走得是 " 题海战术 "。
2024 年,海底捞启动 " 红石榴计划 ",孵化和发展了 11 个子品牌,包括 " 焰请烤肉铺子 "、" 火焰官 "、" 小嗨火锅 " 等覆盖正餐、简餐、快餐不同消费场景的餐饮品牌,共计开创 74 家门店。根据年报,其他餐厅经营收入 2024 年达到 4.83 亿元,同比增长 39.6%。
海底捞方面曾对计划有过解释:" 红石榴 " 寓意海底捞发展多品牌及创新业务的战略意图,让各品牌像石榴籽一样颗颗红润、粒粒饱满,紧密相连。
寓意很好,但是现实却不理想,餐饮企业做副业并不容易。海底捞此前就有不少失败的 " 押宝 " 经历,例如冒菜、水饺、粉面等赛道,基本上什么火开什么,但其中很多品牌存活时间不到一年。
翻台率提升至 4.1 次 / 天,员工成本创新高
翻台率与一家餐厅的营业额直接挂钩,2024 年海底捞在翻台率上卯足了劲,也确实将翻台率提升至 4.1 次 / 天。具体来看,一线、二线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翻台率都有所提升。
截至 2024 年年末,海底捞会员人数已超过 1.89 亿人,年度活跃会员数超过 0.52 亿人,较上年提升 8.8%。为了吸引和活跃会员用户,海底捞去年增加了多项黑海会员权益,包括快速排队通道、专属徽章、专属线下活动等。
从年报来看,这家以 " 服务好 " 著称的火锅店还在不断加码服务,提升门店质量,例如赋予大区经理产品决策权,通过 " 三张表 " 和 " 四色卡 " 等工具监督门店表现;引入 AI 智能餐后评价系统,围绕产品、服务、卫生、环境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改进。根据披露,去年门店跟进回访率超过 88%。
从 2024 年年末开始,海底捞推行专属客户经理工作,提供一对一的专属服务。同时,鼓励优秀店经理和员工多劳多得。
根据年报,不断 " 卷服务 " 的海底捞也拿出了 " 真金白银 ",员工成本和占比再创新高。2024 年,海底捞的员工成本(包括薪金、工资、津贴和福利)同比增长 8.2%,达到 141.13 亿元,占总收入的 33%,公司在报告中表示,主要原因是提高了员工的整体薪资福利水平,并增加了某些岗位的人员。
虽然海底捞在服务上花费不少,但在去年却被消费者频繁吐槽 " 服务降级 ",例如部分美甲开始收费、菜量减少、赠菜没有 " 份量 " 等。
即使在服务上费了心思,但是服务质量是否提升,还是要消费者来评判。同时消费者需求总在变化,性比价、质价比是当前的主流趋势,海底捞除了服务好,或许还需要让更多消费者觉得很值。
首次披露加盟业务,关闭 19 家自营店
2024 年,一直以自营为传统的海底捞首次启动了加盟模式,目前完成了 13 家加盟餐厅的审核与落地。海底捞表示,下沉市场展现出对加盟模式的强劲需求,超过 70% 的加盟申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其中包括不少县级城市。报告期内,该业务实现收入 1670 万元。
加盟模式有利于门店的进一步扩张,能够覆盖更多的市场范围,尤其经常作为餐饮企业的惯常打法,但也带来了品牌一致性、管理监督、供应链管理加盟商选择和支持以及财务风险等一系列挑战。
尤其是海底捞的服务比同行要更复杂、精细,考核环节也更多,如何在加盟模式中也能维持高标准的服务质量,这对企业来说管理难度不小。
海底捞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没有大规模开放加盟店,加盟条件相对高。海底捞要求加盟商具备多店发展的财务基础,最低资金门槛为 1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可达 1 亿元以上。
另一端,海底捞自营餐厅数量却在减少,2024 年共有 1355 家自营门店,较去年减少了 19 家,反映出企业也在有意识地 " 降本增效 "。
2024 年,海底捞在门店类型上玩出花样,推出包间店、亲子主题店、夜宵主题店以及与大型企业合作的企业店等不同形式特色场景店。
结合近期的外滩门店 " 小便门 " 事件,让海底捞品牌形象受损,同时预计赔偿消费者 1500~1800 万元。根据海底捞当时的声明,企业明显 " 懵了 ",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其实该事件就发生在新开设的包间里,这也暴露了创新扩张与基础管理间之间的失衡。
创新如何守住基础红线?这将是海底捞乃至整个餐饮行业穿越周期的必修课。
(责任编辑:孟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