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国培计划 " 第二十期全国小学优秀校长高级研究班研学实践活动走进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院长陈锁明,详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下称《纲要》)指引下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他指出,一些地方对 " 课间 15 分钟 " 理解有偏差,不是非得运动,可以休息。
一些地方对 " 课间 15 分钟 " 理解偏差
《纲要》提出:" 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 2 小时。"
陈锁明指出,春季新学期各地在落实 " 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 2 小时 " 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 课间 15 分钟,国家政策讲的是休息,没有讲一定要运动,有的地方理解有误走偏了,一定要让学生出来运动。" 其实,"15 分钟课间 " 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后休息、转换环境," 眼睛看看远方、聊天、玩耍,哪怕静静地坐着晒太阳都可以,非得让运动理解就有问题了,理解偏了对学校和孩子就成了‘折腾’。"
教育普遍问题:超前、超速、超量、超度
陈锁明指出,目前的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 " 四超 " 问题——超前、超速、超量、超度。
教育迫切需要 " 慢 " 下来,陈锁明用四个字总结基础教育应有的节奏:" 幼儿园玩、小学慢、初中宽、高中活。"
传统课堂也迫切需要改变,陈锁明将旧课堂总结为 " 五鸭模式 ":" 赶鸭子 " 把学生赶进课堂;" 填鸭子 " 塞各种知识;" 烤鸭子 " 刷题考试;" 分鸭子 " 按成绩分等级,优等鸭子、一般鸭子、差生鸭子;" 板鸭子 " 最终培养出模式化、没有问题、没有创意的学生。
" 课堂不改革,适应不了新时代,培养不了国家需要的人才。" 陈锁明表示,拼时间、刷题、比较是旧教育的 " 三大法宝 ",对孩子成长都不利,所以要改革。评价方式要变化,走向表现性、增值性、发展性、过程性评价,教育不是做鉴定。
基础教育不必 " 高大上 " 应回归基础
教育一直提倡孩子的全面发展,但什么叫全面发展?
陈锁明认为,在基础教育领域做好 " 系列一 " 就是全面发展:一生的爱国情怀;一辈子良好的习惯,做人、做事、思维的习惯;一项运动技能,一辈子健身;一项乐器,有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写一手好字、写一手好文,我手写我心;一辈子的科学思维,理性看待世界;一个良好的心态,没有好心态价值观也好不了。
" 基础教育不必天天喊高大上的口号,只需回到‘基础’,基础打牢了,就是在培养好的孩子。" 陈锁明强调,基础教育就是夯实做人的基础、走向社会的基础、身心健康的基础、学习力的基础、和谐的基础。
未来可能:小班化教学 师资学历提高
师资方面,我国存在教师学历及素养低、音体美科学等学科老师奇缺等问题。
陈锁明介绍,目前我国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仅为 5% 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 50% 以上,德国、芬兰等国家更是达到 100% 研究生学历。
因此,接下来将会在提升教师学历上做大文章,达到《纲要》提出的 " 到 2035 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
《纲要》提出,优化各级各类学校师生配比、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 2 至 3 岁幼儿等。
陈锁明解析,中国教育正在面临人口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纲要》指明了教育应对方向,未来可能出现师生比调整、小班化教学、小学开办幼儿园等变化。
教育改革 激发活力
陈锁明指出,教育强国建设是为了系统解决教育中一系列的问题,目的是让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接下来教育会进行一系列改革、激发活力。
绩效观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防止和纠正 " 分数至上 " 等偏差;有序推进中考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均衡派位招生试点;高考改革重点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考查。
中高考命题也发生巨大变化,从考知识转向考能力和素养、解题转向解决问题;要求学生有 " 五大能力 " ——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
陈锁明强调,优秀校长一定要养成读文件的习惯,读懂、读通、读出文件每句话背后的内容和逻辑,才能对教育理解透彻,才能落地。
文|记者 蒋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