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 科技】2025 年,人形机器人从科幻电影中的虚构形象,真切地走进了现实生活。在蛇年春晚的舞台上,一群身着花棉袄的机器人欢快地扭起 " 秧歌 ",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人形机器人这一领域。
如今,众多行业巨头纷纷投身其中,围绕人形机器人展开的激烈竞赛已然拉开帷幕。英伟达更是早已敏锐捕捉到这一新兴赛道的巨大潜力,欲将人形机器人领域打造成公司市值增长的下一个万亿级突破点。
与此同时,手机厂商们不再满足于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激烈竞争,凭借在智能交互与硬件制造方面积累的优势,纷纷将目光投向机器人新赛道。车企们也不甘落后,纷纷将人形机器人设为 " 下一站 "。 此外,在 AWE 2025 上,海尔智家、追觅科技、石头科技等多个家电企业也带来了机器人产品。
对此,CNMO 推出 " 人形机器人 ' 新事重重 '" 专题报道,本文将和大家讨论的是 " 车企加码人形机器人 "。
随着电动化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价格战与技术内卷不断压缩车企的利润空间。在此背景下,车企们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人形机器人领域似乎成为了新的目标。
角逐人形机器人赛道
目前,全球已有多家车企跨界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如小鹏、特斯拉、蔚来、小米、奔驰、奥迪等。
特斯拉无疑是进展最快的车企之一。2022 年 10 月,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原型机首次正式亮相,它重 73 公斤、高 1.72 米。特斯拉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工厂搬运、浇水植物、移动金属棒等场景的视频。马斯克当时表示,公司目标是尽快制造出有用的仿人机器人,最终将生产数百万台 Optimus,并且预计成本将远低于汽车。
马斯克甚至认为大众对 Optimus 的需求会超过汽车,未来机器人的数量可能是人类数量的一半,长期来看,特斯拉未来的价值可能会来自于 Optimus。今年 3 月 21 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发视频称,擎天柱今年将进入试生产阶段,特斯拉计划生产 5000 台擎天柱机器人,已订购 1 万至 1.2 万台组件,目标 2026 年达 5 万台。
小米也在较早的时候就布局了人形机器人赛道。2022 年,小米推出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也叫 " 铁蛋 "。铁蛋身高 177CM、体重 52KG,由小米机器人实验室全栈自研完成,小米官方将其称为 " 更像人的机器人 "。当时小米 SU7 仍处于早期研发阶段,但小米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看好可见一斑。雷军也表示未来会加大在人形机器人上的关注。
其他国内车企也不甘落后。去年底,小鹏汽车发布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Iron 艾伦 "。该机器人以仿人结构设计为特点,身高达到了 1.78 米,体重 70 公斤,并配备了 62 个主动自由度,使其动作更加灵活自然。奇瑞汽车则联手一家 AI 公司共同研发了人形机器人 Mornine,其一大亮点是能够准确地理解人类语言交互意图,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策略和语言输出。
去年 11 月,长安汽车表示,公司未来五年内计划投入超 500 亿,布局海陆空立体交通方案和人形机器人领域,2026 年前推出长安飞行汽车产品,2027 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比亚迪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也早有迹可循,2023 年 8 月,比亚迪入股了智元机器人,成为其股东之一,认缴出资额为 191.497 万,持股比例达到 3.76%。
跨界的底气在哪?
从以上动作可以看出,车企对于 " 人形机器人 " 这一赛道的布局速度之快令人瞩目,但这一举动似乎偏离了汽车制造的主业,究竟是跟风炒作还是真有前景?CNMO 认为,跟风的可能性不大,车企造车本就投入巨大,若仅为跟风而分出大量精力,显然得不偿失。每个车企都会根据自身能力在市场上展开竞争,既然投入如此巨大,肯定是看好这个赛道前景,并且对自身发展有益。事实上,汽车和人形机器人具有 " 关联性 "。
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先技术成果,为人形机器人 Optimus 的研发提供了有力助力。Optimus 能够依靠类似的智能决策算法,在复杂环境中自主判断并执行任务。例如,在展示中它可以凭借自身的平衡能力在覆盖着护根物的山丘斜坡上稳健行走,不需要依赖视觉系统,这背后离不开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中对姿态控制、平衡调节等算法的积累与迁移应用。
此外,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可以实现技术同源,将车端算法复用到人形机器人上。庞大且成熟的供应链优势,将使企业快速获取制造人形机器人所需的零部件如芯片,大幅降低采购成本和周期。人形机器人可以广泛应用于智慧工厂,这已经部分成为现实,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人工成本。
总之,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并非简单的跨界试水,而是一场基于技术同源性与产业链协同的战略转型。通过复用自动驾驶技术与汽车供应链资源,车企将得以快速切入这个万亿级市场,并构建由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组成的生态网络。当然,这一成功与否,将取决于车企能否突破成本与技术瓶颈。
技术为王
在 2024 理想 AI Talk 上,理想汽车 CEO 李想回应是否会做人形机器人时表示,概率上肯定是 100%,但节奏不是现在。他认为,如果连 L4 级自动驾驶汽车都解决不了,更难以解决更复杂的人形机器人问题。因为车是个无接触机器人,而且道路是标准化的,包括道路上的提示和参与者都是标准化的,并且每个人都受交通规则的训练,这已经是最简单的机器人场景了,如果车都没法实现,其他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也会非常有限。李想的言论表明,车企造人形机器人是在造车的基础上,若连车都做不好,人形机器人更是无从谈起。
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也是其大规模普及的一大障碍。马斯克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成本至少要控制在 2 万至 3 万美元之间才能实现量产,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的降本之路还有一段路要走。对于大部分还在持续亏损的新造车企业来说,这将构成较大的资金负担。
同时,在何小鹏看来,大模型数据的积累,会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一个门槛,其中涉及的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要远高于汽车产业。" 人形机器人的数据门槛远高于汽车,两者都面临数据来源的挑战,汽车通过驾驶员日常行驶能自然产生海量数据,但人形机器人内部并没有人。"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如果研发能力强,自动驾驶技术做得好,溢出一些技术做人形机器人,这是可行的。但如果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还没做好就直接研发人形机器人,大概率不会成功。
写在最后
总之,人形机器人赛道充满机遇与挑战,车企们能否在这片新蓝海中乘风破浪,让我们拭目以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