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大学 03-27
源码资本陈丹丹:一个好的CEO,要有20年的战略远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在商业浪潮中,我们常被表象的繁华所惑。

什么才是一个创始人、CEO 的稳定内核?

前不久,在混沌的讲台上,源码资本执行董事陈丹丹以一堂深刻而务实的课程,剥开层层认知迷雾,用 " 洋葱模型 " 揭示了答案。 

陈丹丹专注于 95 后消费领域多年,代表的投资项目有 PMPM、每日黑巧、BlankME、兰、王小卤、MOODY 等。她将人的成长与组织的发展解构为三层:外层的背景与经验指向过去,中层的系统性思维与自我反思力决定当下破局的能力,而内核的底层驱动力则锚定未来的方向。

这一模型不仅对个人认知有所启发,更能为企业发展厘清方向。

她说:" 很多时候以为自己抓住了主要矛盾,但是并没有掌握它的时效,有时候我们能看见三年的动向,但未必就能看见五年或十年。而一个好的 CEO,需要有做 20 年战略的远见,这就需要抓准时间状态。"

以下为课程分享精华笔记:

我的 " 洋葱模型 "

在与同行沟通的时候,我发现尽管身处同一行业,但对很多事情的判断都很不一样,因此我决定构建一个模型,通过这个模型,让大家达成共识。

这个模型是我在 2020 年总结出来的。五年以来,我不断优化这个模型,如果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它还需要调整,可以在此基础上做自己的优化,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我称这个模型为 " 洋葱模型 "。最外层是背景和经验、中间层是核心能力,内层是底层驱动力。背景和经验类似于写在简历上的东西,也是 HR 在面试时会了解的内容,它的局限在于是静态的,指向过去的。但人一直在发展进步,两个同样是清华毕业的学生,即使做同一岗位也无法发挥同等的作用。因此在这个基础上,中间层和最内层就体现出其价值。

中间层最重要的是系统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系统性思维指向一个人做战略的能力,它有两点重要特质:

一、识别和解决主要矛盾。你是否能看到系统里的主要矛盾?比如公司发展得好不好与行业环境息息相关,如果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对公司的影响是直接而迅速的。这时候,你能不能把行业和公司联系起来,从中找到主要矛盾?再比如,当前 AI 对各行各业的冲击都很大,如果你可以找出它与你的公司之间的关联性,就意味着你拥有更大的系统眼光。

二、准确的时间状态。对于一个系统,你是否有能力推演出它的时间维度,比如说五、六年前在杭州疯狂买房的大厂高管,如果三年后选择卖就是一个很正确的决策,而如果囤到今天再卖,这个决策就有一定的偏差。

为什么时间维度一旦拉长,决策就会产生偏差?因为很多人倾向于做线性外推,很多时候以为自己抓住了主要矛盾,但是并没有掌握它的时效,有时候我们能看见三年的动向,但未必就能看见五年或十年。而一个好的 CEO,需要有做二十年战略的远见,这就需要抓准时间状态。

如何评判一个人的系统思维能力

那怎么评判一个人的系统性思维呢?

假如一个公司刚起步做投资,需要招聘一个人,这个人在之前的公司成绩很好,但可能是因为平台本身好,或者运气很好,因此在面试的时候你要判定他的核心能力。

我的经验是,首先可以问他 " 你怎么制定战略?你的战略是什么?哪些事情会影响你的战略?" 然后观察他的思考范围在多大的系统里。如果一个人认为他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几十个,这意味着他很难同时权衡,如果他认为只有一个,这也不合适,因为说明他没有把事情想得很清楚。

其次,你还可以让他点评一下当前某个热点新闻,通过他对事件的思考判断他的思考深度。

另外,系统性思维能力强的人往往有某些相似的表征。比如他们能把两件不相关的事情总结出共性。这说明他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能够精准地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里发现规律。

除此之外,对方如果推演主要矛盾的方式非常线性,也说明其系统性思维欠佳。一个人是否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有清楚和长远的规划非常重要,因为有时候一个小的变量就会引发很大的变化,如果思维模式是线性的,就容易有风险。

我们来看几个具备系统性思维的公司案例。比如可口可乐公司辐射至全世界各个国家,产品种类也很多。在我们的印象里,这么大规模的公司应该会有很复杂的战略,但其实非常简略,三行英文加一张图表就说清楚了。一句话就可以把战略解释清楚是很强的能力,这意味着公司非常清楚自己的主要矛盾。所以战略制定其实无需过于复杂。

特斯拉也是一个优秀案例。2006 年,埃隆 · 马斯克就发布了他的秘密宏图,并将其贯彻到接下来十多年的商业运营中。其中包括:一、开发一款高性能电动跑车;二、用跑车的收益开发一款低价的电车;三、推出更大众化、更实惠的电动跑车;四、提供零排放的电力解决方案。多年以来,他将这四点战略宏图一直执行到现在,于是就有了现在我们熟知的特斯拉。

可口可乐的案例展示了大公司如何在空间维度上制定战略,特斯拉的案例展示了大公司如何在时间维度上制定战略。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些企业家都是天才,所以才能有超高的系统性思维,但其实它是可以学习和提升的,因为它归根结底是一种技能。

自我反思力决定个人成长

什么是自我反思力?它是一个人能够面对自己内心的能力,是对人性的洞察。反思能力强的人,能够拨开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自己觉得自己「应该」是什么样的自我评价,看到当下真实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且能坦然跟别人分享。

我发现很多人其实都不清楚自己真实的样子。

首先,你在反思的过程中会被他人的评价或心中理想的形象影响。另外,人一旦审视自己,就会忍不住批判自己。我们需要做的是,第一步打开自己,第二步看见自己,第三步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之后你就拥有了成长性思维,这类似于积极心理学,让你充满自信,从而打开自己、接纳自己。只有足够理解自己,才能真正理解他人。

一个人的成长速度代表着他的潜力,很多时候在学校里不起眼的人,往往依靠飞速的成长取得令人惊讶成就。

要看到自己,就要做到每次产生评判的时候学会放下和接纳。这其中关键在于你首先要打开自己,比如当你跟投资人聊天的时候,对方肯定希望你是一个全然打开的状态,这样才能营造出大家都愿意交流的环境。

很多时候我们在与别人交流时,围绕着天气、八卦这些话题都不算深度交流。当话题的触角伸进对方不舒适的地带时,才算是走进了内心身处。如果你能在两小时的面试时间里让对方打开心扉,敏锐地捕捉到对方不愿意触碰的话题敏感带,并让对方感到安全,就能建立深度的信任。这对我们看见自己和接纳自己同样有一定的帮助。如何学习这项能力?一、读名人自传;二、看顶级的商业采访。看采访时重点关注对话是如何进行的、对话的氛围如何,长此以往就能提升我们问问题和引导话题的水平。

如何理解底层驱动力?

很多年前,亚伯拉罕 · 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有两点提醒:一、需求有递进关系。因为只有当最底层的需求被满足之后,才有机会一层一层地往上解锁。二、需求之间相互包含。上一级需求包含着下一级需求,比如有社交需求的人也会有生理需求,一旦这个人生活水平下降到温饱线以下,他也会回归到将生理需求作为最主要的需求,而暂时性忽略更上层的需求。

这就好比一个有社会理想的公司同样要有收益,即使做公益也不能把所有利润全部捐出去,因为利润需要维持公司继续完成使命。因此,千万不要认为几种需求之间是互斥的,其实它们有很强的关联。

企业与我们人类一样,也会经历生存阶段和生活阶段,只有满足下一层的需求才能向上发展。将马斯洛需求理论对应到企业的发展中,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生意阶段、产业阶段、事业阶段和天命阶段。

首先是生意阶段。这是企业的起步时期,它最大的需求是在商业丛林中存活下来,此时恐惧是最大的驱动力,因为随时可能会死掉。在这个阶段,赚钱是最大的目的,因此战略往往随着短期的情况不断地作出调整,长期的战略容易施展不开。

其次是产业阶段。公司完成了初始的积累之后就会向产业阶段发展,很多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公司不再把利润作为最高指标,而是一心想着扩展公司规模,提升公司的估值,想要做行业的龙头。同时,公司的 CEO 也会提升个人需求的层次,想要认可和尊重,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 " 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 "。

接着是事业阶段。这一阶段的公司可以制定长期的战略,因为发展到一定规模意味着公司有着更宽阔的视野,对 CEO 而言,赚钱逐渐从目的变成手段,公司有了清晰的使命。在这个使命驱动下,公司的生命长度很可能大过创始人个人生命的长度,这个时候的创始人的生命状态,对应马斯洛需求层级的 " 自我实现 " 的阶段。比如有一家户外品牌的公司,名叫巴塔哥尼亚(Patagonia)。它原本是私有化的公司,但公司 CEO 在八十岁的时候把个人以及家族持有的股份全部捐给了一家慈善基金。因为此时的他明白,公司发展的长度已经远超他个人,人的肉体会消亡,而公司可以代替他继续完成使命。因此很多公司到了这个阶段时,自我价值的实现已经远超个人经济利益了。

这三个阶段可以概括所有公司的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之内,公司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会有调整。诚然,基本上所有人创建公司都是为了赚钱,但正如巴塔哥尼亚的 CEO 所说,起初肯定是为了利益,但在做的过程中,一个更大梦想的种子就会发芽,于是就产生了 " 企业的使命 "。

在我看来,这三个阶段之外还有一个阶段,我叫它 " 天命阶段 "。一些人生来就有极高的使命感,比如佛陀、老子、特蕾莎修女等。佛陀抛弃王子身份,抛弃金钱和名利,去参悟人类的幸福所在。对一家企业来说,企业的 CEO 如果把企业作为实现使命的渠道,就会达到这一层级的状态,它的存在不为个人创益,而是带领着人类朝更光明的方向行进。

那么,除了从马斯洛需求的角度理解底层驱动力,它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我认为其中关键影响之一是 " 连接 "。比如我和我的家人是一体的,我家人的利益和我的利益息息相关;再比如我和我的公司是一体的,我与我的公司荣辱与共。这些都是 " 连接 "。在你不断地与他人产生连接的过程中, 如果你将他人都视为与自己相关的人,就会产生让人感受到 " 利他 " 的温暖,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人要做到 " 小我 " 或 " 无我 " 是靠与他人连接而产生的,连接越少,越容易感到恐惧,因为你会误以为你与他人之间在玩零和游戏。当你的连接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时,才有可能在利己的同时利他。

其实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与我们相关,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只要你存活在社会里就需要与他人相连接。我们看到一个人 " 利他 ",其实是因为他与更多人产生了连接,而一个人 " 利己 ",则是因为他的孤独感和割裂感更强。当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够有利于他人,这份好意一定会返还到自身。

在人生道路和职业道路上,我也只是一名在路上的人,还需要在各个方面不断地提升。正因为我们的人生是正在进行时,所以我们都需要拥有成长性思维,不断地逼近世界的真相。大家都听过一个词,叫 " 万物一体 ",但我们对万物有多大程度的理解?很多人只停留在概念层面。但很多人已经开始去体悟和修炼,一点点地靠近世界最真实的面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懂得万物一体的内涵。

最后送给大家我喜欢的一句话:"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很多时候,道理都懂,但重要的是能否运用到现实生活里,而不只是把它视为存在于书本上的箴言。

点击下方海报,学习完整课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