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7 日,创新药概念股走强,截至当日收盘,信达生物(HK01801)上涨 17.41%,报 45.850 港元 / 股,市值超 750 亿港元。
消息面上,信达生物于前一日(3 月 26 日)披露 2024 年业绩公告。公司报告期内实现总收入 94.22 亿元,同比增长 51.8%。公司称,强劲的业绩表现主要得益于达伯舒(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在内的主要产品保持收入的强劲增长以及新产品的快速放量。
同时,信达生物的年度亏损则为 9463.1 万元,同比收窄 90.8%。亏损收窄主要源于收入快速增长、财务状况持续改善及营运效率提升。信达生物在财报中强调,在 Non-IFRS(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公司首次实现了自 IPO 以来的净利润和 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转正。
在 3 月 27 日举行的业绩会上,信达生物董事长兼 CEO 俞德超针对公司发展提出了 " 三步走 " 的战略规划:在 2024 年实现 Non-IFRS EBITDA 和净利润转正后,公司将 "2027 年产品收入达到 200 亿元 " 作为目标,到 2030 年将 5 个管线资产推入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
" 玛仕度肽 " 减重药预计今年上半年获批
年报显示,在营收结构上,信达生物的总收入主要包括医药产品销售、授权费收入以及研发服务费收入三块,分别为 82.28 亿元、11.00 亿元和 9378.3 万元。
截至目前,信达生物的商业化产品组合已包含 15 款获批产品,其中重点产品包括 PD-1 达伯舒(信迪利单抗),三款生物类似药达攸同(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苏立信(阿达木单抗注射液)以及达伯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与驯鹿生物合作的 BCMA CAR-T(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免疫疗法)福可苏(伊基奥仑赛)等。
信达生物未在财报中披露每款获批产品的详细销售额,仅表示达伯舒等主要产品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新产品快速成长,使得公司产品收入从 2023 年的 57.28 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82.28 亿元,同比增长 43.6%。
随着多条研发管线进入临床后期乃至申报注册阶段,信达生物正在进入产品密集获批的发展关键期。财报称,公司新增五款获批药物,其中包括三款肺癌靶向药、一款血液瘤领域的 BTK 抑制剂。其中,今年 3 月获批的信必敏(替妥尤单抗 N01 注射液)是中国首个、全球第二款获批的 IGF-1R 抗体药物,也是中国甲状腺眼病治疗领域 70 年来的首款新药。
信达生物将 2025 年看作是 " 业务充满增长机会的一年 ",公司预计将上市 " 玛仕度肽 " 和 " 匹康奇拜单抗 " 两款潜在大单品或各自领域的基石产品。特别是全球首个 GCG/GLP-1 双重激动剂 " 玛仕度肽 ",其减重适应症预计将于 2025 年上半年获批上市,而 2 型糖尿病适应症则预计在下半年上市。
此外,信达生物还计划启动 " 玛仕度肽 " 的新Ⅲ期临床研究,包括青少年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及头对头司美格鲁肽 2.4mg 治疗肥胖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
据悉," 玛仕度肽 " 等新药将为慢病领域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更优治疗方案。同时为准备新品上市,信达生物正搭建 CVM(心血管及代谢)领域全方位商业化能力体系,包括营销平台和团队的构建、医保覆盖及多元支付体系等。
俞德超认为,相比肿瘤业务传统的院内销售方式,CVM 商业化会有很大区别,需要有多样化的营销策略以及不同渠道的覆盖,并需要建立良好的 To C(面向消费者)品牌形象。
预计 2025 年研发投入 20 亿 ~30 亿元
信达生物方面披露的业绩演示文稿显示,2024 年公司销售及管理费用从上年同期的 36.01 亿元增长至 48.00 亿元,销售及管理费率则从 58.0% 减少至 50.9%,营销产出及效率有所提升。
交银国际在研报中称,商业化和临床后期管线中,潜在重磅单品 " 玛仕度肽 "、PD-1/IL-2、CLDN18.2 ADC 是信达生物近期研发工作重心,未来 12 个月有多项数据读出值得期待。交银国际建议重点关注 PD-1/IL-2 在多种冷肿瘤上的 PoC 数据以及 " 玛仕度肽 " 多项糖尿病 / 减重Ⅲ期数据。
针对更长期的创新管线,交银国际认为,信达生物聚焦行业前沿的技术平台和针对全球难治性疾病、拥有差异化设计的创新药物分子,包括已授权出海的 DLL3 ADC、双靶点 / 双载荷 ADC、GLP-1 小分子及多靶点抗体肽偶联物(APC),有望成为达成 2030 年新目标的主要贡献。
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信达生物持有银行结余及现金、定期存款、其他金融资产中的结构性产品及投资票据约为 102.2 亿元。2024 年,公司的研发开支为 26.81 亿元。
业绩会上,信达生物管理层表示,2025 年,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大概维持在 20 亿元到 30 亿元之间,主要投入一些一期、二期的项目上,整体费用相对可控,而后续的海外三期临床投入,取决于项目开展进度,有对外授权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可以解决资金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