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如一阵旋风,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也使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需要重新加以评估。
过去,阅读被认为在人的成长中承担着重要功能,甚至被认为是大脑的 " 认知体操 "。但现在,人工智能写作已然成为一股潮流。在亚马逊自助出版系统的青少年和成人当代言情小说电子书畅销榜的前 100 名中,只有 19 本是由真人写就,其余都是人工智能生成。
当我们难以判断阅读材料究竟是人类智慧的积累、还是人工智能兴致所至的产物时,身为教育工作者,又该如何来评判阅读的价值?
阅读的意义与价值已改变," 阅读崇拜 " 还在吗?
对上面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读人工智能写的书,第一不奇怪,第二不管现在有没有,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事实上,人类一直在用自己的智能,创造形形色色的、替代我们自身社会生活和精神发展的产品,并让这些产品逐步占领我们的生活空间。从这个角度看,让机器为人创造精神消费品,大概也可以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必然了。
回望人类历史上前三次技术革命,似乎都没有对阅读产生较大影响。那么,为何当人工智能开始生产精神消费品时,很多人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人工智能生产的产品,对人类来说意义完全不同。之前,通过智能与技术的结合生产的产品,可以部分代替人的感官和四肢,但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心乃身之主,只要不涉及心灵,能替代感官和四肢,让人有更多闲暇去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也未尝不可,甚至这反而证明了人的智能与精神的强大。现在,如果人类连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阅读活动也要开始消费人工智能产品了,自然会开始思考 " 智能 " 与人类智慧的较量。
另一方面,虽然阅读的意义与价值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在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中," 阅读崇拜 " 的心理依旧普遍存在。人们心灵深处还是会觉得,阅读是与贤者智者的心灵交流,是一个向上汲取精神和智慧的过程。如果崇拜的对象变成了机器,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但如果我们也换一个角度去看待人的阅读行为,就会发现,事实上," 阅读崇拜 " 是一个运思和体验 " 让渡 " 的行为,以前我们将这样的权力让渡给某位专家,而今天我们可能会将这样的权力让渡给人工智能。
那么,人为什么会让渡自己的权力呢?是因为我们相信书籍的创造者具有这方面的权威感。换言之,我们其实是将自己运思的权力让渡给了某种权威感;但在人们心目中,机器本身不足以让我们产生权威感。可以说,我们之所以不太能接受阅读由机器创作的作品,其实是对人工智能本身的不了解所致,但大家也可以扪心自问,当你阅读《奇点临近》这本书的时候,对作者雷 · 库兹韦尔又了解多少呢?!
如果这样看的话,我们似乎也可以坦然接受阅读 " 机器作品 " 这个现实了。事实上,现在很多人每天都会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去询问 DeepSeek,希望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或答案,客观上已经不自觉地接受阅读机器作品了。
最好的阅读,是人与读物的精神碰撞
那么,当我们周围充斥着人工智能写出的作品,人们阅读的素材还具有原来的价值吗?这个问题,已经很难用 " 有 " 或者 " 没有 " 来作答了。因为人的阅读需求是多元的,读者与读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
从阅读需求来讲,有些人是需要获取相应的信息,或者在阅读中获得关于某些问题的一般认知,就是将自己认知需求的满足 " 外包 " 给自己选择的读物。也有一些情况下,人是需要读物来提供某些情绪价值,满足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情绪情感需求。在我看来,最好的阅读,是读者真正与读物之间形成精神层面的交流和碰撞。而从读者与读物之间的关系来说,大致也可以分为搜集数据(信息)、寻求答案、构建知识、情感体验和灵魂对话五个类型。
读者与读物之间的关系,除了受到读物本身的影响而外,还与读者自身的素养、见识、阅历、阅读目的密切相关。举例而言,一个受过良好文学训练的读者,大概很难被眼下那些 " 玛丽苏 " 或 " 霸道总裁 " 的 " 爽文 " 所吸引。
而从机器写作的角度看,写作的主体并非是机器本身,换言之,人工智能目前并不会出于其自主的目的自动写作,必须要有自我意识的人给它具体的指令(比如 DeepSeek 的三件套:背景、要求、目的),写作才可能发生。而且,它创作的基本标准和思路也符合当下一般此类题材的具体要求和特征。如果让它创作小说,用专业术语来说,除了满足一般小说对人物情节环境设计的要求外,故事也严格遵守此类小说基本的原型结构。但当我们在阅读此类小说的时候,要清楚地意识到,人工智能不过是人类欲求的 " 达成者 " 而已。
人工智能的写作水平,取决于社会普遍的文学素养
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我们会发现,小时候我们自己给自己编故事的童年游戏或许会颠覆当今的电子出版业——以后每个人不是忙着读别人写的小说,而是在忙着借助人工智能去编写自己的小说,或者,在和人工智能不断对话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故事。将来人们在网上不是转发分享别人写的文章,而是每个人自己新创作的作品。这时候,小说创作的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整个社会普遍的文学素养。
人工智能写作当然也有十分有利于人类的方面,那就是它的巨大算力,除了帮助人们写故事之外,人工智能在搜集归纳整理以及基本逻辑框架构建方面,也可以极大地减轻人类在这些方面的思维负担。
我曾经使用 DeepSeek 在不到 10 秒的时间创作出了一本关于量子力学的科普读物的大纲——即便对于一位对量子力学有一定研究的科普作家来说,如果没有机器的帮助,也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担心网络提供的资源存在科学错误,那么几乎可以随时为自己创作感兴趣的著作。
当然,人工智能的创作并非十分完美,仍然还存在着问题。当我要求它在我擅长的语文教学领域创作一部著作的时候,我发现它虽然非常努力地想按照我的思想去创作,但它的认知上限是目前语文教学研究的中位偏上水平,存在不少语文教学界 " 流行 " 的认知偏见。可见,人类在某个问题上的一般认知水平,很可能就成为了人工智能创作的 " 天花板 ",它几乎不支持专业领域里的批判性和创新性写作。而且,人工智能也会进一步推动出版业发生革命性变革,这也会带来其它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当书籍的公共属性逐步让渡给私人属性,很可能会让人的阅读陷入更深的信息茧房。
但可以明确的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之下,平庸的写作很快就会被淘汰。因为,在阅读领域,人的主观意愿依然是阅读行为发生的 " 第一推动力 ",人类心灵疆域的边界,同时也是人们阅读领域的边界,还是由人类自己来划定的。
总而言之,人类当下对阅读的认识与理解也就决定了人工智能时代的阅读生态。在人工智能时代,创作将重新变成一条 " 光荣的荆棘路 ",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创造性、有助于提升人们普遍认知水准的作品,才能够在这样的时代生存下来。而这样的作品是为同样具有不断向上努力的心灵的人们所准备的。
正如德国作家赫尔曼 · 黑塞所言,"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真正的价值 "。人类只有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有可能解决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困境。(作者为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建平中学党总支书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