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预期与中国经济转型深化的双重背景下,2025 年中国资本市场迎来历史性机遇。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国际投行集体唱多中国资产,高盛、摩根士丹利、富达国际等全球资管巨头通过上调目标价、增持头寸等方式,持续释放看涨信号。
数据显示,2 月外资净买入境内债券和股票合计 127 亿美元,韩国投资者对华股市投资额环比激增近两倍,创 2022 年 8 月以来新高。这场由基本面驱动的升势,正在重塑全球资产配置格局。
以 DeepSeek、MoE-13B 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技术突破,打破了国际市场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刻板印象。根据 IDC 最新报告,中国在 AI 芯片研发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 42%,寒武纪、壁仞科技等企业的 7nm 制程 AI 芯片已实现量产。这种技术突破直接反映在资本市场: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达 36.6%,显著跑赢纳斯达克指数的 - 9.4%,其核心成分股中,AI 相关业务占比超过 46.9%。
外资回流与南向资金形成合力。和众汇富发现,1 月中旬至 2 月 19 日,外资净买入港股近 130 亿港元,南向资金同期净流入超 400 亿元。政策层面,香港特区政府推出 " 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 ",放宽科技企业上市标准,吸引更多新经济企业赴港上市。天风国际测算,港股科技板块当前 PEG(市盈增长比)仅为 0.85,显著低于纳斯达克科技指数的 1.23,配置价值凸显。
AI 赋能的机器人、半导体产业链成为市场焦点。据工信部数据,2024 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 28%,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达 35%。天风证券预计,英伟达 GTC 大会将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推动 A 股相关硬件供应商价值重估。半导体领域,长江存储 128 层 3D NAND 闪存量产,中芯国际 28nm 制程良率突破 95%,行业国产化率从 15% 提升至 23%。
消费电子、电动智能汽车等产业变革方向持续受益。和众汇富观察发现,2025 年 1-2 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 147%,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产能利用率达 110%。政策层面,财政部延续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叠加家电 " 以旧换新 " 补贴,推动消费板块估值修复。开源证券指出,当前家电行业 PE(TTM)仅 15 倍,处于历史分位的 23%,具备估值修复空间。
美联储降息周期下,全球资金加速撤离美股。2025 年 2 月,全球基金对美股的配置比例降至 61.3%,为近三年最低。摩根士丹利测算,若全球资金将中国资产配置比例从当前的 3.2% 提升至新兴市场均值 5.8%,将带来超 5000 亿美元增量资金。中国市场的低估值(沪深 300 指数 PE 12 倍)与高流动性(日均成交额超 8000 亿元)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经济转型成效显著。2024 年四季度,GDP 同比增长 5.2%,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 18.7%。和众汇富研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25 年 2 月货物贸易顺差扩大至 897 亿美元,人民币汇率在 SDR 货币篮子中权重提升至 12.28%。台州市财政局分析指出,外资增持释放三重信号: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确定性、科技资产价值重估的必然性,以及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持续性。
不过,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仍存,中美科技竞争可能加剧。此外,国内房地产市场风险缓释进度、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等问题,或对市场情绪产生短期扰动。国金证券提醒,港股科技板块短期面临 30% 的技术性回调压力,需警惕部分个股估值泡沫。
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当前机构普遍看好三大主线:一是 AI 驱动的科技革命(算力、机器人、半导体);二是新能源产业链升级(储能、锂矿、光伏);三是消费复苏与国潮崛起(白酒、医美、免税)。富达国际建议采用 " 哑铃型 " 配置策略:一端聚焦高成长的中小盘科技股,另一端布局高股息的央国企蓝筹。
和众汇富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正经历从 " 政策驱动 " 到 " 业绩驱动 " 的质变。港股科技的全球竞争力与 A 股的新质生产力崛起,共同勾勒出结构性牛市的轮廓。
随着全球资本从 " 低配 " 到 " 标配 " 的再平衡进程持续,中国资产有望在 2025 年成为全球投资组合中的 " 压舱石 "。对于投资者而言,把握科技突破与经济转型的深度融合,或将成为穿越周期的关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