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 2025 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提出七项重点任务。此次专项行动对哪些违规行为 " 亮剑 ",又有哪些便利举措?一起来看解读↓
对不正之风和 " 招生腐败 " 进行专项治理
通知要求——
严格落实免试入学要求。义务教育学校不得通过文化课考试、测试等方式选拔学生。入学后实行均衡编班,不得设立或变相设立重点班、快慢班。严禁以 " 校园开放日 " 等名义进行违规招生宣传或考察学生、家长。
严格管控特定类型招生。各类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实验项目以及外语、体育、艺术等特定类型招生全面实行省级审核制度,开展招生项目评估,建立招生项目台账,从严控制学校数量、招生规模,严格规范招生范围和程序。
■ 对 " 掐尖招生 "" 暗箱操作 " 的乱象亮剑
比如,搞测试选拔、看竞赛证书、收简历选学生,设重点班、快慢班,将 " 校园开放日 " 变成秘考日等,一旦成功治理,家长不用再给孩子制作厚厚的简历。
■ 对特定类型招生中的不正之风亮剑
比如,严控外语、艺术、体育等特定类型招生规模,要求由省级统一审核,录取后要进行公示,堵住地方搞 " 擦边球 " 的可能。这些项目小升初招生中只能测兴趣特长,不能考文化课。" 幼升小 " 招生中则不得开设此类招生项目。
■ 对以培养拔尖人才为名行掐尖之实的行为出击
目前,一些地方和学校早期培养项目繁多,不乏有打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名号,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却沦为了 " 掐尖 " 的幌子,比如一些数学、科技类的,有的甚至开展跨省跨市等跨区域选拔。
这类行为教育部将重点管控,明确这类项目不得与小学、初中招生入学挂钩,严禁随意突破招生范围,严禁组织考试选拔招生。
通知明确——
严格规范民办学校招生。严格落实义务教育 " 公民同招 " 全覆盖,民办学校在审批区域内招生,优先满足学校所在县(市、区)学生入学需求。
■ 对民办学校招生进一步规范,并且有了明确惩戒措施
比如,去年有超计划、超范围或者以借读挂靠等名义变相违规招生的民办学校,今年将核减招生计划。同时全面排查有停办风险的民办学校,要求做好预案处置。
在招生过程中很多家长都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次专项行动就是对搞变相 " 掐尖 " 的种种乱象进行深度治理。此次专项行动明确,对违规学校的负责人要追责问责。教育部还特别发布了 " 省级举报投诉受理渠道一览表 ",并在国家层面设立 " 义务教育违规招生问题 " 专栏,公开通报,持续为教育公平构建好生态。
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招生入学有了更多便利举措
通知要求——
加强流动儿童入学保障。全面落实 " 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 " 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
■ 居住证更好用
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有居住证就能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特别是 " 学校学位充足 " 的非人口集中流入地区,要求实现 " 有居住证就能读 ",取消附加或限制条件,不用再交社保证明、工作证明等其他证明材料,简单说就是:居住证 = 入学证,而且公办校是主渠道,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同待遇。
这也是呼应新型城镇化户籍改革的 " 配套组合拳 ",让打工者敢在城里长期规划,比如开店、学手艺,孩子上学,不用再凑社保年限,不用托关系求人。
■ 鼓励 " 长幼随学 " 政策
比如多孩家庭,二宝三宝可申请跟哥哥姐姐同校,根据学校学位实际情况," 幼随长 " 或者 " 长随幼 " 就学,解决家长接送不便、孩子分校就读的实际困难。
■ 上学划片更公平透明
家旁边的学校优先上,学区划分会提前摸底、科学调整,不会突然变卦。如果片区人太多,会按公示规则公平录取,没录上的也会就近安排,不让孩子没学上。
多校划片、对口直升的政策会提前公布,杜绝 " 暗箱操作 "。
通知强调——
落实 " 教育入学一件事 "。以数字化赋能招生入学工作,加快实现报名、材料审核、录取 " 线上一网通办 "。提升线下办理服务水平,推进 " 线下只进一门 "。
■ 要求报名手续 " 少跑腿 "
推进更多地方实现" 一网通办 ",户口本、房产证等材料线上搞定,不用反复提交。即便线下办理,也要求 " 只进一扇门 ",清单一次性告知,告别折腾。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