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生态变革。
Wind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3 月 27 日,公募基金经理人数突破 4000 人,较 2020 年末实现翻倍增长。但同时,公募基金经理队伍的 " 新陈代谢 " 也在加速。2025 年前三个月," 清仓式 " 离任的基金经理已达 85 人,创历史同期新高。
这种 " 新人涌入 " 与 " 老将出走 " 并存的矛盾现象,折射出行业从基金经理 " 造星时代 " 向团队化、制度化转型的阵痛,也引发了市场对公募基金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
必然选择
截至 3 月 27 日,2025 年以来,公募基金新聘基金经理人数增加超 130 人。至此,公募行业在任基金经理总人数已超过 4000 人。与之对比的是,2025 年前三个月 " 清仓式 " 离任的基金经理已达 85 人,创历史同期新高。
在年内离职的基金经理中,不乏多位 " 绩优大佬 "。如,3 月 12 日,华商基金发布公告称,基金经理周海栋因个人原因离任,且不转任公司其他工作岗位。周海栋 2024 年末在管基金规模超过 290 亿元,占华商基金权益类管理规模的六成以上。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 " 清仓式 " 离任的知名基金经理包括宏利基金的王鹏、富国基金的谢家乐、建信基金的周智硕、嘉实基金的洪流、工银瑞信基金的张宇帆、华夏基金的周克平等。
公募行业通过打造 " 明星基金经理 " 吸引大量资金,头部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动辄达到数百亿元甚至千亿元。然而,这种过度依赖个人能力的模式在市场波动中暴露出脆弱性。
近年来,明星基金经理的频频离任也引发资金大规模赎回。以丘栋荣离职为例,其此前管理的中庚价值领航基金在 2023 年四季度被赎回超过 40 亿份,公司整体规模缩水近 30%。这种现象暴露了行业过度依赖个人 IP 的弊端:投资者将基金价值与基金经理绑定,而非信任公司整体投研能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部分头部基金公司已开始推行投研团队协作机制,淡化个人标签,强调系统化决策。
沪上一家大型公募机构的相关人士透露,该公司将行业研究、宏观策略与基金经理决策分离,基金经理更多扮演 " 组合建筑师 " 的角色。这种模式下,单一人员变动对产品影响较小,且能通过团队协作降低决策失误风险。
体系重构
2023 年以来,公募行业降薪限薪传闻席卷而来。某头部基金公司高管坦言:" 行业薪酬逐渐向银行、保险看齐,部分基金经理实际收入下降 30% 至 50%。" 在这一背景下,绩优基金经理面临 " 双向选择 ":要么接受降薪,要么跳槽至私募等机构。
另一方面,中小基金公司为争夺人才,以股权激励、差异化考核等方式吸引中坚力量。某中型公募人士透露:" 我们公司给潜力基金经理的薪酬包可能比头部机构更具弹性,同时给基金经理提供更大的决策权。" 这种分化加剧了行业人才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 头部失血、腰部补位 " 的格局。
一家中小型公募机构负责人表示:" 我们公司从头部公司引入成熟投研人才,同时提拔内部新锐,形成‘老带新’梯队。" 该人士称,这种策略既能快速提升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又降低了基金公司对单一明星基金经理的依赖度。
近年来,A 股市场波动加剧,板块轮动频繁,对基金经理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部分依赖单一风格(如价值投资、赛道押注等)的基金经理难以适应变化,业绩持续落后同类产品。从完整年度来看,Wind 数据显示,2023 年规模缩水超 50% 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有约 30% 的基金经理在 2024 年离职。
与此同时,基金公司的考核机制趋于严格。北京某公募投研负责人表示:" 我们公司要求基金经理三年业绩排名进入行业同类前 50%,否则其可能被调岗或离任。" 这种优胜劣汰机制加速了行业新陈代谢,但也导致部分基金经理因短期压力而动作变形,进一步使业绩表现恶化。
受访的多位公募机构人士认为,未来公募行业的竞争将更多体现为系统能力的比拼。头部机构已开始构建 " 平台型 " 投研体系,例如搭建智能投研平台、建立行业专家库等。某大型公募的智能系统可实时跟踪全球宏观数据、产业链变化,为基金经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模式下,基金经理的角色从 " 个人英雄 " 转向 " 资源整合者 ",行业对明星的依赖度将进一步降低。
前述沪上一家大型公募机构的相关人士表示,公募基金经理队伍的 " 新陈代谢 " 现象,本质是行业从粗放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经之路。短期来看,明星基金经理离任、基金业绩波动以及规模缩水等问题仍将困扰市场;但长期而言,团队化投研、制度化考核、透明化运作等变革,将推动行业走向更健康的生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