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中国 03-28
地方党政干部,搞AI培训“上头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浙江官场刮起一阵 "AI 龙卷风 "。

"DeepSeek 又变强了!你的估值模型还没保存,别人的 Demo 已经上线。AI 进展太快,真跟不上了。" 华南某机构投资经理赵帆对记者吐槽," 现在才 Q1,Deepseek 爆火过去也就 2 个月,Manus 爆火、GPT4.5 发布、Grok3 发布,还有英伟达、具身智能等概念,局内人根本跟不上进度!打工人天天工作日干活,周末补研究进度,快逼疯了!"

今天,AI 的长期潜力毋庸置疑。不少投资人都在挑灯夜读做研究,一边想要找到还可以沾边 DS 的标的给领导交作业,一边还要参与周周爆满的密集 AI 分享会。就连各地省政府都在 " 科技渡劫 ",大有 " 不学 AI 就下课 " 的意味。典型如浙江,全省 30 万党政干部开展 AI 培训。

"AI 上头的 " 还不只是政圈。投资圈似乎陷入 FOMO,Fear of Missing Out 的复杂情绪。这种 " 错失恐惧症 " 既是对 AI 投资充满期待,又害怕错失机会而倍感焦虑。心态蔓延,进一步影响了行业生态,不少初创企业估值水涨船高,融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

然而,当大量资本持续关注 AI,尤其如 GPU、IDC、电力等基础设施,一定程度上挤压着产业链其他参与者或中小企业融资空间。就连阿里巴巴蔡崇信都已直言:当前 AI 投资,资本过热,已经存在明显泡沫。而高盛最新研报显示,当前科技七巨头平均估值溢价中,42% 来自对 " 潜在 AI 应用场景 " 的想象力定价——这个数值刚好与 2000 年互联网泡沫顶峰时 " 未来现金流贴现系数 " 重合。

当然,泡沫的破裂往往是创新周期的必经阶段。AI 确实是长期逻辑,不能被短期利益绑架。VC 们的 FOMO 情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 AI 技术突破,但也在加速行业洗牌、优胜劣汰。未来市场的 " 去伪存真 ",只会让真正解决问题的 AI 公司存活。

而如今,在 2025 年的春天,当企业、政府、社会都对 AI 有了过高预期,如果短期效果不达预期,那么接下来,AI 智能时代的数字经济投资,又该如何做?

官场干部 AI 渡劫 VS 投资圈气氛组 " 不聊 AI 不敢说话 "

3 月 18 日,一张浙江省委党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及应用网络专题培训的图片火遍网络。

浙江省的此次专题培训可谓声势浩大。培训班采用 " 线上 + 线下 " 的形式,在浙江省委党校设主会场,培训对象主要是党校学员和各市党政领导班子。为期 4 个月,每期课程将邀请一位专家学者或创新企业家授课,从通用知识、产业应用、相关政策、企业案例等几方面,深度解读 AI 相关知识及大模型使用方法,帮助全省干部了解人工智能的战略布局和宏观政策。第一课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讲授。

在浙江之外,长三角各级地方政府近期类似动作也不在少数。从讲座到培训班,形式和规模虽然不一而足,但无一不以 " 全覆盖 " 为目标,甚至还会拉上当地大型企业负责人,培训现场成了招商会。一轮面向公务员队伍的 " 人工智能培训 " 热潮似乎逐渐成形。

有网友热评,有人将 " 培训热 " 视作了政府部门 " 人工智能焦虑 " 的产物。但其实这份热情,除了政圈,投资圈更盛。

陈辰所在的某医疗 VC 机构,直接要求投资经理必须会调参大模型。"AI 分享会周周爆满,内部讲座密集轰炸。更夸张的是,还听说有机构要求全员考取 AI 产品经理证书。而且今年招聘的全都是 AI 方向博士。感觉行业要彻底变天!深夜 emo 中。"

与陈辰感受类似。投资人胡小北自年后回来后,参加了几个线下 workshop。很明显的一个观感是大家现在都不怎么关注商业航天,反而每天在看机器人和 AI。胡小北刚到上海约了几家 AI 智能制造方向的企业负责人。" 感觉现在不投 AI,五年后就会被淘汰。"

募资寒冬 +AI 革命的双重暴击下,中国 VC/PE 投资人似乎正经历一场 AI 的冰与火之歌。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 2025 年 1-2 月,中国和美国主要 AI 芯片及 AI 创企的融资预估筹集金额近 58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226 亿元。国内 AI 芯片创企更是热闹非凡,包括壁仞科技、象帝先、超睿科技等算力芯片厂商,纷纷表示已完成或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其中,壁仞科技还在考虑香港 IPO,或寻求 3 亿美元融资。

但另一方面,自去年下半年起,除了国资和中东资本,真正出手投 AI 的多是美元基金。且几乎都在抢早期 AI 应用项目。" 以往种子轮到 A 轮可能需要 18 个月,现在 AI 公司 6 个月就能完成新一轮融资。而且传统估值方式失效,投资人更看重团队背景、技术壁垒和长期想象空间。" 不过,陈辰还是认为," 这会带来隐患。高估值可能透支未来增长,如果商业化不及预期,后续融资一定面临巨大压力。"

为抢项目,VC 圈开始 " 卷 " 孵化器、创业营

还有一个变化值得关注—— VC 们集体在加速搞孵化,尤其美元基金。

对于创投孵化,圈内早已习以为常。通过创业营、孵化基地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构建从早期项目筛选到成长期赋能的完整生态闭环,以便最先触达优质项目。在今天,"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 强共识下,投资人想在 AI 赛道突围,各类孵化器、创业营培训更加火热了。

投资人赵帆告诉记者,"AI 技术毕竟壁垒高,早期项目往往需要 3-5 年研发周期。单纯财务投资难以捕捉技术细节,只有深度孵化才能提前锁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路线。"

几天之前,深创投就正式启动了 " 种子训练营 ",专为早期创业者打造的创业加速引擎,主要聚焦的就是装备制造、信息科技、新材料与新能源、健康产业等国家重点战略方向。

年初的时候,作为国内最活跃的 AI 投资机构之一,锦秋基金组织了一场硅谷 Scale With AI 活动。5 天 4 晚,对 OpenAI、xAI、Anthropic、Google、Meta、Luma 等 AI 公司及硅谷投资机构分享 AI 的最新进展和趋势预测。线性资本也是在 24 年特别推出 "Linear Bolt",专门面向全球 AI 早期应用项目投资,曾在一个月内完成 4 笔投资,包括 AI 生活记录产品 " 心光 "、帮助求职者的原生 AI 工具 "Final Round"、辅助海外大学生学习的 copilot"Xbuddy",以及 AI 驱动的语言教学平台 "Cathoven" 等。此外,礼来北京创新孵化器(Lilly Gateway Laboratory,LGL),也是在最近刚刚正式投入运营。

由于 AI 技术迭代极快,投资人都在害怕错过颠覆性机会,可优质项目毕竟僧多粥少,如果找到更好的,那就创造更好的。" 现在很多机构都在通过给 AI 初创企业提供物理空间或基础设施,以及各类专家指导、市场推广、人才培训等服务吸引创业者。" 赵帆说道。

以 AI 云厂商无问芯穹为例,其核心技术团队出自清华大学纳米集成电路与系统实验室,在公司创立第 2 个月时,红杉就成为其最早的投资机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无问芯穹总部位于上海徐汇区模速空间,这是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覆盖底层技术、应用研发、场景设计、算力支持等大模型企业近 100 家,一度让红杉中国、蚂蚁集团等机构投资人纷纷前去 " 扫楼 ",猎寻优质项目。据记者了解,园区之前就联合上海国资委举办了超过百场供需对接会,将初创企业直接送入产业链核心环节," 无问芯穹 " 就参与了某国家级 AI 训练场建设。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孵化器市场,孵化器数量和规模均跃居世界首位,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刘伯超对外介绍,截至 2023 年国内已培育出 7000 余家孵化器、9400 余家众创空间,形成了覆盖全国 95% 的县级以上地区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网络。科创板上市企业中,四分之一企业都是从各类孵化器毕业的。在 AI 领域,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涌现出一批垂直类孵化平台,形成了 " 基金 + 孵化 + 加速 " 全周期服务体系。

以北京为例,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共 500 余家,其中市级 106 家、国家级 71 家;包括谷仓智能硬件孵化器、新生巢创新中心、创新工场、埃米空间、奇绩创坛、中关村通力科幻元宇宙孵化器、怀柔仪器—京仪孵化器等 10 家引领类标杆孵化器和 13 家培育类标杆孵化器。而北京孵化器参与的投资基金规模超过 300 亿,在全国最高。

AI 并购潮?卖给大厂,未必不是最好选择

" 随着几家头部大模型公司相继达到 200 亿估值体量,能接住这样估值的投资方已经不多了。" 北京某人民币机构合伙人赵塘告诉记者," 现在都不看 AI 应用,一是市面上这些公司没有 AB 轮的机构可以接盘,二是这些公司完全没有任何壁垒,很容易被抄。"

自打 Deepseek 爆火,有关 " 大模型圈子不好融资 " 的坊间声音越来越多。几家技术高度趋同,在开源风潮下,融资搁浅的可能性极高。从几家近况来看,确实算不得太理想,某六小龙最近还被爆出已经退还了 8 成卡和算力。

除此之外,不管 AI 大龙还是 AI 小虎,都在经历第一波儿高管离职潮。首当其冲的——估值 200 亿的百川智能,4 个月痛失三位联创。最新爆出的是联合创始人焦可已离职,另一联合创始人陈炜鹏也在办离职手续,两人未来或将在 AI 领域创业,目前正在寻求融资。这里我们暂且不表。另据相关人士透露,百川商业合伙人兼金融事业群总裁邓江虽未正式官宣,但也已离开。早在春节前,商业化负责人洪涛离职就曾引起业内不小震动。从成立到爆红,短短两年不到,王小川身边的人一一离开。

另几家也不遑多让。MiniMax 核心人物接连出走、副总裁魏伟被爆离职。智谱 AI,即使年后高调拿下成都、杭州、珠海等地政府的钱,但有关高管离职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副总裁李惠子最后工作日截至 1 月份,2024 年 7 月转投智谱,也就是入职仅半年。而作为智谱副总裁,李之前主导了公司战略管理和 C 端产品商业合作等关键工作。

这一波高管出走的背后,有个人选择,或也与 " 六小龙 " 战略调整息息相关。毕竟面对 DeepSeek 的冲击,商业化问题已是各大 AI 大模型公司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智谱 CEO 张鹏早在一年多前就对外寻找商业化负责人,一年内商业化团队从最初十几人迅速发展到上百人。

3 月 3 日,百川智能彻底裁撤了主要负责金融 ToB 业务的 B 端组,并宣布公司要聚焦医疗。在投资人胡晓北看来,"DeepSeek 有着不弱于任何一家的 AI infra 能力,还是开源路线,直接击穿了各模型厂商的技术护城河。想在 B 端业务上超越 DeepSeek,大模型厂商唯有从算力和数据入手,算力比拼的是资金和 GPU 采购能力,那么唯一差异化的也就是 AI+ 行业数据。百川选择医疗这一壁垒高专业强的细分行业也能理解了。"

就大模型而言,大批创业者涌入,但其实商业层仍很难找到买单人,稳定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十分不易,这也导致 " 大鱼吃小鱼 " ——被产业链巨头并购的故事越来越多。毕竟就连朱啸虎都曾直言——五年后不会有独立的大模型公司。

其实,近两年行业周期下行,IPO 审核收紧,独角兽企业的估值逻辑已经发生重大转变。甚至有些回购条款更是悬在创始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像聆心智能投入了智谱门下,既可以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也能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人才管理等,所以,卖给大厂未必不是最好的选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作者:顾白,36 氪经授权发布。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培训 浙江 融资 人工智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