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 双碳 " 时代开启,新能源赛道潮涌之际,钠电一度是资本市场高度关注的宠儿。不过,随着锂电技术在电动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占据绝对优势,钠电近两年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但正当很多期待目光慢慢移开时,这一赛道似乎又来到了黎明破晓的前刻。
钠电商用车的市场前景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一些专家、电池企业就预测,2025 年可能成为真正的 " 钠电元年 ",包括钠电储能电池等产品不断换新迭代,而在市场更为关注的车用动力电池领域,也有新的突破。
钛媒体 APP 获悉,3 月 28 日,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安徽省阜阳市举办 " 商用车动力电池技术突破与价值重构 " 产品发布会,正式发布了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
中科海纳成立于 2017 年 2 月,由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锂离子电池技术奠基人陈立泉与中科院物理所清洁能源实验室主任胡勇胜发起成立,目前陈立泉院士任公司董事、顾问,胡勇胜任董事长、首席科学家。该公司成立当年就推出过国内首辆钠电电动自行车,其后陆续研发生产出钠电微型电动车、钠电储能电站、钠电纯电 EV 等技术、产品,还曾主导制定全国首个《钠离子蓄电池通用规范》技术标准。
根据发布会相关信息,中科海纳此次钠电商用车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四款产品,包括专为短倒运输场景设计的 " 海星 K150"、" 海星 K210",和满足物流运输领域技术需求的 " 海星 K280" 和 " 海星 K350"。
以往,钠电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更集中于两轮电动车等小动力领域,在乘用车方面,相比主流锂电池,能量密度不占优势,在续航方面面临一些难题。此次应用在商用车领域,是否会遭遇前述问题,又有何独特优势呢?
中科海钠总经理李树军介绍称,此次发布的解决方案所用电芯能量密度突破 165Wh/kg,能在 20-25 分钟快速完成 100% 充电,并有效降低电池能量损耗,大幅提升电量利用率,为商用车提供全天候可靠支撑。而对比现有商用车电池,该解决方案总产出大幅提升,总成本显著降低。商用车电池装载量减少,充电时间缩短,让商用车更具经济性,从而实现 " 少装、快充、多用 "。
对于钠电产业的发展,商用车市场又意味着什么?
目前,货运、工程、公交等领域都离不开专业车辆,因此,商用车赛道具有应用场景丰富,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中科海钠认为,除城市公交高达七成以上的电动化渗透率外,商用车其他细分市场的的电动化空间还未完全释放,电动化率大都不足 10%,随着 " 双碳 " 目标的推进、电气化转型的加速,这部分需求亟待满足。该公司还透露,目前我国老旧柴油货车报废补贴范围已扩展至国四标准,单车最高补贴 14 万元,加速高污染车辆淘汰,进一步释放了新能源重卡的需求,为钠电提供了规模化应用市场。
对于相关产品能在市场激起多大水花,胡勇胜表示,此次发布的解决方案将重构动力电池的价值体系,为全球商用车电动化提供新的动力。
钠电元年的实现条件
钠电与锂电属于 " 兄弟技术路线 ",二者在性能、技术原理和主要应用场景上都较为相似。
这既是市场看重钠电的原因,也是锂电一家独大后,钠电的价值一度被看低的原因。
实际上,相比于锂电,钠电最核心的优势在资源供给方面,钠元素的地壳丰度比锂元素高400 倍以上,而且全球分布广泛,成本相对低廉。
虽然锂电规模化发展后成本大幅下降,以至于钠电等新技术、替代路线的经济性无法凸显,但从长期来看,锂电需求告急是大概率事件,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有 " 锂电池之父 " 之称的斯坦利 · 惠廷厄姆就曾警告称,如果无法找到循环利用方法和替代产品,锂资源可能在十年内被消耗殆尽。
从这一角度来讲,钠电的储量、供给优势终会得到凸显,而且,其全球分布的广泛也有助于规避供应链瓶颈与"卡脖子"风险。
锂电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的主要玩家很多也早就入局钠电,只不过,在锂电市场争夺战异常火热的时期,钠电的推进速度就变得较慢。近两年锂电池普遍陷入产能过剩、产业链价格走低的困境,钠电的开发速度反而有所提升。而随着 " 十四五 " 收官在即," 十五五 " 即将开启,2030 碳达峰关口在前,电力储能、商用车电动化等市场需求也陆续释放,亟待更多技术、产品来满足。
这也成为了市场预期 2025 年是钠电元年的重要条件。
实际上,中科海纳去年就曾告诉钛媒体 APP,我国钠离子电池的产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2024 年 MWh 级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落地,为未来更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到 2025 年,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将实现质的飞跃,迈入 GWh 级别应用的新时代,成为钠电产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次发布会上,该公司又进一步预测,未来十年,钠离子电池将成为我国又一个万亿级产业。
" 钠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石,将与各项动力电池技术共同支撑起‘电动中国’与‘零碳未来’的宏伟蓝图。" 陈立泉院士表示。(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