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 " 地标 " 诞生了!
3 月 28 日上午,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羊城创意产业园举行。
作为广东省宣传文化系统重大工程,这座超高层建筑正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新坐标。会上,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揭牌成立,岭南文化大模型首次发布,并完成首批战略合作企业签约,标志着大湾区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迈入全新阶段。
这座 " 地标 " 背后,有着多重期待。
文化地标:从工业遗迹到数字方舟
先来看看 " 地标 " 的建设进度。
资料显示,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所处广州化学纤维厂旧址,历经三年建设周期,于今日(3 月 28 日)完成。
项目全过程应用 BIM 建造技术,集成 5G 远程操控塔机、智能运输机器人等 20 余项智能建造工艺,实现安全管理 " 零事故 ",先后获评 " 广州市智慧工地试点 "" 无废工地 " 等称号。建筑造型以 " 羊 " 字为脉络,裙楼融入骑楼与翘角飞檐元素,塔冠形似展开的报纸,呼应羊城晚报从 " 铅与火 " 到 " 数与云 " 的转型历程。
大厦规划地上 32 层、地下 2 层,设沉浸式 " 岭南数字文化体验馆 ",布局融媒体中心,打造开放协作样板空间,配套智慧食堂、人才公寓及多功能演艺厅,形成 " 办公 + 文化 + 生活 " 复合生态。预计 2026 年正式投运后,将成为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核心载体,承载超 200 家数字文创企业,带动产业链规模突破 300 亿元。
这的确是一项大工程!
数字基建:解码文化基因库
再来看看 " 地标 " 承载的功能。
笔者了解到,大厦核心功能围绕 "1+2+3+X" 战略框架构建:
数据底座:整合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历史、民俗等资源,开发岭南方言语料库、文化基因库,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建档。
技术中台:部署多模态解析引擎与区块链确权系统,实现陈家祠砖雕 0.1 毫米级 3D 建模、广彩瓷器动态复原。
应用场景:通过 VR/AR、空间计算技术打造 " 元宇宙 " 体验空间,年计划孵化 50 个现象级文化 IP。
这次,岭南文化大模型的发布尤为瞩目,该模型可对岭南文化元素进行智能解析与重组,支持数字藏品生成、短剧本创作等应用,单条视频资讯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这套数字化基建的价值,更体现在构建 " 产学研用 " 生态闭环——
通过文化产业创投基金与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企业可获取从数据清洗、技术攻关到商业转化的全链条支持。
换句话说,这是打造了文化领域的 "EDA 工具链 ",让每个文化基因都能找到产业化表达路径。
产业磁场:重构数字创意生态圈
作为羊城创意产业园东区核心引擎,大厦南承广州国际金融城金融资源,西接科韵路数字产业集群,已形成三大产业磁场效应:
其一,头部集聚:吸引酷狗音乐、荔枝集团等 9 家上市公司入驻,园区年产值达 400 亿元。
其二,梯度培育:构建 " 初创企业—独角兽—龙头企业 " 成长闭环,提供税收减免、创投基金等政策支持。
其三,跨界融合:设立文化产业创投基金,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促成游戏、人工智能、短剧企业协同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大厦创新采用 " 租金 + 股权 " 弹性入驻模式,企业可根据发展阶段灵活选择合作方案。目前已有星嘉游戏等企业扩租办公空间,员工规模从 200 人增至 800 人。
这背后,是广东深厚的文化产业底蕴。
一方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广东拥有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文化体系。粤剧、潮剧位列中国十大地方剧种,醒狮、木鱼歌等非遗项目构成活态文化基因库。工艺美术领域,广绣的 " 金银线绣 " 技艺、石湾陶塑的 " 胎毛技法 "、潮州木雕的 " 多层镂通 " 工艺,至今仍在产业转化中焕发新生。开平碉楼与村落、广州十三行遗址等文化地标,承载着华侨文化与国际商贸记忆,为影视、文旅产业提供丰富素材。
另一方面,广东自明清时期就是外销艺术品生产基地,广彩瓷器 " 织金彩瓷 " 技艺曾风靡欧洲皇室。改革开放后,诞生新中国首个报业集团、期刊集团,出版发行体系连续 20 年领跑全国。深圳文博会经过 20 年发展,已成长为年交易额超 2.8 万亿元的全球文化贸易枢纽,这种历史传承与市场敏锐度,使传统工艺向现代文创的转型水到渠成,如潮绣与奢侈皮具的跨界产品在国际市场风靡。
新时代,依托全国领先的科创实力,广东构建起 " 文化 + 科技 " 双轮驱动模式。华为的 AI 渲染技术将影视制作周期从 6 个月压缩至 2 周,腾讯开发的《数字藏经洞》实现文物数字化永生。在岭南数字创意大厦等载体中,区块链确权系统让醒狮扎作技艺转化为 3000 个可编程 NFT 组件,0.1 毫米级 3D 建模技术复刻陈家祠砖雕,这种技术转化能力使传统文化资源成为可编辑、可交易的数字资产。
此外,广东形成覆盖文化制造、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等全产业链的生态系统:
东莞生产全球 1/4 动漫衍生品,广州游戏产品占全球 20% 市场份额。头部企业如三七互娱、华强方特通过 "IP 全产业运营 " 模式,将《熊出没》《猪猪侠》等 IP 延伸至主题乐园、实景娱乐等领域。全省 1.08 万家规上文化企业构建起 " 初创 - 独角兽 - 龙头 " 的梯度培育体系,年孵化 50 个现象级文化 IP……
随着岭南数字创意大厦的到来,广东的文化产业磁场更加强劲。
媒体使命:从内容生产到生态运营
往深处看,这还是一场内容到生态的破局。
笔者了解到,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以 " 媒体 + 园区 " 模式实现双重突破:
其一,空间再造。将旧厂房浆粕车间改造为采编办公区,仓库转型为数字创意工坊,保留工业记忆长廊。
其二,功能跃迁。从新闻生产扩展至园区运营,通过 " 百千万工程 " 搭建城乡文化云平台,培训乡村数字化人才。
这种转型深度契合新发展格局:
物理 - 数字双平台:实体园区(羊城创意产业园)与数字平台(羊城派客户端)形成协同,2025 年园区企业通过 " 云上岭南 " 国际传播平台,推动粤剧数字藏品、广绣元宇宙秀等产品出海,覆盖 160 个国家。
品牌 - 产业双驱动:通过 " 羊城晚报 + 羊城创意产业园 " 双品牌战略,既强化主流媒体影响力(羊城派下载量突破 2 亿),又实现产业反哺(文创板块营收占比达 47%)。
传承 - 创新双轨并行:在 AI 生成新闻的同时,保留 " 花地 "" 博闻 " 等经典副刊板块,以 " 新闻化叙事 + 杂志化设计 " 重构传统内容,2024 年《人文周刊》系列报道获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一等奖。
媒体融合不是物理叠加,而是化学反应。从铅字车间到数字工坊,从内容供应商到生态运营商,羊城晚报的实践印证了麦克卢汉 " 媒介即讯息 " 的预言——
当媒体成为城市更新的参与者、文化资源的整合者、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其使命已超越信息传播,进化为赋能城市文明跃升的 " 数字神经元 "。
文化剧变:以二进制代码续写岭南文脉
在 " 文化数字化 " 国家战略背景下,广东正以 " 核反应堆 " 模式激活传统文化基因——
既保留浆粕车间的蒸汽管道作 LOFT 承重柱,又在数字实验室用 AI 解析《岭南文库》2.8 亿字典籍。
这种时空折叠的创新能力,正是其文化产业持续领跑的核心密码。广东的实践正在验证,当骑楼遇上算法,三千年文脉终将飞越数字鸿沟,成就新时代的文化地标。
当珠江潮水漫过金融城堤岸,这座矗立于改革热土的数字方舟——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正以二进制代码续写岭南文脉。
其外立面以 " 羊 " 字为脉络,顶部塔冠形似展开的报纸,既见证着羊城晚报从 " 铅与火 " 到 " 数与云 " 的转型史诗,也隐喻着媒体融合与数字文明的时代对话。岭南数字创意大厦不仅承载着羊城晚报六十八载的转型决心,更锚定着大湾区建设 "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创意社区 " 的雄心。
可以想象,一场新的文化剧变,已经拉开帷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