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03-29
快手增收不增价,可灵AI利润难填成本坑,路还很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港股研究社

一年之前,互联网新势力还在努力重构行业格局,成功实现逆市大增的拼多多、字节跳动一度风靡全球市场,彼时老玩家腾讯、阿里还在奋力寻求新增量市场。

一年之后,AI 正式成为众多互联网科技企业竞技的新阵地,一切从零开始。日前,以阿里、腾讯为首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在公布最新年度业绩报时,都有一个共同点,也是市场翘首以盼的核心点:重金投入 AI 领域。

包括科技大佬华为,其常务董事汪涛也公开表示,为了迎接加速到来的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公司将全面推进全面智能化(AllIntelligence)战略。

而继它们之后,作为新一代头部内容社区与社交平台,快手日前公布的年度财务报表里,也用了很大一部分篇幅来介绍其 AI 布局以及实力,以此着重强调快手未来的成长方向。对此,甚至有自媒体戏称 " 这不是财报会,这是可灵 AI 发布会。"

显然,AI 将是互联网赛道,乃至科技圈格局重塑、规则重制的核心,这一点已然初步形成了产业共识。

产业达成共识的背后,不少资本势力也在寻寻觅觅,挖掘投资新机遇。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忆东 " 随着 AI 技术逐步落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民企龙头公司的成长性将会恢复;他们的估值也会从过去四年的向下崩塌转为向上重塑。"

曾经的短视频时代先行者,快手能否以可灵 AI 为梯,重新攀回上市初期创下的高点吗?

短视频龙头,入局 AI 赛道的两重必要性

在互联网行业增长趋缓、流量红利见顶的大背景下,短视频巨头快手入局 AI 赛道有其必要性,当然也有基因优势。

不日前,快手以一份营收利润双增的成绩单,试图回应市场对其增长韧性的质疑。全年总营收 1269 亿元,同比增长 11.8%;经调整净利润 177 亿元,同比大增 72.5%。

看似亮眼的财报发布后,快手股价却继续陷入回调中。3 月 25 日业绩披露次日,股价盘中一度跌超 5%。这种 " 增收不增价 " 的背后,既有短期借利好兑现的意思,也有部分是投资者对快手主站业务降速的担忧。

从财务数据看,快手盈利能力提升显著。毛利率从 50.6% 提升至 54.6%,经营利润率翻倍至 12%,降本增效成效显著;全年公司经营利润激增 137.7% 至 152.9 亿元。

但同大多互联网服务企业类似,营收增速放缓成为快手的硬伤,当然这本质上就是互联网流量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后的一种集体表现。

财报显示,24Q4 单季快手营收 354 亿元,同比仅增 8.7%,低于市场预期的 1272.4 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核心增长引擎出现分化:广告收入占比 57%,同比增 20.1%,但增速较 2023 年的 23% 放缓;电商 GMV 虽破 1.39 万亿,增速却从 2023 年的 28% 降至 17.3%;与此同时,用户增长显疲态,第四季度日活用户同比增 4.8%,增速也较 23Q1 的 8.3% 放缓近一半;且环比也降了 1.6%,减少了 700 万户。

行业用户规模接近天花板,增量红利消退,迫使快手转向存量精细化运营。这也就构成了快手加速推进 AI 布局的第一重必要性。

另一重必要性则在于 AI 技术迭代正在重塑内容生产、分发与商业变现逻辑。而当这一切已经明牌时,作为典型的内容服务平台,不玩就意味着未来的落后。

目前包括海外的 YouTube、Snapchat、Netflix、Spotify、Reddit、Pinterest 等,国内的 B 站、腾讯、抖音等都是热门的 AI 商业化应用玩家。更何况,其中已有不少玩家成功验证了 AI 技术重驱短视频与社交媒体内生增长力的可行性,譬如先后与谷歌、OpenAI 达成合作的知识问答平台 Reddit。

同为互联网基因服务平台,财报电话会议中快手 CEO 程一笑指出," 作为一家中国和全球领先的内容社区和社交平台,快手正站在 AI 技术与视频大模型重塑产业格局的关键节点,AI 不仅是效率提升工具,更是驱动平台在流量增长的同时,创造更多商业生态价值的核心引擎。"

可灵 AI 要再造短视频 " 快手奇迹 "?

可灵 AI 当前取得阶段性优势的结果也给了快手不少底气。

去年第四季度可灵 AI 独立 App 正式上线,为全球用户提供网页端和独立 App 多个入口选择。

优秀的产品力下,借助此前构筑的良好内容生态,自开始商业化至今年 2 月,可灵 AI 累计收入已超 1 亿元,成为了国内商业化第一的视频大模型,商业化变现呈现稳步加速的趋势。

而为了实现这一步,去年 6 月推出可灵 1.0 版本后,仅半年内快手完成近 20 次技术迭代升级,目前最新的 1.6 版已在物理规律模拟、人物表情捕捉和语义理解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图:截自可灵 AI 1.6 模型概念宣传片

这种快速迭代能力得益于快手的技术积累:其自研的 DiT 架构结合 flow 模型基座,通过分布式训练集群和算子优化,将硬件利用率提升 40%,并创新式采用分阶段训练策略,初期用海量数据强化概念理解,后期用高质量数据打磨细节。

全年快手研发投入达 122 亿元,占收入 9.6%,与上一年基本持平,重点投向视频生成和智能推荐。

除去这部分直观收入外,可灵 AI 的技术突破还直接反哺平台生态:电商场景中,AI 生成的商品展示素材转化率提升 20%,带动泛货架 GMV 占比达 30%;广告业务方面,可灵驱动的 eCPM 提升高单位数,助力线上营销收入增长 20.1% 至 724 亿元。程一笑在电话会议中强调,可灵 AI 已形成 " 创作工具 - 内容生态 - 商业变现 " 的闭环,未来将探索更多元的变现模式,包括企业级定制服务和海外市场拓展。

整体可灵 AI 配套推出了 "C 端 +B 端 " 两线并进的商业化策略:C 端推出会员付费模式,首月 19 元的低价策略吸引用户,续费率超 40%;B 端则通过 API 接口向电商、影视、广告等行业输出技术能力,目前已与包括小米、亚马逊云科技、Freepik、蓝色光标等数千家海内外企业客户在 API 订阅上达成合作。

很显然,以可灵 AI 为矛,创造 AI 视频内容生产的新赛道,这大概是快手对可灵 AI 最重要的规划。

据悉,快手目前把主要算力聚焦在视频大模型上,试图以此形成竞争优势。程一笑在财报会议中强调,公司将在未来 3 年甚至更长时间进行更大规模研发投入,计划将可灵 AI 打造成 " 视频内容生产的基础设施 ",服务于快手主站的内容生态。

这一幕似乎回到了 2011 年快手的前身 "GIF 快手 " 凭空问世,并掀起了短视频的蔚蓝大海。

群雄围猎,谁是 " 王炸 " 谁是 " 炮灰 " 结局尚早

不过,尽管可灵 AI 目前的表现很亮眼,但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首先,技术路线尚未固化。当前视频生成领域存在 Diffusion、DiT、LLM 三种路径,可灵采用的 DiT 架构虽对标 Sora,但谷歌的 VideoPoet 等 LLM 模型已展现出更强的多模态融合潜力。若未来技术路径生变,可灵可能面临架构重构风险。

其次,用户体验仍有痛点。目前市面上 AI 生成视频的良品率集中在 40%-85%,物理穿帮、逻辑混乱等问题频发,部分用户需尝试百次才能获得可用素材。这种 " 抽卡式 " 体验可能会延迟这一应用大规模商业化的进程。包括可灵 AI 在内的玩家都需要进一步加码提升其生成良率。

此外,结合眼下全球科技巨头都在 AI 领域重金布局,譬如微软、谷歌年投入超千亿美元研发大模型;字节跳动推出 " 云雀 "、阿里发布 " 通义千问 ",均试图通过 AI 重构内容生产与商业生态。

此时,快手选择聚焦视频生成垂直赛道,差异化路径或有助于避开通用大模型的 " 烧钱陷阱 ",但其技术通用性可能限制长期应用场景。

并且作为 AI 技术最佳应用场景之一,这个垂直赛道的玩家其实已经不少了,譬如背靠字节跳动算法优势的抖音、拥有最大社交生态的腾讯视频号其实都在加码 AI 视频+生态。

而可灵 AI 虽在技术参数以及商业化进程上领先,但商业化收入仅到总营收的 0.1%,尚未形成第二增长曲线;且目前的利润显然远未到 COVER 所有硬件成本,而未来能不能做到也还是一个问号。

最重要的是,用户增长遭遇瓶颈,若快手最终无法通过 AI 工具提升用户粘性,很可能影响其市场地位与长期估值。

本质上,AI 技术算是互联网企业在身陷存量危机时,可以抓得住用于重构商业模式引擎的一把利刃,可能会伤到自身,但也可突破增长瓶颈。

因此,在互联网行业从 " 流量战争 " 转向 " 技术战争 " 的当下,快手的 AI 战略既是一次豪赌,也是一条必经之路。其成败不仅关乎自身命运,亦将为行业探索技术与商业的融合提供重要参考。

至少眼下,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 可灵 AI 们 " 的每一次迭代都可能重新定义短视频行业的未来边界。

值得期待的是,3 月 27 日,快手微信公众号显示,全球知名 AI 基准测试机构 Artificial Analysis 发布了最新的全球视频生成大模型榜单,快手可灵 1.6pro(高品质模式)以 1000 分的 Arena ELO 基准测试评分登陆图生视频赛道榜首,Google Veo 2、Pika Art 位居其后。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快手 ai 腾讯 互联网 短视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